解读中医所说的寒(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50:16
冬天到了,天气凉了,又到了一年中最适合练耐寒的季节。虽然并不是只有冬天才能练耐寒,但是冬天的自然条件是最适合的。所以,这一讲和下一讲我们来说说中医的寒与心平健康学的关系,为今冬做好准备。
我们在将心平健康理论应用于耐寒健身的实践中,对耐寒原理有这样一句概括性总结:“用寒冷发现潜在疾病,用心平进行对症调整。”这正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也是对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的一种说明。寒冷是一种邪气,这种邪气(外因)之所以能够伤害我们,是因为我们的正气(内因)虚。以往,人们的一般做法是调整外因,比如多穿衣服,使内因不显现。我们是利用寒冷的环境,发现身体的一些疾病,找到对应的内因,进行心理的对症调整,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我想有必要在这里纠正一下有些人对耐寒的错误认识。并不是只有身体好、不怕冷的人才能学习耐寒,身体不好、对寒冷过敏的人更需要学习。
(1)寒的概念
中医里讲,寒为冬季的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若不注意防寒保暖,则人体常易感受寒邪。
心平健康学里,寒象征着不好的事物或不良的环境。“残酷、不好”的心理,归属于寒。
(2)寒的致病特点和心理原因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遇到不好的事,你受到伤害、受到影响。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不好的事藏在那里,想变变不了。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是保护躲藏,遇到不好的事赶紧藏起来。
分正常收敛和不正常收敛:假如说,觉得“这事不行、不好,不干了、不去了、不表现了”是顺理成章的,是一种正常感觉,就属正常收敛。如果说,事物往坏里一变就觉得紧张、担心、害怕,虽然收敛起来了,但伴随有不舒服的感觉,属不正常收敛。
(3)寒的对应心理
根据寒的特点,寒所对应的心理是“残酷、不好”。残酷环境和不良事物能引发人的恐惧、紧张、担心、害怕的心理,从而使人患病。如:
①自己得病,由此产生的恐惧;
②亲人去世,由此产生的担忧;
③物品丢失,由此产生的气恨;
④自己各种条件不足,由此产生的“工作干不了”等心情。
(4)寒证的分类
寒证分为外寒和内寒。
①外寒:对应的心理是“外环境的残酷、不好、不足、多余”。如:地震,企业倒闭,亲人患病而导致的以“不足、多余”为主的心情,对应外寒。
外实寒:“外面多余”而导致残酷。如:自己想做一件事,但遇到了来自外界的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
外虚寒:“外面不足”而导致残酷。如: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成果,但因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得不到推广。
②内寒:对应的心理是“内环境的残酷不好、不足、多余”。如:家庭、单位或自己的身体不好而导致工作干不了。
内实寒:与“自己”有关的,“多余”导致了“不好”,这种心情导致内实寒。如:认为得病不好,因患病而心不平。
内虚寒:与“自己”有关的,“不足”导致了“不好”,
这种心情导致内虚寒。如:工作能力不足,工作没干好;老同志的工资该涨没涨,该给没给;当年找对象想找好的、漂亮的,但觉得自己不行,想得到又认为得不到,这种是内虚寒。
(5)寒热转化
①寒证转化为热证
病本寒症,后出现热症,热症出现,寒症消失的证候。
常见表现:病开始,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润,脉浮紧,表寒证,在表寒证消失的同时,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等里热证的表现。
心理病因:疾病开始时,对外来事物或外环境的侵害定位为残酷、不好,并有担心害怕、无能为力的心情,身体反应为怕冷;为改变这种环境,着急、盼望、努力付出的劲儿导致发热;结果成功了,或者发现自己有能力,产生高兴、盼望、紧张的心情,这时事物的心理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由不好变为好,病性由阴转阳,身体反应为发热、汗出、口渴、心烦等里热症的表现。汗出与为了好而努力付出的劲儿有关。
②热证转化为寒证
病本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热证消失的证候。
常见表现: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而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
心理病因:开始时把事物看得太好,认为自己能力很强,有“想干、着急干、急着去努力”的心情,身体反应为高热;其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或者发现自己能力不够,产生了“自卑、失落”的心情,这时对事物的定位由好转为不好,会导致病症由热症转为寒症。病性由阳转阴,身体反应为一派虚寒之像,即四肢厥冷,面色白,脉微欲绝等。
(6)寒热真假
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的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人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误诊。
①真寒假热
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又称“阴盛格阳”。
心理特点:别人对你好、热情、帮助你,可目的是坑你,结果是相反的,结局是悲的。也就是说别人对你的好是虚假的,不是真的。比如骗子想让你上当时说的好话,实际是想骗你。
临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并且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消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②真热假寒
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又称“阳盛格阴”,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临床表现: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
心理特点:真热对应的是把事物看得太好了,得到了好的而产生的高兴心理,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着急、盼望的心情。假寒对应的是别人对你不好,或遇上不好的事,而其结果是好的。即对你不好是假的、表面的;对你好是真的。手足逆冷脉沉,是你把事物的表面现象看的不好,有不愿意去和不愿意帮的心理。实际上是愿意接受的,在身体上反应为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
(7)寒引发的症状和疾病调节
恶寒微热对应的心理:以怕坏为主,热并不厉害。有盼望,但盼望好的急切感并不强,被不好的心情取代了。
恶寒不热对应的心理:直接是不好,不存在盼望好的心理,就是直接冷。可以直接调整冷。
保护心理可以直接导致发热。
风寒,以怕变坏为主,重点是怕变得不好的心理。
风寒发热对应的心理:风寒发热,是发热的同时还怕冷,盼望保护的同时,怕事物变化,怕出现不良的结果。怕变坏,就是“变化”与“不好”二者同时存在,对应风与寒。
风证发热对应的心理:以盼望变好为主,怕变坏的心情不强。重点是盼望、保护和紧张的心理。
寒证发热和外风发热都有盼望好的心情,都表现为体温高。它们之间区别是:外风证发热,自己并不觉得冷,反而觉得热;寒证发热,自己觉得冷。两者的自我感觉不一样。心里都有盼望,但外风盼望的同时没有对残酷的害怕,以自己盼望为主。寒证以害怕残酷为主。
发热,一般由两种心理原因构成:一是把事物想得好,急着、盼着。二是对事物有热感,但同时还有保护心理,使这种热不能释放,因此发热。两个心情都是想好,盼望为主,保护为副。
因篇幅关系,这次就先讲到这里。这次主要讲的是中医里关于寒的理论基础,与一小部分症状及调节方法。我们会在下次的文章里讲鼻塞流涕对应的心理以及寒引发的其他症状和调节方法。(王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