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农民的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0:28
 

我县是一个集国家级贫困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民贫而县弱。那么,究竟“贫”在哪里?我认为,贫在农民,农民又主要是贫在缺乏农业技术和致富的能力。

在全县50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如果农民不富,哪来县强?

笔者就近调查了大歇乡大歇村。这个村在城北6公里处,扼石万、石西、忠石、高石公路之咽喉,北出西沱可达万县、武汉,南近县城、重庆,西去忠县、高镇,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并乡后三村归一,大歇街正处村北,占尽天时地利。全村总户数911户,总人口3342人,人均收入最高者达5000元,最低者仅100元,平均2550元,高低悬殊达4900元。。

从数据显示看,农村劳动力从事三种生产活动,形成自己的特点:

1、从事商业活动的。该村借交通、地理之便,做生意的有80余户约200来人。这些人或借知识之力,或借头脑之敏,奔波于四方,忙碌于石、万,虽终年劳碌,收入却颇为可观,年纯收入在35006000元左右。这些人挣钱有方,生活安定,家庭殷实,其乐融融,是农村的富足者。

2、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这些人中,又分为两种人:一种是以农业技术、致富技术为主的,或栽桑养蚕,或养羊喂兔,或种海椒、魔芋,再加上农业生产的收获。靠知识和技术,或一技之长维持生活,收入可靠,这些人年纯收入2200左右,发展前途也较大。二是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靠大田耕作养活家庭。这类人好多无知识、无技术,又缺文化,还缺资金,传统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终日劳作,年纯收入最多也只在1500元左右,是农村中收入最少,生活也较困难的。最低收入者出自他们之中。

3、以富余劳动力身份外出打工者。在大歇村里,外出打工有889人,约占总人口的38﹪。这些人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者有539人,占打工者的61﹪;31――50岁的340人,占38﹪;50岁以上的10人,占1﹪。女性327人,占37﹪。这些人走南闯北,身无定所,收入差距极大。据笔者在学生中对其打工父母、姐兄的调查,收入与文化程度成正比,高中文化的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不在少数,初中至少在500元以上,大多在800元以上,而小学以下文化者,一般在500元左右,据说竟有50元的。从工种上看,文化水平低者多干建筑等重体力劳动。

打工者收入一般有三种情况,老老实实干活的,一心为家庭、为生活,省吃俭用,可能积累一笔资金;怕吃苦的,仅够裹腹;铤而走险的,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抓一把就走,虽能有一时之利,终是难逃法网。无论哪种情况,他们在求生中有一个最大的失着,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子女大都正是学龄期,在正需要关怀、教育、帮助的时候,父母却无能为力,让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爱,疏于教育,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也许就害了一代人。

更为严重的是,打工者中好大一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很难在外学到一技之长,待到老来归家,年龄已大,也许会再次成为贫困户。如果其子女又走上这条路,恶性循环后果更为可怕。

笔者曾问过一些打工者外出打工的原因,被问者大多一脸无奈,一句“没有办法呀”道出了满腹辛酸,我想,如果他们有文化、有技术、有资金,会有多少人会外出呢?还会出现这种“青壮打工去,收禾叟与妇”的情况吗?

大歇乡大歇村的情况还算好的,在一些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文化不发达,思想愚昧的地方,情况更加糟糕。笔者老家地处方斗山腹地的“贴边槽”,茨五公路穿境而过。全组30多家160余人,近30人在外打工,且都是当地的“文化人”。留在家中以妇女、老人居多。由于底子太差,观念落后,尽管种植十多年的烤烟,农民仍较贫困。烤烟生产的主要技术是大田栽培和烤制技术,对大田栽培,大家还能以种植庄稼的技术和经验对付,烤制技术就不行了,须要很强的技术性,什么温度,湿度,火功,排湿,差一着全盘皆输,搞得那些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这些人又是好大一个多数),简直是焦头烂额,失败往往源于此。若遇气候反常,那就只有“喊天”的份了。掌握了烤烟技术的少数人每年栽种烟苗20余亩,纯收入总在二万元左右,而无技术者年年胆颤心惊,小心翼翼,到头来能落得个稍有盈余的结果就是皆大欢喜的了。

中国农民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中国穷,主要是中国农民穷。专家认为,教育的不平等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城镇人有可受良好的教育,享受优等的教育资源,有较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对农民来说,掌握农业专业技术尤其重要。我们看到,在农村,一个农民有没有专业技术,收入水平大不一样。如果你掌握专业技术,即使只有一项,收入也会稳定增长。就是一个研究生在农村,如果不马上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也许他的收入还不如一个有一技之长的文盲,也可能会成为贫困户。

农民缺少现代农业的先进思想,更缺少创新意识,还缺少两种教育:一种是科学文化的教育,另一种是农业专业技术的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包括技术和能力两个方面,从技术上讲,它包括农业技术和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等。能力方面,包括动手能力和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技术和能力,农民才能在市场化生产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县,农民如能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黄连、海椒、烤烟、莼菜的种植技术和长毛兔、山羊的饲养技术,何愁不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社会对农业产品的种植、品质、技术等要求越来越高,农民教育的缺乏将会更加凸现出来。

农民缺少的生产技术主要靠他们自己在实际生产中学习摸索,靠他们的自觉学习研究。但单靠他们自己是难以解决的。这是一项系统也说明上下都还没有真正认识这个教育的作用。农民的教育是一个整体的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各方协作,形成合力,进行长期的教育和培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长、短期培训班、农民技术学校、夜校,本是普及农业技术的好形式,可惜现在大多流于形式,并未起多大作用。

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最好形式,它主要针对新一代农民,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教育和培养,既学习农业技术理论,又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还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新一代有创新精神的农民,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现在的学生轻农、厌农思想严重,即使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很少有学习农业技术的。但社会的发展永远不会抛掉农业,只会提高它,强化它,优化它,使它的前景更加美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没听说过有哪个国家从根本上放弃了农业。如果说已经初显神通的无土栽培、农业工厂化能在将来的一天代替大田生产,我想也不会是全部。

应该在小学和普通中学中强化职业技术,如能让那些上不了大学的中学生在学校就掌握一定的、有用的一门或多门种植、养殖技术,就可能的效地减少贫困户。作为山区农业县,教育机构应担负起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农村经济的责任,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走出一条农村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之路。

在我县,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在农村,发展经济的关键是迅速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的教育。如果农民掌握了现代先进的农业生产思想、技术和技能,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农业专门人才,“富民强县”才真正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