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新闻:中国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农民社会身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35:28

中评社北京5月6日电/近来,人们十分关注中国经济是否止跌回暖,未来的走势是V还是L;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端,但所描述的对象都是GDP增长的运行轨迹,对发展存而不论。其实,在当前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战略决战的关键历史时期,转变农民工社会身份的速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发展速度。只要发展速度有所提高,消费、就业和GDP就会比翼齐飞。如果抓不住发展的牛鼻子,就增长论增长,甚至用增长压发展,继续在投资和出口上下死功夫,即使GDP一时上去了也难以持续。中国证券报日前发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文章如是说。
发展和增长幷非完全同步
文章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质变的观念总结;GDP的增长是经济活动和社会财富量变的观念总结。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判断经济形势,发展和增长的形与势不一定是同向、同步的。有增长无发展甚至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发展阶段性转变时期,增长一时的下降也是难以避免的。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带来的影响恰恰是相反的:进出口大幅度下降,外功被废之祸,却带来了苦练内功、调整分配关系、提高消费结构、和谐人天关系之福。GDP的增长严重下挫,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2008年将以中国向强国转化的元年载入史册。一个主要靠“三外”(外资、外商、外贸)拉动,为外国人打工的经济体,将不得不学会为自己打工。此轮金融危机美国不过吸走了中国不到1%的金融资产,如果这个危机晚来五年,“走出去”、“请进来”的虚拟资产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总量,中国会比“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输得更惨,或将重蹈“拉美现象”的覆辙。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实际上是在2008年。对内开放将从此成为主题词,提高社会保障度,转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时空错位,将成为政府的主攻方向。公益性全民医疗保障方案的酝酿和出台,正是中国以人为本发展的真正开端。
至于许多人关注的所谓增长的拐点,实际上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中国GDP增长是靠两股力量形成的,一个是国内市场,另一个是国际市场。在短期内,我们的努力所能决定的只是内需市场的拐点。国内市场的转机是在2008年下半年,政府改变了双紧政策之后,现在已经开始回暖;而国际市场的转机,至今还看不到明显的迹象,或许三到五年也难以见分晓。因此,两股力量形成增长合力,呈所谓V字形走势,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最好的走势是U字形,最大的可能是L形;要避免W形走势。目前,政府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分配机制改革、分配结构调整,为消费拉动增添动力。如果分配拉动了消费,消费拉动了投资和就业,即使出口形势继续恶化,GDP维持8%以上增长是不成问题的。
增长率6.1%是不错的态势
文章表示,在进出口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第一季度GDP增长了6.1%,与前五年比,看起来是最低的,其实是相当好的运行态势。它好就好在让人们看到了在几乎丢掉了“三外”拐杖之后,中国的内在经济活力还是相当强劲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中国人还没有亲身经历过。所谓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激化到破裂阶段的产物。危机爆发之后,原有的经济结构受到颠覆性破坏,所谓经济萧条是以负增长、恶性通胀为标志的,而且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才可能恢复性运行。显然,中国目前不是这种状态。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苦练内功,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内开放,扫除要素流通、按要素分配的一切人为障碍,继续维持10%左右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转变农民工身份是发展真动力
文章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最伟大的成就是,城市工商业的现代生产方式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大包干形成的小农经济,改变了70%以上中国劳动者的社会分工角色。绝大多数原来的农业人口在社会分工上已经成为工商业人口,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已经至少完成了70%以上。但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幷不同步,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35-40个百分点左右。许多农民转变了分工角色,却没有转换社会身份。这是中国发展失衡,生产和消费时空错位,内需不足依赖外需的根本原因。
目前阻碍农民工社会身份转变的最大障碍是社会保障不到位,而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住宅体制性短缺这四大难题,其实质是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短缺的不同表现。
在劳动力商品化之后,其再生产的一切费用,无论是吃、穿、住、用、行,还是看病、上学和养老,都属于劳动者用收入支付的消费范畴,首先靠按要素分配来解决,即理顺分配关系。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是在劳动者个人支付能力不足的时候给予目标补贴。虽然补贴是全方位、全覆盖的,但是政府只负责个人支付能力不足的部分,这就大大缩小了实际补贴的对象和开支,把高收入有积累的人群排除在外。政府应确保每一个支付能力不足的人都能达到体面的生活水平;政府只能补贴消费,而不应该补贴投资。例如,买房是投资行为,租房是消费行为。政府只应该补贴房租,而不应该补贴房价。
为了确保社会保障开支,中国必须改革财政体制,把社会保障列为第一财政预算,这个预算不能满足,其他一切免谈。首先,适当提高财产性收入所得税,以代替个人所得税,使中国的税基完全建立在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上,从根本上杜绝向劳动收入征税的现象;其次,明确全民资产按要素分配的收入,即利息和租金收入,独立建账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第三,把抗拒自然灾害以外的所有财政补贴都转变为社会保障的目标补贴开支,即把生产、流通性补贴都转变为消费性补贴。采取了如上三项措施,既增加了个人的消费能力,也增加了政府实行目标补贴的能力,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有了这种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只要把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即彻底放弃了土地的使用权,就可以享受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待遇。没有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农民,不是社会保障的对象,而可能是社会救济的对象。非农收入为主又不放弃土地的所谓农民,则不应该享受政府的任何补贴或救济。
建立了上述的分配制度和政策体系,农民社会身份转换的制度性障碍就消除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成为现实。
目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幷不同步,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35-40个百分点左右。许多农民转变了分工角色,却没有转换社会身份。这是中国发展失衡、生产和消费时空错位、内需不足依赖外需的根本原因。
阻碍农民工社会身份转变的最大障碍是社会保障不到位,对此,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加快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幷将转变农民工社会身份的速度作为我们追求的发展速度。只要这个速度有所提高,中国的消费、就业和GDP就会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