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情报2006年第2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26:42
袁正光教授谈“知识”
一、什么是知识
从认知角度,可以把知识划分为“狭义知识”和“广义知识”。狭义知识是可编码可传输的,主要指的是“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广义知识包括四个层次,除了上述第一、二层次外,还有“第三层次,知道怎么做?”和“第四层次,知道谁有知识并把知识组织起来?”的知识。从知识存在或产生的领域,知识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关于认知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与技术;第二类知识是情感领域的知识——艺术;第三类知识是信仰领域的知识;第四类知识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这三个领域知识的综合,是灵活运用这三个领域知识,来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学问。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二、教育是发展和完善人格
“教育功利化”是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由来已久的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发展和完善人格。这是人本位的思想。素质教育应该涵盖四个方面,第一是科学素质;第二是艺术素质;第三是信仰素质;第四是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价值标准就是“真”,给人以理性,使人理智;艺术素质的价值标准就是“美”,给人以感性,让人富有激情;信仰素质的价值标准就是“善”,给人以悟性,使人宽容;人文素质的价值标准就是“爱”,“人文素质”融理性、感性、悟性于一体,给人以真诚,让人和谐。
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很长时间一直运行在狭义的客观世界知识的范畴,各种考试也主要考察第一个方面“知道是什么”方面的知识。第二个方面知识,即“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就显得较为薄弱。知识的第三和第四个方面则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十分缺乏的两个重要方面。
就狭义知识而言,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应该至少实现以下三个层次的教育:第一个层次:知识,即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方法和技巧,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第三个层次:观念,即判断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标准问题。只知道是什么,不问为什么,不是良好教育,而观念决定你对知识的取舍。
“要我做什么”和“我要做什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我们的传统教育者更多的是以教育者为中心,总是要孩子“做什么”,要“听话”,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要我做什么”的观念。现代教育,以孩子为中心, 父母或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最后都是孩子做出决定,从小养成“我要做什么”的观念。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课程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观念。科学观念的核心就是规律,你不尊重它,就要吃大亏。
成功的课程改革,必须尊重学生个人意志,关心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让学生逐渐形成“我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的观念。有了这种观念,作为公民,他能够选择人生,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
从重要性来看,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还有方法、观念、情感和态度等。但知识是载体,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知识讲方法、谈情感。所以,知识也不是不重要。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第2期  袁正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