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学术通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2:49:24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

老年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课题

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贯彻“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促进农村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本课题题目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要求

为了解全国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拟选择东、南、西、北、中若干县,对县、乡(镇)、村老年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典型调查,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相互推动的经验,分析影响农村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提出发展、巩固与提高的具体措施和加快农村老年教育普及步伐的对策建议。

    三、课题组的组成

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老年教育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由罗炳权、罗淑芳同志任顾问;周成锡同志任课题组组长;邵景元、周鸣岐、冯京义、陈勇、陈常锦、蔡贵农、欧阳田菁、焦福林、胥宏英等同志为研究组成员;邀请有关地区的同志参加。

    四、课题研究程序

    1.2007年1月,制定和形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通报给课题组全体成员,作好思想和组织准备。

    2.2007年1月~2007年3月,南京市、重庆市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进行县、乡(镇)、村的典型调查。

    3.2007年3月在贵州省老年大学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确定课题研究计划,听取典型调查的情况汇报,落实东、南、西、北、中部的调查方案及各组员分担的任务,制定统一的调查提纲及调查统计表。

    4.2007年9月之前,各地区根据调查方案进行的调查工作告一段落,形成调查报告,送课题组汇总。

    5.2007年10月,在上海召开课题组第二次会议,商定课题总报告的提纲。

    6.2008年6月,完成课题总报告,上报学术委员会。

    五、典型调查的基本内容

    1.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概况(本地区有多少乡(镇)、村、农村总人口、老年人口、已办老年学校数量、在校老年学员人数、还有多少乡(镇)、村未办老年学校、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

    2.农村老年教育的组织领导体制及各级老年学校的管理形式。

    3.县、乡(镇)、村贯彻中央组织部关于老年教育“五有”(有领导、有阵地、有经费、有队伍、有效益)的情况。

    4.老年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特色、教材建设、师资及办学队伍等情况及经验。

    5.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学习需求、法律和道德意识,主要的社会活动和休闲方式。

    6.农村老年教育与老年文化活动概况,老年教育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推动农民致富中的作用。

    7.农村老年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

此次农村老年教育的典型调查,由该课题组成员在所在地区选择1~2个县、区进行,并于2007年9月之前形成调查报告,送(传真)课题组汇总。

课题组设在重庆市老年大学  联系人:胥宏英

电话:023—63899223 传真:023—63899216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和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

2007年1月8日





“2006年全国部分省市老年教育工作研讨会”在沪召开

     由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联合主办的“2006年部分省市老年教育工作研讨会”于12月7日至12月8日在上海青松城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2省、市的老年教育有关领导、老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社会变革中的老年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老年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老年教育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老年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研讨会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会议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胡慧芳同志主持,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沈振新同志致开幕词,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剑杰同志对会议的召开致词祝贺。

     在大会发言中,我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高志敏教授作了题为《社会变革中的老年教育——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老年教育研究》的专题学术报告。他深刻地分析了上海社会变革对老年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对上海老年教育如何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安徽省老年大学协会陆晓伟与武汉地区老年大学协会郭贤栋分别在大会上作了《远程老年教育手段的比较与探索》和《武汉市街乡老年学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的中心发言。此后与会人员紧紧围绕“社会变革与老年远程教育”这个主题,分成“社会变革与老年教育创新”“社会变革与老年远程教育”两个专题小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学术交流。

     会议期间,代表们实地考察了上海老年大学和闵行区居村委老年教育工作。参观了上海科技馆。代表们对上海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和闵行区坚持“重心下移,方便入学”的方针,积极推进居村委办学点发展,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会议最后,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会长俞恭庆作总结发言时指出,《2006年部分省市老年教育工作研讨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与有益的收获,也形成了不少宝贵的共识:一是要让更多老年人享受教育的权利。“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老年人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从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老年人。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者呼声最高的是认为必须让更多老年人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加快发展基层老年教育(乡镇、街道、村的老年教育);加快发展远程老年教育,是切实保障老年人享受教育的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社会变革呼唤老年教育要与时代同步发展。与会代表认识到,建设和谐社会,既要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更要倡导社会公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老年学校教育应该以老年人为本,为营造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三是创新是老年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灵魂。坚持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灵魂。从本次大会报告、小组发言以及30余篇论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四是科学性是老年教育科研的生命线。本次大会的报告与绝大多数论文都具有很高的科研含金量。高志敏教授在会上所作的《社会变革中的老年教育——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老年教育研究》,它正是由上海老年大学与华东师大成职教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一项科研项目。五是党与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是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聆听大会的报告、小组的发言,认真阅读代表们递交的论文,大家几乎都提到: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是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代表们高兴地看到正因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制定、颁布了《天津市老年人教育条例》和《天津市老年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才有力地促进了天津市老年教育实现跨跃式的发展。

                                        2006年12月8日





逻辑严整、资料翔实的好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高志敏教授在上海市举办的

“全国部分省市老年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纵论

《和谐社会进程中老年教育的未来发展》

本刊记者

    高志敏教授的报告有一个副标题,叫“基于上海社会变革与老年生活境遇的观察”。这就说明:这篇报告是以实证研究作为基础的。报告所列举的大量数据和事实使其论点获得充分的可靠性。

    在“上海社会变革种种”一节中,高教授讲了12个方面的事实。第一个事实是“上海的总体经济运行良好,已经发展成为长三角经济体系的核心”,人均GDP,2007年达到7500美元,2010年将超过10000美元。本刊记者愿意指出:这已经是相当高的GDP水平。我国计算GDP的美元值,是将GDP的人民币值除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比而得到的。国际上还有一种换算方法叫“购买力平价”换算法。通俗地说,就是用美元与人民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相同的产品和劳务,这样来算出一美元相当于几元人民币。这样算的结果,一美元只大约相当于三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上海2010年人均GDP10000美元,如用“购买力平价”去算则要超过25000美元。第二个事实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科技投入已占GDP的2.30%。第三个事实是“信息产业继续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城市信息化建设加速”,越来越多的市民过上了“数字生活”,使用信息技术的市民达到86.98万人。此外,同老年教育发展关系甚大的人民生活条件、居民住房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等均有很大改善。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5元,农村人均收入8342元,人均消费1347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10.7%、9.0%;人均住房面积21.3平米,成套率93%;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和服务水平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良好,社区卫生机构2527所,医院487所。据记者了解,上海市的预期平均寿命男子超75岁,女子超过80岁。

     在“老年生活境遇种种”一节中,高教授从10个方面对上海老年人的状况作了分析。如:家庭结构:独居老人占6.5%;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占43.8%;与子女在一起的占13.9%;三代同堂的占33.1%;其他占2.7%。退休收入:月收入499元以下的占15.1%;500-999元的占32.2%,1000-1499元的占34.6%;1500-1999元的9.8%;2000元以上的占8.3%。闲暇生活:66.8%选择了做家务;12.6%选择了搓麻将打扑克;7.9%选择了做股票;24.5%选择了照顾子女;36.5%选择了与朋友聚会;37.8%选择了参加社区活动。电器化、数字化生活:48.9%会用手机,24.6%会用电脑,23.9%会用数码相机。

     高志敏教授以上述两个方面的实证分析为出发点,论述了上海社会变革与老人境遇变迁对老年教育提出的挑战。社会变革对老年教育提供的便利与提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报告指出:“基于信息技术、数字生活发展的分析”,要求老年教育必须走信息化之路,不断提高老年人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获得信息的技能”、“享受信息的技能”、“防止自我迷失的技能”。“基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发展的分析”,认识到“潜在学习者队伍越来越庞大”,要求老年教育不断扩大其普及面;“基于城市建设、生活环境变化的分析”,要求老年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千万不要局限在学校教育之中。“基于公共卫生、体育健康发展的分析”,要求老年教育适应人口寿命高龄化的趋势,考虑高龄老人享受教育的问题。老人境遇的变迁同样对老年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基于退休收入的分析”,认识到老年人的退休金半数在1000元以下,社会应力求对老年人提供“价廉物美的教育产品”;“基于闲暇生活状态的分析”,认识到大部分老年人仍在“消极休闲”,老年教育应当进一步增加吸引力。

      为了应对不断强化的挑战,必须在把握老年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制订老年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高志敏教授认为:上海老年教育的现状是令人鼓舞的,表现在:构建了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老年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老年教育发展模式;老年学校教育本身呈现出“学校管理趋向规范化”,“教学内容趋向多样化”,“办学队伍趋向优质化”,“社会组织管理趋向整合化”的“四化”态势。同时,上海老年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从“社会宏观角度”看,问题有五:法律规范不健全,办学条件有局限,覆盖面有待扩大,教育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信息技术运用仍然滞后;从“个人微观角度”看,问题有七:收入低限制了老年人对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心理失衡、情绪低落影响了老年人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退休生活的传统取向妨碍了老年人对教育活动的热情参与,学习能力差、难以适应各种方式的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老年教育形成更加细腻的触角,对社区生活参与意识差、介入程度低,特殊老年群体的“失学现象”(性别性失学、高龄性失学、低文化者失学)要求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在全面把握上海老年教育形势的基础上,高教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背景,提出了对策建议:

     ——加快“终身教育”的立法步伐;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营造“终身教育”氛围;

     ——建立老年教育经费筹集制度(从政府、财团、企业、社团、个人等多方面筹集);

     ——充分整合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重视特殊老年群体的教育;

     ——重视不同年龄阶段老年群体的教育;

     ——开展一种更加贴近老年人生活境遇与心理境遇的教育;

     ——全面加强老年教育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手段及组织)。

高志敏教授的报告思路清晰,逻辑严整。凡是讨论对策问题的文章或报告,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实践逻辑”:第一部分,对该决策赖以制订的客观状况、实践条件进行实证分析;第二部分,对这样的客观状况、实践条件带来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主体要求进行价值评断;第三部分,以上述的实证分析和价值评断为基础,提出达到目标的对策。这样地从“世界是什么”进到“世界应怎样”,亦即从所谓“实然判断”进到“应然判断”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严整的思维过程。高志敏教授的报告正是这样做的,使人们感到它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论点摘编

   《老年学校教育是一种完善教育》  武汉老年大学彭克敏同志在中国《老年教育》2006年10月“老年大学”版刊载的文章中提出,“老年学校教育是一种完善教育”。

     第一是立足提高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文章认为以老年大学为主导的老年学校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以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促进老年人全面发展的特殊学校教育。人的发展和素质提高是一个不断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从教育的角度看,幼、少儿时期侧重于养成教育;青少年教育是立足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人教育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老年人学校教育则是帮助老年人继续地社会化,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以新的姿态开始新的生活。

     文章认为,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可将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理解为:德,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崇尚科学,培养积极的老年观,遵纪守法,保持晚节,愿意继续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智,学习晚年生活需要的有关科学文化、体育保健及有利于积极休闲的其它知识和技能,调适心理,增知益智;体,增强保健意识,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延缓身心衰老,实现积极、健康老龄化;美,创设美育环境,进行美的熏陶,激发美的追求,帮助他们审美、懂美、表现美。要以多种方式帮助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年人补充、更新知识,满足爱好、发挥特长,做到适其所需、补其所缺,授其所宜、展其所得,立足于补缺增需,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是满足精神需求,完善老年人格。老年大学是老年人学习的园地,更是精神的乐园。老年人学习多是在离开工作岗位、物质生活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兴趣爱好,发展个性、完善自我的一种追求。这一代老年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有着值得骄傲的过去,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又有着太多的缺失和遗憾。另有一些已经进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学习并即将跨进老年人行列的“准老年人”,即当年的大批“知识青年”,他们深受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社会动乱等影响。还有现在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求来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个性发展也不够全面。至于再后的一代一代老年人,都会面临各自的问题,都会有新的需要完善的内容。这一代老年人和“准老年人”都有一个继续发展和人格完善的问题。老年学校教育可以针对各自不同情况而有所作为,使他们能够在这里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充分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完善。

      第三是实现老年价值,完善人生追求。通过在校的学习和活动,满足了老年人学习需求,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会生存的其他各种相关能力。学校创造条件让学员自由发展,利用人生难得的休闲时光更新知识、发展爱好、完善自我、享受人生。不少人还圆了青少年时期的梦想,实现了人生的追求;有的在圆旧梦的同时,又会产生新梦、新的追求。学校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以服务为内容,以老年人满意为目的,促进了校园和谐;在校学习无功利目的,学员家不分贫富、位不分高低、人不分聪愚,大家平等相待,有利于老年群体内部和谐;老年人参加教育和学习活动,加强了代际联系。笔者认为,老年学校教育应该是一种完善性教育,而且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它在追求老年人生完善的同时,还在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完善教育教学的内容,完善终身教育的体系,也有利于完善养老手段,促进精神养老、文化养老。老年学校教育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

    《老年教育实质上是老年生活教育》 金陵老年大学研究室研究员陈善卿教授在《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06年2期上撰文认为,《老年教育实质上是老年生活教育》

     作者认为,从老年教育源于生活来看,老年教育仍然是源于生活的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显然,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源于生活。老年教育也源于老年生活。陶先生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老年教育与老年生活“同呼吸、共命运”。其实老年教育就是给老年生活以教育,用老年生活来教育,为老年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老年生活决定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应为老年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中发生作用。

     从老年教育的目的来看,老年教育也是以“教人做人”做“完满的人格”的真人为目的的。文章分析了老年教育的目的除了与生活教育目的有共性之外,还有它的个性,即不仅“为我”,还要“为他”。其态度,正如陶先生所说:“我们对众人所要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团(团结)到老”。“培养求知欲。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身进步不断。”

     从老年教育的内容来看,老年教育还是以满足老年生活的需要为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还有赖于教育内容的选择。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生活的需要,“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用生活来教育”。老年教育内容的选择也完全是满足老年生活的需要。文章从老年群体有生存保健、享受生活、发展自我的三个层面需要来分析,得出老年教育就是有助于老年人生活、享受、发展的教育,也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教育。

     从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来看,老年教育同样是以“教学做合一”为根本方法。文章从“教学做合一”方法论的产生、含义及其意义的分析,结合全国老年大学的教育工作总结和教学科研成果指出:“尽管尚未发现明确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实例,但在老年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如画国画的“教学做合一”,教师示范讲解、讲评作业,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学生边观察,边练习,在“做”上学,方是实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都在做上用功夫。

     总而言之,老年教育实质上是老年生活教育。这样的定位,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优秀的东西在当代得到发扬,又使当代的老年教育从他的理论中得到滋补和营养。这对正确理解老年教育的性质,深化老年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学,解决现代老年教育中的各种“悖论”和实践困惑,让老年教育植根于老年人的生活世界,进一步提高老年教育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是贵州老年大学马琼同志发表在2006年11月的中国《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从“赏识教育的起源与内涵”开始加以论述。文章介绍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其中,赏识教育是他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文章认为赏识教育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赏识教育强调:(1)教育者赏识受教育者;(2)引导受教育者赏识他人;(3)启发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赏识。

接着,作者对“赏识教育理论在老年教育中的具体作用”作了具体分析。结合赏识教育理论,作者归纳出老年教育中的六条原则;

   (1)信任——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信任的是潜能。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个学员,哪怕他的文化水平很低,他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相信每一个学员的潜在能力。由于客观原因,很多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习,现在,他们能重新进入课堂学习,也可能正是其潜能迸发的一个机遇,因此,教师要存崇拜之心,充分激起学员内心的自豪之情。

  2)尊重——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尊重的是人格。学员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当予以极大的尊重。倾听老年学员说话,会使他们立刻感受到被尊重。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具有成熟的思维和较强的社会理解能力,应当虚心向学员学习,这不但是对学员生命价值的真正承认与尊重,而且是老年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工作方法。

   3)理解——学会交流,学会感激

理解的是差异。学员的个性世界复杂而丰富,决不能用单一尺度去衡量每个人的生命价值。要多与学员开心地谈话。要想与学员交流,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不要抱怨为了学员你付出了多少,而要常常感激学员带给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给自己带来的尊重和快乐。

  4)激励——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要热情地激励。当我们与学员心灵相通的时候,我们便会看见学员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抓住学员的闪光点加以激励,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学员若能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会受到最大的激励。

  5)宽容——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要耐心地宽容。看待每一个学员不能绝对化——不是优点,就是缺点。教师每时每刻要关注学员,爱学员,要接纳,再接纳,给学员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使学员的求知成为自发的内在需要。

  6)提醒——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要真诚地提醒。赏识教育不仅不否认批评,而且认为只要摆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实际上,人们往往会把“好朋友的提醒”当作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批评时讲究点“幽默”是个好办法。应该在充分鼓励的前提下批评。

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在老年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老年教育的实践,正在形成老年教育的主体教育思想,即健康教育、适应教育、参与教育以及快乐文化生活教育。老年教育即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适应老年学员的个性特点,而赏识教育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试论鼓励教学》是重庆市万州老年大学吴醒黎同志在中国《老年教育》2006年4月的“老年大学”一期中发表的文章。文章首先谈了鼓励教学的含义。认为:老年大学的鼓励教学,就是通过学校、社会、特别是教师,对学员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加以鼓励,借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文章认为鼓励教学对于老年大学教学能产生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维护自尊。一般地讲,老年大学学员文化程度高、专业知识强、人生阅历丰富,很多还担任过领导工作,他们除了正在就读的课程外,其它许多方面都可称得上是老师。如果只拣缺点和不足讲,必然有损他们的自尊心,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一点成绩,就要及时加以肯定。

    第二,有利于增强自信。学员选择专业学习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但爱好不等于专长。要具有专长,必须努力付出。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而老年教育的休闲性质容易动摇学员学习信心也是自然的。若是在教师和学校的鼓励中,让学员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努力后的收获,看到成功的希望,必然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

    第三,有利于提高兴趣。“兴趣为求学之母”。兴趣要靠培养已成共识。这种培养,在老年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要靠鼓励去引起学员的兴奋,培养、发展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有利于减轻压力。学习,无论是学理论知识还是才艺技能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这不会因为学习的是少年、青年或是老年而有所不同。只要是称为学习的实践活动,没有付出是不会有收获的。但是,肯定地说,不同的学习目的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把取得学历或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学习目的,显然是有较大压力的,因为这种学习必须达标。而具有休闲性质的老年学习是不会产生多大压力的,但不会一点压力也没有。除非把上老年大学当作进茶馆去清谈、调侃,或如戏言老年大学就是老年大耍。正是因为老年大学学员中客观存在的这点压力,才凸显了鼓励教学减轻压力的实际意义。鼓励教学通过艺术的、科学的鼓励措施,让广大老年学员保持自尊、增强自信、兴致勃勃,那么不仅不会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而感到压力,相反,还会“不怕劳苦,因为心里甘甜”,“把学习当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快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五,有利于健康身心。被人关爱和欣赏是人的基本需求。这种感受引发人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愉悦感。老年学员入校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着寻找这种感觉。鼓励教学给予的肯定和鼓励,必然增强他们的这种感觉,让心态处于实在、饱满、积极的状态。这种心态给予人的身体有着良性的激发,表现出来的就是精神焕发,昂扬向上,当然对身心的愉悦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谈到鼓励教学要坚持“五法”,即(一)语言法  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在语言上不能直呼其好,否则容易给人以“客套”、“虚伪”、“应付”的感觉,不能起到鼓励激发作用,甚至适得其反。可以运用艺术的语言诸如“有天赋、有悟性、有基础、有感觉、有味道、有艺术细胞、像那么回事”等等,有的还可以说:“再完善一下就是佳作、有发展前途、带有××(名人、名家)的风格”等等。(二)举例法  主要举那些名人、名家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本校学员的学习收获以及“老有所为”的成果。让大家懂得坚持就是胜利,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毅力。如爱因斯坦长大成人时还不很懂得连一般少年都明白的“时间和空间”,但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相对论”成果,形成了新的“时空观”,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在初中一年级还补考过数学,但经过努力,后来成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数学家等。(三)点评法  对学员习作的点评,笔者推崇南京六合老年大学书法教师张世明的鼓励教学特点:一是批改学员的作业,对写得好的字会画上一个大红圈,差的字不打“×”,而是在旁边作个示范,再根据不同情况写出不同的批语,鼓励学员不断进步;二是对一些好的作业和作品,他主动帮助装订成册,并配有封面封底,再书写上《柳公权玄秘塔》某某临摹,《王羲之兰亭序》某某临摹,成为有模有样的一本书,激励学员争取更大进步。(四)目标法  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提出学习的阶段目标。如一般目标(低层次)、中级目标、高级目标,为学员指明努力方向,鼓励学员循序渐进、不断进取。(五)奖励法  制定奖励政策,对学员取得的成绩给予奖励,鼓励继续前进。

   《“快乐学习”是老年教育的本质特征》一文是西安工程大学教师钱静同志发表在中国《老年教育》2006年9月“老年大学”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从快乐学习的四个方面谈了老年教育的本质。认为:

    一、“快乐”是人生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心理、生理和谐的重要指标。不论人生追求有多少,快乐始终是基本的标准和追求的最终归宿。大凡人做事情,或出于功利,或出于性情,无不与快乐有关。如出于功利做事,开始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们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因为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谋求深远的快乐——成功的满足感。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需要而做的事情,快乐就是最直接的动因。从养生学的角度去观察,胸怀宽广、性情开朗、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是健康长寿的秘诀。马克思就曾经精辟地指出:“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二、“快乐学习”能为老年生活增添新的乐趣。老年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是人生最快乐的阶段。人到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已经了然,功名成就移到了远处,生活节奏逐渐放慢,周围环境变得宁静。当你站在没有功利的高度去重新审视世界时,人生会变得非常渺小,回忆往事,会有许多的滑稽可笑,从而构成一种超常的总结性、归纳性的快乐境界。如果说学习能带来快乐,那么老年大学就是献给老年朋友的最佳“礼物”。

    三、“快乐学习”的模式,是调动学习兴趣的有效举措。学习唯求快乐,这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是学习上的一种诚实态度。无论学什么,只要感到愉快,使你发生共鸣和获得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的价值。与应试教育相比,老年大学具备学习快乐的四个要素:兴趣、轻松、美感和友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老年学习无就业、升学之压力,凭的完全是兴趣。有了兴趣,乐就在其中。轻松是学习的良好心境。老年学习不求文凭、不争分数、不求回报,处于自由轻松境界之中。美感产生快乐。老年人追求的是完美,弥补的是人生之缺憾。书法、音乐、舞蹈、诗词都是人类文明之巅,欣赏高雅艺术,其乐融融。友情伴随快乐。“人间重晚情”,“夕阳无限好”,同窗之友,同桌之情,别有情趣。因此,保护和培育学习的快乐是老年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贯彻“老有所乐”的办学宗旨,就是要把“快乐学习”引入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就是要把学员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学的根本标准。这是老年大学的特色。然而,对教师来说,在老年教育中贯彻“无压力学习”或“快乐学习”,比应试教育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因为,无压力学习实行的是展示而不考试、讲评而不批评,充分体现了校方对这一特殊教育对象的高度信任和宽容。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师道尊严”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完全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服务待人。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必须采取因人施教、循循善诱的方法,“一刀切”的方法行不通;为了营造“尊老敬老”的校园氛围,学校必须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以学员为中心,一切为了学员,热心服务学员的基石上;为了满足学员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实现“老有所为”的夙愿,校方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成果展示,安排形式多样的服务社会活动。

“快乐学习”,既不是对老年大学工作的松懈,也不是将老年教育的标准降低,而是推选一种更有利于老年学员身心健康,更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是符合老年教育规律的创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