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博沙龙:“集中营”式的中国学校(四)中国的学校如何抹杀创造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1:00

名博沙龙:“集中营”式的中国学校(四)中国的学校如何抹杀创造力

2010-09-10 14:08:00

浏览 19769 次 | 评论 28 条

【嘉宾介绍】


   信力健:民办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理事。虔诚的基督徒、佛教徒,信奉神爱世人、人人平等以及佛祖慈悲、众生平等。

许锡良: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从细小入微处见大精神,有着细致入微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的洞察力。

袁征: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教育和教育哲学研究。

【访谈精华】
1,权利无孔不入,它不仅管学生,它还把老师控制的很死。因为权利的扩张,没有东西约束它,究竟是政府办学,还是教育家办学,或者说还是社会来办学,是以官为本,以权为本办学,还是以人为本在办学,这是区分我们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有个性还是没有个性,有创造还是没有创造的一个根本的区分点。
2,哪个大学里面有个性的老师都是边缘化的,他全部是被排挤的,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就淘汰一些有个性,有创作力的人,所以最后淘洗下来的能够和中规中矩的,他能够生存下来,就能够获得社会中的位置,然后就得到相应的资源。
   
   
大学教师没有发言权   
   
   
    许锡良:学生如果不来,你自己要反省了,所以靠那个东西是不行的。另外,我就接着二位老师的来谈,信总刚才说他们的民办学校举步维艰,各种干扰因素太大,尤其是17个公章,每年都要来审查,而且经常搞突然袭击。这后面蕴含着什么呢,中国它是权本位,或者是官本位,以官本位、权本位来办学的时候,它就不可能是以人为本,不是人本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点。包括袁征教授刚才讲到的,他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自己在选拔学生,挑选学生的时候,他的发言权是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凤凰网:对于像您教本科学生,可能更没有挑选余地?
   
    许锡良:本科学生,其实现在教育部也好,教育管理部门也好,他已经精确到了你每节课必须讲什么,什么时间讲,这个知识点你都要跟他讲得一清二楚,而且在开始第一个星期就要上交,所以到现在开学一个星期,我还没交,已经管到了你这个地步,所以权利它是无孔不入的,它不仅管学生,它还把老师控制的很死。为什么呢?因为权利的扩张,它是天然的,因为你没有东西约束它,所以究竟是政府办学,还是教育家办学,或者说还是社会来办学,是以官为本,以权为本办学,还是以人为本在办学,这是区分我们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有个性还是没有个性,有创造还是没有创造的一个根本的区分点,分水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这种权利本位教育下,事实上在把孩子教坏的,它教坏的,比如说告密,有意的培养那种告密的习惯,安排一些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讲,去告你,这种事也有了,很多次了。第二个,现在这种教育来说,孩子培养出来,他的思维是很成问题的,他明显缺乏个性,判断力,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就是出来,要不就是驯服,要不就是那种愤青,不会讲道理,他会罗列事实,他使用记忆力很好,他罗列事实,但是观点是没有的,这点来说,在研究生、博士生,你看他们发言,看他们的论文,看他这个方面来说,我们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思维缺陷是非常明显的,缺乏基本的逻辑。现在我们教的一套东西,比如说辩证法教条,从初中开始一直教到大学,甚至是硕士、博士,那种教条一直这样教,十几年下来,它很容易把一个人正常的思维扰乱的,既黑又白,既这样又那样,把这个和那个有机结合,全面地、客观地、联系地怎么怎么样,这一套话语,真的是把人弄坏了,他缺乏基本判断的底线,没有是非感,也没有求真意识。所以我们整个这种教育都是值得反思,现在还不仅仅是谈投入的问题,重视这个问题,重视那个问题,你那个是外在包装的问题,包装的内容,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反省的,我一直关注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教育很多方面是土壤出了问题。
   
    比如我们看一个学生好不好,我们的标准和美国的标准、日本的标准都是大不一样,很多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国一些很烂的学生,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到美国就成为顶尖级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标准呢,因为我们的标准不一样,它是个性创造,我们来说,我们是有一套规性的办法给你,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规训,你合这个标准呢,一路就是好学生,三好、五好怎么样的,所以现在网上有调侃,我们现在设三坏学生标准等等。所以我们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这种标准,这种土壤和气候在什么呢,它在规性着每一个人,凡是有个性,有判断,有批判意识的人,都不受欢迎的,从学生到老师,哪个大学里面有个性的老师都是边缘化的,他全部是被排挤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就是它淘汰一些有个性,有创作力的人,所以最后淘洗下来的能够和中规中矩的,他就能够生存下来,他就能够获得社会中的位置,然后就得到相应的资源,所以它是这种选择关系。这种选择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培养关系,也是一种培训关系。所以这个我的意思是很明显的,感觉到很明显,各个方面对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你看我们老师的职称,大学老师的评职称,你就很清楚了,他每一个环节,我仔细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是把你的棱角磨平,你如果不磨平的话,你一个棱角没磨平,你就过不去,等你全部过去了以后,包括博士全部毕业以后,符合所有人要求的时候,你已经是一个油光圆滑的琉璃弹了。
   
    信力建:圆润了。
   
    许锡良:圆润了,这样一种情形。

中国学校抹杀有创造力的人
   
    凤凰网:实际上就是培养老师的,因为从你们这儿的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各级学校,可能有的进入高校,有的进入中学,或者初中,甚至于小学去教书。在你们各自学校的培养当中,有没有对教师的创造性,因为教师是影响孩子的,这一方面有没有一些重视?
   
    袁征:理论上、口头上是重视的,经常讲。但是事实上很难,就像刚才许老师讲的,你拿到博士学位,评上职称你就是磨完了,刚才被他骂完了,我也拿到博士学位,职称也到顶了,也就磨完了。我们自己就不行,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刚才许老师另外一个观点是对的,除了骂我之外。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只是说哪一个教师,包括大学教师,讲话跟标准不一样,结果不让上课了,从来没听说过哪个老师是太平庸就下岗的,没有。所以一个学校的风气就不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将这个风气转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现在互联网确实是把很多世界上的、国际上的学术知识已经带进来了,但是我们很多的教师,大学教师,就不懂外语,不能够看,也没有那个耐心去看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学校买书,买外文书也买得很少,我刚刚从台湾大学回来,我去台湾的大学,去过香港的大学,他们的那个图书馆的外文书都很多,卖得很多,像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英文书可以跟美国的一般的大学研究性大学相比,但中国就不是,中国就说外文书非常的少,而外文书少,外文书的书库里的读者更少,老师就不看,学生也不看,就是自己关起门来自己编教材,那个教材都很旧,你抄我,我抄你,也要学生上课背,结果这样老师也不行,学生也行,现在的结果是这样。
   
    凤凰网:许老师,您的体会呢?
   
    许锡良:我个人的体会,就是说一个学校里面培养老师这个方式方面在中国各个大学事实上没有本质的差别,大同小异可以这样说。现在学校不是创新和知识继承的关系,学校也不是说知识继承,就是你定位是什么,如果你定位是,比如说你是培养学生,当然你教知识,当然也可以教知识,教知识这些方面,事实上是为了培养人。你是用知识来教,还是教学生知识,这是很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我的看法来说,所有教给学生的知识,其实都是用来培养思维能力的。就是说来锤炼你的大脑的,给你大脑一些思考的材料,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的时候,都是用来批判地,你审视它,思考它,验证它,怀疑它,最后来判断它,这个过程来说,你就把所学的东西都审一遍,所以你认可一个东西,你否定一个东西,你都要符合逻辑,拿出证据。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它所有的知识,他也不是一个问题,学知识也不是问题,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英语在中国已成炫耀的工具

    刚才袁教授还说到一个英文学习的问题,我就很惭愧,我在大学里当老师我的外语不好,读不了原著,是半桶水的。这个问题,我有一点另外的看法,中国人教英语的方式是出了问题,你看民国的时候,我看志愿军的时候,初中毕业生都到朝鲜战场当英语翻译、战俘翻译,现在我们初中毕业生能做这个事情不多。为什么呢?我们是一种考试为标准的英语学习方式,所以他搞语法、单词,我最多单词背过八千单词,但是英语来说,只要有灵活的、鲜活的两千单词就可以达到高中交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是,我们是以考试为标准。真正英语学习,有交流的需要,有沟通的需要,达到那种标准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那种标准,没有这种标准,我们就以考试为标准,必然生成语言,当然这样做的话,它是有利于给你盖章,给你排号,能够算出来一个分数来,所以这些东西的误区就在这里。另外还有一点,中国的文化,它是跟那种英语那种字母文化里面,那种语言文字,那种隔膜是很大的,所以应该承认一点,中国的这种思维这种语言文字和英语来说是两个世界。所谓进入那个世界,就是我们洋泾浜英语,所以民国的时候就有,但是它也能流行,就是它能沟通,我讲了,不符合语言,甚至有某些错误,但是能听懂,不会误解就可以了达到这个标准,这也说明中国人学英语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你本土上面你要学好英语是不容易的,这要承认这一个问题。有个可参考的问题在哪里呢?日本,日本都是中国这种语言文字,日本现在有两三千个汉字,它基本上以前,日本战国以前都是用中文的,就可以看到日本的英语并不比中国好,中国人就拿托福考试来说,在亚洲排名,还常常能排到前四前五,考试来说,但是日本在长达二十多年时间里面,是倒数第一的。
   
    但是你可以看到,日本人在学习世界方面,非常非常强,他甚至比英语国家的英国、加拿大都不弱,甚至还强一点。这就有一个解决办法的问题,可能我们一个误区,比如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从初中,现在从小学一直读到博士,英语还是解决不了听说读写的问题,读原著就更差得远,日本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日本有世界上最好的翻译,比如说我全国里面,95%的人学外语都很困难,那怎么办?还有5%的有天赋,或者有那个条件,这个时候把这些人培养出来,然后他们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他们在第一时间快速的翻译出来,所以日本有世界上最强的翻译业。然后用他们翻译过来的非常精准,而像我们绝大多数人学的英语来说,它都是半桶水的,或者最多是大半桶水,实际上它达不到那种翻译的标准,所以要直接理解很难,所以怎么解决这个开放的问题,里面障碍的问题,日本是非常好的,所以日本它提供了很多很多的案例给我们,但是其实我们对日本没有研究,我们现在也到日本去看我们很有感叹。很有感叹的地方就是说日本是上帝安排来专门跟中国作对的,它就是中国一片镜子,到日本去以后,你看它几乎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环境、政府治理每个方面,它都树立在我们对立面,我们计划生育,它就不计划生育,他还搞鼓励生育,我们的学校越搞越大,它就越搞越小,我们以大为美,它以小而精致为美,每一样都跟我们对立,但是结果你可以看得到,谁好谁坏,你可以看得清楚,它那个是对的,所以它们很聪明,很会想办法。像全民学英语效率多低,我教的那些本科生,四年有三年半在学英语,还过不了四级,过六级的更是寥寥无几,可能华南师大学生聪明一点,过的多一点,我们那里确实我感觉都比较难,中大都有比较难的,甚至读到北大、清华,读到几年级,也过不了四级的也有。
   
    所以这种情况来说,使我们的学生在大学里读书,专业非常非常淡漠,没有心思读书专业,所以现在很多专业老师,上课就点名,恐怕你去看一下,上面专业课,下面很多都铺着四六级考试的资料,英语资料。但是你看这些孩子出来以后,能用到英语的情况是很少。英语在中国已经变成了不是一种交流工具,它不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炫耀工具,去找工作,也不说这个工作要不用到这个东西,就说你有没有过四级、过六级。然后我们再来看香港国学大师陈寅恪,精通十几门外语,我从来对这个东西不感冒,我感冒的一点就是说,你作为这样一个大师,你精通十几门外语,我看你著作从来没有用过,但这个外语摆出来是为了炫耀的,事实上外语就是一门工具,交流的工具,获取知识的工具,思考的工具,你脱离了这些东西,把它作为一个证书,摆在那里的时候,这个就是极大的误区了。

【更多访谈】

名博沙龙:“集中营”式的中国学校(一)中国教育同质化问题突出

名博沙龙:“集中营”式的中国学校(二)私立学校在中国太弱势

名博沙龙:“集中营”式的中国学校(三)美国的大学怎就从来不点名

名博沙龙:“集中营”式的中国学校(五)中国大学就像“集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