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东:“品头论足”也能对打黑做贡献(南方周末 2010-1-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36:43

电子报 >>南方周末>>第1353期

【方舟评论】“品头论足”也能对打黑做贡献

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郭光东 2010-01-20 21:34:18 来源:南方周末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重庆媒体用一句“雨后初晴”描述薄熙来与大学生交流那天的天气。经历抓捕辩护律师的舆论风波之后,1月16日,市委书记薄熙来来到重庆大学,与全市27所高校的近300名学生代表交流。

报道称,薄熙来问大家:“打黑除恶你们赞成不赞成?”

全场同学声音响亮有力:赞成!

岂止在场的同学赞成?除了极少数真正的黑恶势力,普天之下,又有哪一个人不赞成打黑除恶?假使都能齐声回答,这“赞成”的声音定当响彻寰宇。

不过,薄熙来与在场学生的问答,自有特定的话语背景。

重庆声势浩大的打黑除恶一直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关注。伴随打黑行动的大步推开,舆论从起初的一片赞扬变得开始出现一些“杂音”。

薄熙来借与重庆大学生交流的机会坦承:有些人埋怨我们打黑,其实做任何事情,总会有一些人品头论足、七嘴八舌,总会有《愚公移山》中“智叟”式的人物,自己不干事,对人民群众拥护的事,又酸溜溜地说三道四,东拉西扯。党和政府必须头脑清醒,坚定不移地把打黑除恶进行到底。

薄熙来有丰富媒体素养,这在领导干部中是不多见的。所以他能够深谙受众心理,直接出来对公众讲话,公开回应各种质疑。这是令人鼓舞的。而他对“有些人”的具体批评,则颇能激发我们的思考。

在一个多元时代,各种声音都会出现。关于重庆打黑,也不可避免地有舆论的多元趋向。赞成当然是真实民意,反映民众长期为基层黑社会所苦。建议和批评其实也很正常,迄今为止,还没发现一人反对党和政府把打黑除恶进行到底的,所“埋怨”的决不是打黑这个大方向、大前提,而是对其中可能发生的不严格依法办案的警醒,充满了对法治的向往之心,期待打黑能够更忠实于法治。

这些人的确可能并没有亲身参与重庆打黑,但这不影响他们行使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毕竟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分内事。除开对黑恶势力见义勇为的,执法人员、司法人员之外的所有人,都不可能有太多机会出手,法律也不会允许没有执法权、司法权的普通公民自己动手打黑除恶,否则就是滥用私刑。在任何国家,执法权、司法权都属于公权力,其原因就在于什么是黑、什么是恶,必须由证据说话,必须由专业司法人士依法公断。假如任由每个人依各自的标准自行判断,说你黑你就黑,说你恶你就恶,势必天下大乱,无法无天。

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那些“埋怨”的人一点打黑除恶的事都没干。具体到媒体和学界人士,相信绝大多数都和普通百姓一样嫉恶如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天都会收到投诉举报信,其血腥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激起重庆市领导打黑义愤的告状信。收到举报信的媒体和学人,尽管没有执法权,但仍在各自的职责内,或新闻监督,或奔走呼吁,为打黑除恶尽各自的心力。

当然,媒体和学界人士的禀性的确与一般人有些许差异,他们更喜欢“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东拉西扯”。但平心而论,这何尝不是一家媒体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本分?如果一家媒体不再品头论足,那就说明它丧失了新闻舆论的监督自觉;如果一个学人不再说三道四,那就说明他背离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天职。如果媒体和知识分子都干分内的事,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对打黑除恶贡献自己的智慧,相信政府的雅量,用对政府提出批评建议的形式,来保证打黑扫黑更符合法律规范,更能经受历史的检验,那正是政府之幸,民族之幸。

经典寓言 《愚公移山》中有个“智叟”式的人物,一定意义上,媒体和知识分子就充当着“职业智叟”的社会角色。对愚公的移山魄力,我们至今仍万分感佩,但是以现代意识审视,智叟的适时适当的提醒也并非毫无意义,事实上,对愚公命子子孙孙都去移山的念头,比智叟提出质疑还早的人恰恰是愚公最亲的人——他的妻子。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多元声音的并存是一幅最动人的和谐图景。

人民群众拥护打黑除恶,人民群众同样拥护依法治国。愚公要移的是太行、王屋二山,打黑除恶、依法治国同样可以视作全社会的两大重任,我们各尽自己的天职,形成合力,庶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达成之。 http://www.infzm.com/content/4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