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贤妒能的孔圣人留下的儒家传统对中国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8:41
孔子诛少正卯一事,最早见于荀子《宥坐篇》中,所列少正氏罪状曰:“心达而险,行僻而坚,信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与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所云: “行僻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几乎一致。因此,钱穆说:“荀卿先倡非十二子之论于前,其徒乃造为孔子诛少正卯之事于后,战国事如此例者甚多”。钱氏疑《宥坐》并非出于荀子之手,实乃其徒如韩非李斯之辈,承乃师非十二子之意而作。尔后,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中采其说,曰:“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孔子诛少正卯一事,遂成千古定案。

  而在荀子《非相篇》中,“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在荀子看来,只要是符合先王之道,顺应礼仪的言语,君子都要遵循并宣扬它,即“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好辩”。

  在以上三种人中,荀子同意后两种人的辩才,而痛恨前一种,即“小人之辩者”。在荀子看来这种人的危害远远大于盗贼对于社会的危害,“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因为盗贼可以改变其行为,而小人之善辩者不会改正,故圣王君子的出现,必须先杀这种小人之辩者。

  在孔子与少正卯同时讲学之时,在孔子心目中,少正卯之人即如荀子所说的小人之辩这,乃痛恨之,故在多司寇之职位时“有喜色”(《孔子家语·言诛第二》)在第七日就不顾弟子们的反对,诛杀了少正卯,不过只是以五恶或政敌的罪名罢了。“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荧众,少正卯强记足以反是du立,此小人雄桀也,不可不诛也”。

  1、由于少正卯五条都犯了,所以,他的学生才得以成群。

  2、由于少正卯的学生多了,所以他的言谈就足以文过饰非而迷惑大家了。

  3、由于少正卯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记牢,所以会使学生们的知识太多太广,造成学生们的du立思考,这是小人式的英雄豪杰行为。

  这就是我孔子不得不他杀少正卯的理由”。

  而最直接的用现代说法来说,他杀害少正卯的真实原因是,少正卯在鲁国与孔子同时收受学生,进行讲学,孔子的门生竟然因为少正卯“三盈三虚” 除了颜渊之外,几乎所有的弟子都转向了自己的对手,这才是孔子无法忍受的,这直接威胁到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自己在鲁国的政治前途,于是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找个理由,利用手中的职权除去了自己学术上的竞争对手。

  但就算如此,我们知道从一开始我们的学术就不是du立的,而是依附于政权的,远在三代以前,学术都是官学,中国的所有学术是从官学产生的,这个来源也决定了中国学术对于政府的依赖性。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以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百花灿烂的昌盛时期,但是其劣根性其实从各家都可以看到。 

  但谁叫董大爷拍档汉武帝来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下可好,以前只是有很多针对儒家的东东和文献,这次可是进行全部的打击,最终确立了儒学的权威地位。看看,中国的学术就是在互相倾轧中获得了单个的急速发展。之后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学术压制的历史,在儒学的强力压制下(所以说这点还是法家的),中国其他的学科几乎很难发展,可以这样说:儒学依附于专制的政权是中国学术发展在几千年来缓慢的最大历史原因。“好处”就是:管理方便。


  这样一来,似乎后来帝王们一直实行的外儒内法也有例可徇了,于是顺着一条死路走到黑,而儒学也成了似乎成了亡国的首因,攻击的目标。

  中国的学术缺少一种宽容,一种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