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浅析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结构衍变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12:39

[原创] 浅析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结构衍变的影响

  • 镜里花魂 发帖于:中国文化
    发布时间:2006-4-19 5:52:30 复制链接 收藏 查看原帖
    共66条评论】【浏览4181IP
  • 在我见到的研究儒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的文章中,我从没见过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的文章,恰巧这是我研究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所涉猎的,因此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研究儒家的朋友都知道,儒家学说是一种致力使历史倒退到周制的落后学说,并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既然它是致力使社会倒退到周制,那么其学说也是为周制所设的,我们就该先分析周制与儒家希望周制会变成什么样子。周制是一种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民”的宝塔式的社会结构,春秋以前的史料很少涉及这种社会结构的运作情况,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周王朝开始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之后的社会,在春秋战国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制的宗法制度使得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与士,大都是根据自身家族或个人的利益行事的,在于自身利益相违的情况下,是不会顾及君主或其他大夫或士家族的利益的,例如有名的陈轸说昭阳的记述:

     


    [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①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于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篃,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于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于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这个记述生动地说明了当时君主与臣子的关系,至于臣下弑君或篡位、父子兄弟相攻杀的情况,也表明了周朝的宗法制度正处于崩坏中,孔丘正是针对这种社会情况,以恢复和完善周制为目的而创立了儒家学说,其中正名分、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关系是为了恢复并完善宗法关系,中庸不争是为了协调宗法制度下各个处于不同统治地位的家族之间的关系,使得统治阶层不发生不可调和的争执甚至争斗,那句有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为宗法社会下统治阶层人士所设的,如解释这句话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就说明了孔丘的目的,只要统治阶层各安其位,稳稳当当地统治黎民就可以了。有人说孔丘是教育家,不可否认,孔丘的学说在教育方面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他不是为了提高民众素质而提出这些认识的,而是为了调教准备做统治者的士,虽然孔丘说过“有教无类”,但是他也说过“民可由使之,不可使知之”这话,他对弟子樊迟的小人之谓也正说明了他只是等着做统治阶层,连弟子耕田种菜也视为小人的行为,“有教无类”不过是实在没有追随者的无奈选择而已。孔丘也只是为了恢复周制,而非为了恢复周朝统治,他和后来的孟轲都看不起管仲,就因为管仲只是辅佐齐桓公做了霸主而非王者,可以说,儒家虽然提倡忠君,实际上是最彻底的所谓乱臣贼子,改朝换代只要一句虚无缥缈的“天命”就自圆其说了,从孔丘的历史来看,他也只是为了作官实现自己的目的,并非忠于哪个君主,着急之下甚至连背叛的大夫也要去投奔。所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反而是提倡道德的儒家最虚伪无耻。


    我们接下来看看儒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对中国的影响吧。春秋战国周制崩溃后,秦始皇接受受到儒家影响的荀子一派法家学说提出了以虚无缥缈的任何人都可以伪造的天命作为统治地位的依据,在汉朝儒家学说占据统治地位后,也延续了这种观点,这样就使得统治者的地位很不稳固,任何人只要有条件,都可以以“天命”为借口取而代之;儒家的宗法制度实行于周制不存在的汉朝,就由为周制下统治阶层所设的宗法制度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制度,这样就造就了一个个以不同血缘关系组成的普遍性的以家族为集体单位的社会基础结构,每一个家族都是个集体,家族之间的关系是以中庸等观念为主的类似原始部落之间的外交式关系,整个汉族群体就象由一个个拥有各自利益的小部落或小集体组成的邦联式群体,而不是由社会个体组成的大群体,所以并没有什么公共观念;当然,家族是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所以由以家族为中心、以姻亲关系为联系和为基本需求而聚集的乡土村落这个松散联盟就成了补充和延伸;在诸多家族中,皇家占据对其他家族的绝对统治地位,皇家与其他家族的联系要靠由儒生组成的依附于皇家的统治或管理阶层来进行,而儒生是来自于各自不同的家族,也有各自的集体利益,说是各自家族利益的获取者或代言人也可以,儒生之间又组成了跨区域的统治阶层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不同集体利益之间的故事就又由春秋战国延续下来了;汉朝继承的是秦制,秦制是士与君主直接联系、以法治国的制度,儒家的宗法制度加于秦制之上后,社会就并行着两种制度,其中宗法制度是绝对不可以违反的制度,违反君主的命令或不忠于君主不一定会导致什么后果,但是不孝、不亲就会犯天大的罪孽,何况,在血缘等方面,社会个体天然就亲近家族这个小集体,所以,我国历史上公共观念和族群观念很弱,家族观念很强就是个自然的事情由家族及其补充或衍生体对其他相同集体和社会或族群这个大集体的利益侵蚀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政治清明、社会健康的时候,在外族入侵时候,只要符合家族、甚至个人的利益,国人就没有任何观念上的顾虑地投靠了外族,而且面对外族以族群为单位的侵略,只要皇家这个组织者倒台,外族尽管人数少,面对的却是最多以一乡一土为单位抵抗的汉族,我们读历史时候看到汉族历史上忠臣、清官少,叛臣、贪官多的原因就在于此。


    儒家和法家都对工商业采取限制和蔑视的态度,儒家更将科技视为奇技淫巧,极端点的甚至认为可杀,因此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就以小农经济为主,很难得到发展,而家族观念又促使社会个体自然地就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来生存和发展,随着人口增长、土地兼并、吏治败坏和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发生,家族这个薄弱的经济体很难生存下去,这样就产生了农奴和流民,由于汉族缺乏公共观念,失去了家族和土地的流民就会失去原有观念的约束而没有其它观念可依,这样就成了破坏性很强的群体,其他以家族和乡土为单位的群体是很难抵挡这人数众多、为生存和其它欲望的满足而劫掠的群体的,这样流民就会越来越多,直到可以威胁到原有社会秩序的存在,在原有社会秩序崩溃后,儒家观念又促使国人建立了新的、基本结构不变的社会秩序,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历史,既无抵御外侮所必要的凝聚力,又无社会健康运行所需要的公共观念,也缺乏维系社会秩序的合理有效的机制。


    最后说说儒生这个阶层,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际统治者是儒生阶层,因为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皇家这个家族可以更换,但是儒生群体的统治地位却不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儒生这种没有独立精神、依附性强、缺乏社会生存和管理能力的奇怪群体;而且儒生在元朝不得意时候,还为流民完善了以小群体利益为核心的观念,《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目的都是为在失去家族后的人能组成获取不同程度的社会地位或力量的群体的观念,这样就可以从其他正常或不正常的群体中攫取利益了;可以说,儒家在社会方面还没为中国干过什么好事情。


    儒家对中国的贻害限于主题和篇幅只能说这些,我们中国目前的许多社会现象和弊病,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根源,也可以找到相似之处,中国如果要取得真正的社会进步,就必须认识并破除儒家观念。我学识浅薄,一点微见,仅供与大家探讨。

     


    王启明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液压件厂油缸分厂 0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