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儒家传统的道德观 — Windows Liv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02:53
聊聊儒家传统的道德观
一、缘起
10多年前的时候,我经常混迹在各大宗教信仰论坛。对各种宗教、哲学都感兴趣,却并无自己的定见。2000年的时候,我在海外的一个“宗教论坛”,与羽箭、GTI等朋友有一个大型的对话,是关于理性、善、恶之类的。后来基甸兄还写了一篇评论,大大的夸奖了我一番。
评宗坛非基督徒关于“理性”与“善”的讨论(基甸)
【参考】宗坛非基督徒关于“理性”的讨论(蝶之仙、GTI、心造、羽箭、齐飞)
【参考】宗坛非基督徒关于“善”的讨论(蝶之仙、羽箭、GTI)
嗯,当年,我的昵称是“蝶之仙”。以上地址都需要翻墙才能看到。各位如果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努力一下。当时的羽箭兄,是一个比较偏向于无神论与儒家的信徒。而我基本上是一个追问者,没有自己的明确观点,一味的去寻找对方的逻辑破绽。这样的讨论,对我而言的确非常过瘾,当然,羽箭兄肯定是不好受的,哈哈。
后来,大概在02~03年的时候,由于深受钱穆先生的影响,我基本上明确的转向儒家。然后写下了《我的信仰地图》一文。后来还写了一篇《儒家的那些道理》,但是,当年我那么咄咄逼人的追问羽箭兄的问题,其实是直指儒家道德观的,因此我始终还欠羽箭兄,也欠自己一个回复,以我现在的立场,该如何来辩驳呢?
二、近因
在这么多年来,我时常会翻出CCIM的存档,自己读了一遍又一遍,设想自己该如何回答当年的质问,但是始终不知该如何来写。知道最近看到了一个视频《哈佛:孰对孰错》,才让我找到了入手的话题,所以,先大致介绍一下这个课程吧。
这个哈佛的教授,非常的善于讲故事,通过几个“有趣”的故事,将大家都逼入了思考的困境之中。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假设你是一个有轨电车司机,你的电车因为失控,因此无法刹车或停下来,而在铁轨的前方,有两条路,如果你不拐弯,就会撞死前方的5个人。如果你拐弯,就会撞死1个人。你会如何选择呢?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拐弯,去撞死那一个人,而不是5个人。
再假设一种情况,你是站在铁轨边上的一个行人,这辆电车将要撞死5个人(不再有分岔路),而你的身边有一个胖子,你可以将他推下铁轨,这样电车就会停下来,然后就会只死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呢?
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不去推那个胖子,任由那5个人去死。
同样是5:1的选择,为什么前一种情况,大多数人会选择伤害更少的人,而后一种情况,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做凶手呢?按说,主动扳方向盘撞向那一个人,也是主动故意的去杀死一个人呀?再说,不去推那个胖子,也是放任了那5个人去死呀?
的确,同学们都很困惑,而教授引出了他的一个话题,在道德哲学中,向来分为两派,一派以最终结局来判断道德与否,效用最大化是他们的追求,比如功利主义学派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另一派相信行为本身,而非行为的结果,本身就是有善恶之分的,这种绝对主义的道德观,以康德为代表。
可以看得出,大多数人,都不是某种理论学派的坚定拥护者,他们有时会凭感觉选择以结果来论善恶,有时候又会以行为本身来论善恶。
第二个故事,更加血腥一些,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遇难的小船上,有4个人,他们都在海上漂了好多天了,其中一个17岁的少年,因为不听劝阻,喝了海水,快要死掉了,而其他的人也快要饿死了。其中一个人,提议大家抽签,决定谁去死,然后大家可以吃他的肉。有一个人反对。后来,另外两个人合伙杀死了那个少年,然后三个人一起通过吃那个少年的肉而活了下来。回到了英国,并接受审判。
围绕这个故事,有非常多的争论,从结果而论,死了一个活了三个,因此有的同学是赞同的。从行为本身来看,谋杀就是谋杀,永远都是错的。还有些假设性的探讨,这里就不在转述了,大家去看视频吧,非常精彩!
三、我的选择
这两个故事,如果是我身临其境,我会如何选择呢?当然,我是一个儒家道德的遵循者,当然会从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出发来做选择。第一个情况,如果我是司机,我会选择拐弯,去撞那一个人。第二个情况,我绝对不会去推那个人。
看上去,和大多数人的选择相同,但是选择背后的理由是不同的。并非前一种是根据结果而作选择,后一种是根据行为本身而作选择。这两种情况,我选择的依据是一样的,可以称为“最小内疚原则”。前一种情况,我肯定会致人于死地,那么如果只死一个人,我会少内疚一些。后一种情况,此事原本与我无关,也与那个胖子无关,如果我主动推人去死,那么就是主动杀人,我会极度内疚,因此我会选择不去推人。
在儒家说法里,这叫做:“问心无愧”。
第二个故事,我绝对不会去参与杀人,也不会去参与吃肉,因为儒家传统道德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绝对不愿意被人杀害,更不愿意死后被人吃我的肉,因此,我也绝对不会去干这样的事情。是的,人人都怕死,我也害怕,但是,既然我不愿别人通过牺牲我而活下去,我也绝对不会通过牺牲他人而活下去。
因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是一个非常高、非常严的道德律令,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你不在意,别人也不太会在意,小节不论。但是,生死大事,善恶大节,绝对不容苟且,绝对不容含糊。
但是,儒家的另一条原则,我认为非常有价值,那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儒家的道德观主要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非用来评价他人的,这是他宽容的地方,也是他合理性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法制,往往会从“己所不欲”出发, 变成“只要是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对的”,一人圣心独运,便裁定天下人的善恶了,这自然是错误的。所以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中西方法制思想的区别,就提出了一个“众所不欲,才应立法禁止”的概念,正是为了补正这个错漏。
四、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
在中国儒家的主流道德观,是孔孟的“人性本善”。当然,荀子也说过“人性本恶”,不过基本上没有什么传人来发展这个学说。孟子有一段话,非常精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公孙丑上),另外还有一句更加绝对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当初我与羽箭兄讨论的时候,也对此颇多问难,只不过如今站在正方,却需要写出自己的辩词了。
在我看来,人之本性,基本上可以说是无善无恶的,如果一定要把那些维持生存的动物本能,当做恶,那么说人性本恶,也无不可。但是,人之成长,尤其是在婴儿期,却几乎注定会受到众多的“正面引导”,而这些,既是人之善根了。
举例说明:小孩在不会说话的时候,饿了一定会哭,大便了一定会哭,这个是本能。但是,随着每一次大人都过来帮忙管吃喝拉撒,就会形成正反馈。等到小孩逐渐开始学会说话,有各种需求,不适,总是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如果他每次都不能正确的、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况,就会拖延欲望满足的时间。说真话,有助于得到满足,这就形成了更加有效的正反馈。再进一步,通常的家庭教育,都会教育子女要说真话,不撒谎。于是,由本能到自然而然,到社会习俗,到人之常情,到家庭有意识的教育,说真话,就变成一个理所应当的选择,要说是人性本善,还不如说是“人性本能向善”。
再举一例,还是说小孩,还是说小孩哭闹。绝大多数的小孩,一旦开始哭闹,关心的父母就会第一时间冲过来,这是一个“模式”。这个模式从哪里来的?从父母的父母那里习得的。当然,也会很自然的逐步固化在下一代的身上。甚至推而广之,听见别的小孩的哭声,也会想到要去看看有没有问题,这就是恻隐之心的来历,也是仁之端的根本。
以前聊儒家的那些道理,我也说过:“一切道德,实际上是从将心比心而来的。有一句俗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我带儿子的辛苦,我对儿子的爱心,一旦自己心有所感,自然该想想当年父母如何养育自己。我能够体会到自己对于儿女的无私至爱。自然会感念父母对我的无私至爱,孝道就是由此而来的。同样的道理,我当年做儿子时,自然希望父母多多的疼我爱我,如今有了儿女,自然也能猜想儿女的心意,慈爱之理所应当,就是由此而来的。儒家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之间讲信义,都是这么引申出来的。”
所以,人之本性,如果包含着人的社会性,那么就自然是本善的。儒家从人性本善出发,将心比心,再推而广之,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自我要求,记得“每日三省吾身”,力求“问心无愧”,再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来作修正,就是比较完整的儒家道德修养之路了。
五、回答当年对羽箭兄的提问
当年的我,相当咄咄逼人的问了羽箭兄不少问题。还被基甸兄夸奖为:“太太太精当了”,如今要来回答,自然是不容易的。
不过呢,想要彻底的解决这个烦恼,也不难。就是明确宣称,儒家其实不是一个理论体系,要求他理论完备,逻辑自洽,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就是搞错了对象。当初我向羽箭兄要一个“善”的定义,或者说一个判定“善恶”的标准,根本就是一个陷阱。
儒家的那些道理,是拿来自己用的,不是拿来构建理论世界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不存在逻辑漏洞的道德哲学体系”,所以哈佛的那位教授,才能讲出那么精彩的故事,将同学们都拖入困惑、思考、迷茫的深渊。
如果能够从“构建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的迷雾中跳出来,放低标准,仅仅寻找一个普通人能够遵循的道德原则的话,那么容易得很,无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道家、儒家,随便遵循一个,都出不了大错。
当然,也就禁不起逻辑的拷问,就是这样了。。。
这样的回答,是不是耍无赖呢?也是……也不是……
道德观这种东西,总应该是拿来自律,而非律人的。扪心自问,尚且难分对错。以己度人,怎么会不出偏差呢?有一副对联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因此,局限到道德这个领域,根本就不该出现什么理论,不可能有什么判断依据,能够凭借这个标准,客观的判断一个人或一种行为的善恶。追求一种理论的完备,不过是一种智力游戏罢了。
六、结语
又写太多了,但是要紧的话,其实就两句:能够实际遵循的道理比逻辑完备的道理更加重要;儒家的道德观,是足可以拿来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