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0:58
 

12、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荫及子孙
  一个人去世了,家族的亲人们为他举行丧礼,为他下葬安圹,最亲近的人为他守庐,三年以后服丧期满,人们开始继续正常的生活。但是这不意味着人们从此忘记了他,除了他的血脉在他的子孙身上流淌之外,他的生命还在两方面延续着:一方面是他被写进宗谱,进入历史,成为记忆;一方面是他被请进祠堂,享受祭祀,接受膜拜。

 

  这都是宋代儒家学者的发明。据说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家谱和族谱,出自两个宋代大名人。一个是苏洵,就是苏轼、苏辙的父亲,据他说他的祖上是唐代有名的苏味道,可是一直到他的高祖,家世并不很清楚,于是从他起就开始写家谱。另一个是欧阳修,他不仅写了家谱,还规定家谱应当从可见的世代开始写起,到五世玄孙以后就“别自为世”。后来,据说《眉山苏氏家谱》和《庐陵欧阳氏家谱》就成了后世家谱族谱的典范。家谱族谱就好像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把一批人一代一代地记录下来,把一代一代已经分枝散叶的人联系起来,证明他们本来拥有共同的渊源。

 

  那么祠堂呢?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根据宋代程颐的建议,首先,每一个有一定地位的家族才要有庙;其次,庙里面应当有祭祀的对象,以高祖居中,每一代的先人按照昭穆次序左右分列,都以夫妇相配;再次,祠堂应当是三间,外面是中门,中门外是两阶三级,祠堂里面北墙下为四龛,每龛一桌,从西向东分别是高祖、曾祖、祖、父;最后,每年的冬至应当隆重祭祀始祖,立春祭祀先祖(就是五世祖),秋季的时候祢祭,这其中的祢是指去世的父亲在宗庙中立主,就是父亲之位。不过,后来流行的《朱子家礼》则规定,四季仲月(即:二、五、八、十一月)举行四时祭,祭前三天要斋戒沐浴,前一天清扫祠堂、置神位,当天清晨家族的主人即宗子率全家族列队祠堂,举行祭祀活动,因为《朱子家礼》后来相当权威,所以这成为常规。

 

  家族的历史和家族的仪式增加了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古代中国 甚至是现代中国,家谱族谱非常繁荣,家族祭祀也很受重视。这在许多人类学、社会学调查中都可以得到证明。为什么?说到底,是因为家族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有学者指出:
  第一,从生命的意义上说,国家、制度、法律主要兼顾公平和秩序,不管人的死活,在饥荒、战乱、无序的时代,人们觉得更能依靠的是家庭、家族,所以古代的宗族对个人生命的延续是相当有意义的。
  第二,从安全的意义上说,他人就是“陌生”,人不能指望仅有竞争关系的“他人”,处处都有危险,所以只能依赖家族的认同。我们如果去看闽西客家的围楼、贵族苗族的山寨、北方平原所谓的“土围子”那些逐渐形成的家族聚居方式,就可以体会到一种寻求安全的需要。
  第三,从感情上说,“家”是温暖的象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家庭和家族都有无条件的爱。中国的俗话讲“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为什么?就是因为那里有无条件的爱。陶渊明所谓“归园田居”,那个“归”字里面,就有根回归泥土的意味。人们都熟悉“鸡鸣桑树颠,犬吠深巷中”的诗句,这种感觉在《诗经》里面也有:“鸡栖于埘,牛羊下来”,黄昏时牛羊回到山下的圈时在,也和子孙回到老翁倚杖的柴扉是一样的,都是“到家的感觉真好”。
  第四,从文化认同的意义上说,墓地、墓碑、祠堂、家谱,比正史更重要,因为正史的认同范围太大,它是国家,地方志所认同的范围是一个州一个县,只是一个政治空间,但是家谱、族谱的认同,是有自然血缘关系的一群人,是祖祖辈辈生活的一块地,特别是祭祀,在对死者的庄严祭祀中,在宗庙举行的各种仪式里,面对着死去的亡灵与祖先,家庭内部好像有一种很强烈的“认同”感。在那种仪式上,人们会想,我们是同一个祖先的子孙,我们是一个姓的亲人,我们应该对得起祖宗,这种来自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感情被召唤出来,同时,通过这种仪式,也把亲族的秩序制度化了。

 

13、家族与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最后大概可以总结出三点:
  第一、在古代汉族中国,家族的墓地、祠堂、祭祀的仪式,以及乡约、族规、家法和家谱,是社会生活里非常重要的基础,古代汉族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法律并不很细致的情况下,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秩序,有一个大体的认同的共识,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在支持它组成一个一个的社会单元。
  第二、从历史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当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强大的时候,宗族、亲族是对抗和抵消国家控制力量的一个社会空间,好像一个隔离层一样,防止着国家力量对于个人生活的直接控制;而当国家力量一旦削弱,它就会作为民间社会,补充国家对秩序的控制,维持生活秩序。比如清代末年,各地的民间社会以及乡绅的势力超越国家的势力,他们以团练(就是民间军事力量)、保甲(民间社会组织)、乡约(民间礼法)维持着社会的秩序,甚至发展起来庞大的力量,参与着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所以它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力量,维持着国家与个人之意的平衡和稳定。
  第三、中国家族与仪式的重大变化出现在近代,由于西洋的进入,由于市场一体化、交通的便利和人口的流动,由于国家渐渐直接干预着个人生活,所以这种中国式的宗族形式在近代渐渐瓦解。

 

  可是,最近由于中国大陆国家控制的放松和各级地方行政控制的减弱,由于地方经济如乡镇企业的崛起,宗族在民间社会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如果我们到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去看,就会发现这一点,而如今的家族重建家族墓地,重修祠堂,重修家谱,也正是在“国家”依赖和约束渐渐削弱的情况下,重新寻找“认同”的基础----宗族,重新建立社会生活的秩序----并非国家法律的礼法。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种家族形式、家族仪礼以及家族伦理呢?中国的这一社会形态,对于习惯于“现代化”、“全球化”之类以西方历史与社会为准绳评价历史和现实的学术界,其实是个很大的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