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06:39
 

10、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Groot的书中记载下来的葬礼。在古代中国,其意义恰恰就是保证上面讲的亲族分别与亲族和睦的秩序,因为古代中国要在庄严的丧礼中,象征性地暗示和规训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秩序,而且,还要把这种秩序放大到整个社会,甚至国家,这就是古代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基础。

 

  中国人常常自称“礼仪之邦”,礼仪礼仪,主要是一些仪式,传说中“周公作礼乐”,孔子小时候就会设礼容、摆俎豆。在古代中国,曾经有过很多“礼”,也就是各种仪式和制度,这些“礼”都起源很早,有的可能从三千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这些“礼”被当作每个知识分子必须知道与精通的道理与知识,而且编成了书,成为必读的经典,十三经中就有三部礼书,宋代大学者朱熹重编的《文公家礼》,是从明代中国一直到近代中国乡绅都使用的规定礼仪。而丧礼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专门讲“礼仪制度”的儒家经典《仪礼》共十七篇,居然有《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七篇讲“丧礼”。是不是古人重死而轻生呢?不是的,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古人是很重视现世生活的,不过,看起来也可以说:“未知死,焉知生”,前面我们讲,丧礼虽然是为死人而设,但实际上却是为了活人,特别是为了活着的族群的秩序。为什么呢?因为仪式是用一套清晰的象征方式,依靠有规律的重复,在人们心里产生暗示的作用。它是把一些共同的观念和规则予以合理化的方式,它所形成的观念和规则,对仪式参与者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么,丧礼怎么样影响活着的人呢?

 

  我们来看一下丧礼的内容。在全部的丧礼中,古代中国又特别重视“丧服”。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就像是穿衣裳,当衣服不仅为“御寒”,而是为“遮羞”的时候,说明人开始懂遮羞,懂遮羞,就有了羞耻心,有了羞耻心,就有了是非,用现代的词来说是有了道德观。当衣服不再仅仅是“遮羞”而还要希望“美丽”时,人就有了审美观。因此,虽然《圣经》中说亚当和夏娃就是因为有了羞耻之心而被赶出伊甸园,但也因为有了羞耻之心,才成就了人类的文明。从兽皮护暖、树叶蔽体,到上衣下裳、男女有别,再到王者的华衮帛黼、官员的蟒袍玉带、舞者的羽衣霓裳、死者的金缕玉衣,这就仿佛文明有了一整套规则。要在衣服上区分上下,要在衣服上分辨场合,着革履西服者不宜撸袖伸臂、喧呼喷沫,着长衫带头巾者不好入柴肆鱼档与人争席,穿泳裤在游泳池并不令人惊诧,而穿着去会客却肯定是“非礼也”。衣服有时是对穿衣者的制约,所以,传统中国特别关心衣服的象征性。古人有“垂衣而治”的说法,一是说垂下衣服,不用动劳,就可以治理国家,一是说垂下衣服,由衣服的象征性暗示就可以清理秩序。

 

  据说,儒家又是特别懂得“衣裳之制”的专家,所以丧礼中如何穿衣服的“丧服制度”也就格外重要了。

 

11、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五服制
  丧礼里面有所谓的“五服制”,就是指在丧礼上亲人为死者穿的五种不同衣服,而这五种衣服又作为象征,规定着一系列深刻的内容。

 

  首先是“斩衰”,“衰”读“崔”,是指粗麻布做成的衣服,布幅二尺二寸,经线二百四十缕,边上不缝,仿佛用刀剪直接剪开,所以叫“斩”,也许象征着处于悲痛中的人,无心精心缝制吧。这是在丧礼上儿子为逝世的父亲、妻子为过世的丈夫、诸候为驾崩的天子、父亲为死去的长子所要穿的衣服,这表示穿此衣服的活人与死者亲缘关系最密切,关系也最重要。据说,这时不仅要穿粗麻衣服,而且要“拄竹杖”、“居庐”、“盖毡枕块”、吃粥饮水,要到祭礼完成,下葬完毕,才能够“寝有席,食蔬食,水饮,朝一哭,夕一哭”。而且,守丧的时间要三年,在那段时间里,人不能饮酒、不可娱乐、不能为官,万一真的有特别的情况需要他出任要职,还要由皇帝出面,这叫“夺情”,就是为了国家,无奈夺了你哀悼亲人的感情。

 

  其次是“齐衰”,齐衰的“齐”是指丧服可以缝边,麻布也细了一些,一般是二尺二寸、三百二十缕,规定是“父卒为母”(规定三年)、“父在为母”(杖一年期)、夫为妻(杖一年期)、为祖父母(杖一年期)、为曾祖父母(三月),用桐木做杖,扎麻绖(就是腰带),穿稀疏麻鞋(疏履),戴布扎的冠绥。

 

  再次是“大功”,大功的麻布又比齐衰的要细(二尺二寸,五百六十缕),穿这种衣服,表示死者与自己的关系又比上面的疏远一些,比如父亲为儿子(不是嫡长子),为长女,为姑姑、姐妹、从父兄弟(即:同祖父母的叔伯兄弟)等,服丧时间是九个月。

 

  再次是“小功”,小功的麻布衣服就更细一些(二尺二寸,八百缕),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五个月。这主要是为外祖父母、为祖父母的兄弟(从祖父母)、为隔两房的堂兄弟(指同曾祖父母的叔伯兄弟)等。

 

  最后是“缌麻”,这是最细而精致的麻布丧服(二尺二寸,一千一百缕),服丧期也缩短到了三个月。这主要是为岳父母、为女婿、为舅舅等,显示对外姓较疏远与冷漠。当然,同姓中比较远的如为祖父母的堂兄弟(族祖父母)、为曾孙,也都只是服缌麻。

 

  以上就叫“五服”。需要穿“五服”的,当然是“亲属”,属于一个大家族中的亲人,过去说,某某和自己有亲戚关系,“没有出五服”,就是说关系比较近了。如果一个人要和另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异性结婚,无论男子女子,都要考虑是否“出了五服”,如果不出五服,法律、医学和舆论大概都不能允许。在古代中国,这种亲缘关系相当重要,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在这个亲族中,由亲族确定他的关系以及身份。前面我说过“三亲”,中国古代还有“九族”,大家很熟悉的一个事情就是,明代方孝孺因为支持建文帝,被后来夺了皇位的明成祖处以灭九族的大刑,这九族就是上四代(高祖、曾祖、祖、父)和下四代(子、孙、重孙、玄孙),加上自己,这九族也就是在“五服”内的,就是在丧礼上要穿丧服的亲属。著名的李密《陈情表》中说,自己“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前一句“期”讲的就是服丧的时间,“功”就是服丧的衣服,总的意思就是自己没有亲人,哪怕最远的亲人。杜甫《遣兴》里讲“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后一句里“缌麻”指有丧事时需要穿缌麻的亲戚,意思就是说,自己的亲戚很多。

 

   总之,在同一个家族中,远近亲疏也要有一定的秩序,得分清楚上下尊卑,通过丧服等级、服丧时间的象征性区分,一个家族的人大体上就有了认同,也有了分别,亲疏被规定得很清楚,这种血缘亲族的大小重叠的圈子,把每个人安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使这个家族上下有序,不会混乱。就连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根据这些原则,规定着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规定着每个人的身份和行为,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法律始终是伦理道德的“礼法”。

 

12、俗世的改变:近代中国的葬礼
  1882年,Groot在厦门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场丧礼。这一年,在厦门发生了久停不葬的事件,有人长时期地把死去的亲人尸体存放在家中,供人吊唁。为此,厦门当地的道台曾下了一道禁令,不许久停不葬,Groot正好在福建调查,便好奇地观察了当地的葬仪。他发现,厦门人的葬礼,在前半部包括:
  (1)死哭;
  (2)使瞑目;
  (3)开天窗;
  (4)闭店铺;
  (5)购置丧服;
  (6)洗尸;
  (7)置长明灯;
  (8)供纸陪祭之人形;
  (9)乞火灰;
  (10)移家具睡床;
  (11)置供品;
  (12)献供于土地;
  (13)吊问;
  (14)警戒猫跳诈尸。


  此外,还有哭丧与招魂等。若干年以后,美国学者J. L. Waston和E. S. Rawski在对香港、广东和福建的调查之后,则把整个仪式归成九类:
  (1)哭丧;
  (2)着丧服;
  (3)沐浴尸体;
  (4)供死者陪葬品;
  (5)供牌位;
  (6)收仪金;
  (7)安魂乐;
  (8)密封棺材;
  (9)下葬安圹。

 

  不过他们看到的,仿佛和我们前面说的《北京风俗图谱》记载同时期的北京上层满族风俗不同,这可能是地方性的制度或仪式,也可能是逐渐修改过的简化过的世俗丧礼。在古代经典记载中,在两三千年以前的丧礼,原则上是这样的:
  第一天,首先是“招魂”,就是在屋脊上向北方大呼死者之名,然后将死者的礼服从房上由前檐扔下,下面人接住,便盖在死者身上。接下来,“迁尸”,就是在室中南窗下设床,尸体头在南,用殓衿覆盖;“楔齿”,即在死者嘴中放玉琀。然后是“设奠、帷堂”、“讣告”、“哭泣”、“吊唁、殓衣”、“设铭(即旌铭)”、“浴尸”、“饭含”,最后是“袭”,即给死者着衣。
  第二天叫“小殓”,即:陈设、展示殓衣,祭奠,宾客吊唁,夜中设庭燎等。
  第三天叫“大殓”,大体上节目与前一天相同,但是死者在这一天入棺、成服。
  从第四天起,按亲疏关系穿戴丧服,朝夕哭,朝夕奠,迎送来吊唁的宾客(后世有用佛道作七之仪式),入葬(筮宅、备椁及明器、卜葬日、发引、入圹)。
  此后,就是各种亲属按照不同等级为死者进行守庐、祭祀,其中,一周年时的祭祀叫“小祥”,二周年的祭祀叫“大祥”,大祥一月以后,举行“禫”,合祭死者于宗庙,于是仪式结束。

 

  最后要说到死者的墓地。这里举一个例子,是福建泉州陈埭丁氏家族的墓地,丁氏是回族,但是也受了汉族文明的影响,这个墓地修得非常壮观。有人说,这是中国式的祖先崇拜,所以要修得那么壮观。像有的人类学家就说,汉族人倾向于相信:
  第一,我们的一切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好的话是祖先积德,坏的话是祖先为恶,一般来说修了大墓地的家族,都是发达的,所以相信祖先阴德,有一本人类学家许烺光写的中国家庭的书就叫《在祖荫下》;
  第二,中国人相信去世的先人和活人一样有生活的需要,为了免于鬼魂无家可归,所以要建坟扫祭,甚至要烧纸钱纸车纸马及至纸电视冰箱。可是我们再深入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看重这种对于死人的仪式和制度呢?刚才已经说过,这一方面是为了让祖先继续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一方面则为了通过对死者的追悼仪式,维护活着的家庭、家族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