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建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2:08
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照片名称:古罗马广场
简介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照片名称: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
建筑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照片名称: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
历史沿革
古罗马建筑的三个时期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的建筑分为三个时期:
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
三、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维提之家
维提之家是庞贝古城至今最为完整的民居,原为庞贝富商维提兄弟的住宅。据说庞贝兄弟喜好色情壁画,因而住宅内的壁画历来都是参观重点。
维提之家共有大小房间22个,其中入口右侧分布着12个房间,其他10个位于左侧。这些房间用途不一,有卧室、藏书室、奴隶房和贮存室等。此外,维提之家还有一大一小的花园和庭院各2个,以及1个专用廊道。
在维提之家入口处的西北角,有一幅与周围装饰明显不同的壁画,这就是著名的priapus壁画,priapus为罗马神话中的男性生殖神,尽管壁画内容甚为露骨,但据说它是用以阻挡那些觊觎维提家财富的目光的。
穿过入口,就来到了维提之家的露天庭院。长方形的庭院四周与花园及多个房间相通。庭院中有一大一小两个古罗马方形蓄水池。穿过庭院,就是呈对称布局的大花园。大花园中除北边2个为青铜雕像外,其他雕像皆为大理石质。在大花园的北部,还有一个较小的花园,这里曾出土过一个双耳细颈椭圆罐和一个铅锤。
维提之家是庞贝古城的建筑精品,并且极具艺术价值。维提之家的装饰以黄色和深红等色彩为主,属庞贝第四风格,描绘繁复,注重细节。在维提之家,装饰性的边缘已是十分多见,并有不少罗马神明的形象。

斗兽场
在古代统治者寻欢作乐方面,再没有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更狂热的了。从共和时期就开始兴建斗兽场,最著名的罗马大斗兽场始建于72年弗拉维王朝到82年提图斯时代才完成。这是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后,为纪念胜利驱使8万犹太俘虏修建的。斗兽场呈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156米;中央区为86∶54。周长527米,高57米,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8万观众。
建筑形制椭圆的外形单纯、明确,浑然一体,无始无终;外观极其宏伟雄壮,高高的立面分为4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斗兽场俯瞰

斗兽场外

提图斯凯旋门
提图斯是帝国时期弗拉维王朝第二代皇帝。为了纪念他即位前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始建于81年。
这座凯旋门主面的台基与女儿墙都较高,给人以稳定、庄严威武雄壮之感。建筑物用混凝土浇筑,大理石贴面,檐壁上雕刻着凯旋时向神灵献祭的行列。
提图斯凯旋门上有一块浮雕,表现提图斯的军队正抬着从耶鲁撒冷神庙里缴获的重要战利品——黄金圣案、烛台和银喇叭,兴高采烈地走在象征着罗马的凯旋门前。浮雕布局和造型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由于着意表现人物的动势,浮雕中的人物虽不多,却给人以气势宏伟之感。

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2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凯旋门的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凯旋门和丰富的浮雕虽然气派很大,但缺乏整体观念。原因是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以及马克·奥尔略皇帝纪念碑上的八块镶板,拆除过来的。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

君士坦丁凯旋门浮雕
君士坦丁经常被认为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但是在这座在315年为他而建的拱门上找不到任何基督教的形象。他的洗礼仪式仅是在22年后在他临终之际举行的。尽管君士坦丁拱门建造得格外雄伟气派,它却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座拱门上面的绝大多数装饰品其实都是取自于以前的皇帝们所建造的各种建筑物,这也表明罗马的艺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说,处在拱门上端(顶阁)两侧的那8座矩形浮雕(rectangular rellefs)原先是一座纪念马库斯奥里列阿斯(161—180)的建筑物上的装饰,只是这位皇帝的头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样子(还有3座浮雕和它们属于同一系列,现存卡匹托尔博物馆。它们清楚地显示着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皇帝的样子)。

图拉真纪念柱
在罗马的纪念性建筑中,除凯旋门外还有纪功柱。至今在罗马城里仍保留罗马时代遗存的图拉真纪功柱和奥利略纪功柱。两柱柱身都饰满浮雕,以图拉真柱为杰出。图拉真柱,总高度为38米,柱身高27米,用大理石块构成,耸立在方形的基座上。周围缠满由22个圈组成的螺旋形浮雕带,浮雕总长为200米左右。出现在浮雕上的人物多达2500个。浮雕饰带表现图拉真率领罗马人向达奇人的进军。圆柱直径3米,以陶立安式柱头结顶,柱顶安放图拉真雕像,柱础为爱奥尼亚式,础下埋藏着图拉真夫妇的骨灰。在纪念柱基圈上雕刻着一位半身巨人,据说这位巨人象征着多瑙河,罗马人正准备渡河,士兵在构筑工事、坚守阵地,图拉真向士兵训话。场面按叙事的发展配置十分复杂,图拉真是所有场面的中心,曾出现90次之多。整个雕刻是一部形象的战争史,是世界上最长的战史立体画卷。浮雕在刻画人物的容貌、民族特点、服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历史真实性。居住在罗马尼亚境内的达奇人后代——一个牧民想见见自己的祖先,便来到罗马城。当他看到柱上所描绘的他的祖先十分留恋,就睡在柱下。有位摄影记者发现这个人非常像浮雕中的达奇人,于是拍了一张照片,不几天罗马市报就以“一个达奇人从图拉真柱上走下来”为标题发表了这帧照片。罗马写实雕塑艺术的水平多么令人叹服。

图拉真纪念柱上的浮雕
图拉真纪念柱上的浮雕,为人们提供了独创的罗马雕塑体裁,也就是叙述历史的浮雕范例,展示了罗马人击败西亚人的战争情况。雕刻家使用了以真实环境来表达时间的方法,把多瑙河的流水,罗马军队和达西亚人的冲突,以及罗马人胜利的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

罗马万神庙[罗马] 公元120-124年
在罗马皇帝图拉真的继承人——哈德良时代(公元117-138年),建筑艺术上一个最大贡献是重建了著名的万神庙(此庙最初于阿格里巴时代建造,后被焚毁,公元120年起此庙重建于原址上),它又名“潘提翁神庙”(Pantneon)。这座神庙是继希腊神庙艺术的又一发展,其特点是充分利用拱券技术,这种建筑结构最初来自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罗马人使希腊柱式结构与拱券创造性结合在一起,作为拱券式殿堂建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建筑之一。
万神庙作为奉祀众神的圣殿,由来于希腊人信奉的多神教,那里每种神都有它自己的神庙,如雅典娜神庙,宙斯神庙等等。罗马的宗教信仰基本上也承袭希腊遗风,但在伊特鲁里亚的建筑影响下,罗马人把诸神集中起来供奉,即在一所神庙内,可以设几个圣殿(参见图片)。此处,古希腊神庙四周以柱廊相环绕,它显得亮畅些,故建筑平面是呈矩形状;而罗马万神庙,因供神的圣殿较多,可呈圆环形,但空间必须宏大,于是在伊特鲁里亚的拱券结构的基础上,创造了这种从外观上看,比较封闭的拱顶结构,从内部结构上看,整个建筑是由门廊和神殿两大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门廊,即由两排科林斯式的柱子(每排八根)支撑着一个半三角形额墙的门廊,宽33.5米,深18米,后部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神殿,直径为43.2米,墙厚为6.2米。上面的半球形圆顶是建筑物的最精彩部分,它的空间开阔,垂直的顶高几与圆形直径相仿佛。四周无一窗户,唯有从圆拱的顶端天窗射入日光。因此,人在这个圆顶下,好象处在一个厚重的围壁包围之中,给人以一种恒定、宏阔的神秘印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互相撞回,使空间的共鸣性增大。此种围合性的空间感,造成了信神者内心的超然力量,它是一种静态的力量,却又感到有无比的压力。建筑史家说它“把古希腊的回廊移进了室内”的结果,这是罗马神庙建筑中的典型的帝国风格。
神庙本身建在有三层台阶的高台基上,圆拱形的内壁虽无窗户,却有彩色大理石以及镶铜等装饰,华丽炫目;西边列柱广泛采用了可以减轻负担的拱门和壁龛,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结构,对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建筑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它那宏伟的高空间圆顶,一直影响到欧洲的巴洛克,甚至近代的宫殿建筑。
关于这个大圆顶,过去一直认为是用砖和混凝土砌成的,并认为圆顶是搁在第二层上面的。经本世纪30年代修复这座神庙时发现,过去的判断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个大圆顶里并无砖砌的骨架,圆顶也不是搁在第二层上,而是搁在第三层上,它简直象一顶浅而扁的无檐帽。由于外表装修细致,二、三层之间的构架十分严密,才给人以整个大圆顶的错觉。如此大胆的空间处理,在西方古代建筑中可以说是罕见的。

万神庙大厅

万神庙大厅

万神庙大厅

万神庙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