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期·广州史记篇]海幢寺 扰攘百年溺红尘,终是佛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3:20
2005-10-29 11:14: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1933年,海幢寺改名为海幢公园,佛门清修之地从此承担起了娱乐大众的功能。
记者手记
一座有碰碰车的寺院
海幢公园(海幢寺位于这座公园内)的门票是两元钱,一进门就看见很多老年人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打太极拳。再往里面走,我竟然看到了碰碰车、小飞船、滑梯、跷跷板,还有小孩子在动力小火车上大声欢笑,青年男女在绿荫下亲密交谈。
而大雄宝殿以及塔殿就在儿童游乐场的旁边,香火缭绕、诵经声不断,游人的欢笑丝毫不影响寺院的庄严。僧人们身着僧衣,在殿堂之间穿梭忙碌着,对于近在咫尺的世俗生活视而不见。
一座有碰碰车的寺院,一座被当做公园的寺院,在广州甚至全国恐怕都是极其少见的。
海幢寺的前身就是一家私家园林,名叫福场园。该园占地面积辽阔,东至今福场路,西达溪峡,南与万松山相连,北抵珠江江岸,是现在的海幢公园的数倍。后来,私家园林演变为寺院,但由于历代的寺僧都是饱学之士,不但能够吟诗作画,而且书法也很闻名,故骚人墨客抵达广州时,必来此地一游。
事实上,海幢寺的出名很大程度上与它美丽的园林景色有关,著名的“海幢八景”中也只有“古寺参云”与佛教有关联。
有一句歌词是“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听起来蛮有几分禅意,海幢寺的前身是一座私家园林,现如今又演变为一座开放式的公园,恰恰正暗合了这句话。
大事记
□ 南汉(公元907年-公元971年),今海幢寺所在地成立千秋寺,后废为民居。
□ 明代时期,今海幢寺所在地成为富商郭龙岳的私家园林。
□ 明朝末期,光牟、池月二僧向郭氏募缘得地建寺,创办海幢寺。
□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65年),空隐和尚来寺做住持。
□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海幢寺扩大规模,僧众不下千人。
□ 民国初年,广州市警察局设海幢分局于寺中。
□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河南地区各界人士筹款建立联欢亭。
□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改名海幢公园。
□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幢寺的殿堂成为茶座和娱乐场所。
□ 1993年,广州市政府批准海幢寺恢复开放。
前世今生
闹市藏古寺,园幽禅意长
海幢寺位于南华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间今海幢公园内。海幢寺的“海幢”二字是取佛经中“海幢比丘在昔能修习般若波罗蜜,入百万阿僧柢劫,了无障碍”之意。海幢寺与华林寺、光孝寺、长寿寺、大佛寺齐名,被称为广州的五大丛林。海幢寺兴盛之时,寺院范围北至珠江之滨,东及今前进大街、牛奶厂街,南沿万松岭红十字会医院和南武中学一带,西侧与海幅寺相邻。其前身是一座私家花园,经过光牟、空隐、今无、澹归等高僧的建设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香火越来越旺。1933年,海幢寺变成了一座公园,直至今日。这座地处繁华闹市的寺院,让那些单求六根清净的出家人在热闹、喧哗的滚滚红尘中备受考验。
据《广州城坊志》引沈复《浮生六记》称:“海幢寺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余抱,阴浓如盖。”进了山门之后,红棉夹道。花开时节,“望如赤城之霞”(《广州游览小志》)。寺院还有花园多处,种满了奇花异草。苍松翠柏,竹韵幽幽。天空中鹤戏云端,草地上鹿鸣呦呦。
历史上的海幢寺规模宏大,大大小小的建筑物,遍布佛寺每一个角落。僧舍中仍有名字可考,计从现堂、西禅堂、松雪堂、镜空堂、悟闲堂、画禅堂、地藏阁等十多处,从这些建筑物的命名中,便可窥见寺中景致的非凡。
清嘉庆年间,海幢寺曾辟为外国人游览区,专供来广贸易之外国商人水手游览。有好事者还在这里评选了“海幢八景”,把海幢寺的景致分别命名为:“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珠江破月”、“飞泉卓锡”、“海日映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等。
自清末至民国,由于战乱频仍,文物古迹屡遭破坏,除天王殿、塔殿外,其余殿宇多被拆毁。1933年,海幢寺改为公园。在十年浩劫中,海幢寺又遭到严重破坏,全部佛像荡然无存,不少珍贵文物亦被毁坏。
1993年,海幢寺恢复佛事活动,经逐步修葺,海幢寺绿树婆娑,环境清幽。矗立于水池中的“太湖石”高可及丈,形态嶙峋奇特酷似猛虎,蓦然回头张口怒吼,因名“猛虎回头”。石上镌有宋代书画名家米元章(即米芾)题名,为石中之妙品。千手观音线刻石碑,构图独特,刻工精细,系该寺古物,几经沧桑仍然幸存,倍加珍贵。殿旁有古崛雄奇、干粗数围、葱郁繁茂的斜叶古榕树,还有相传为郭氏花园旧植的鹰爪兰,盘曲苍劲,“花发终岁不绝”。两者均为四百余年的古代花木,广州市政府列为古代名木加以保护。新建宝岩石塔、放生池,增添了古寺的风采。
大雄宝殿和塔殿系原有古建筑,碧甍叠盖,宝顶飞檐,庄严古朴,结构雄伟。殿内新铸三尊铜佛,法相庄严,每尊高六米,重八吨,殿后千手观音,仪态慈祥,造型优美。原有的天王殿和令人敬畏的四大金刚,现已重建,恢复原状。
历史悬疑
平南王是自愿捐赠海幢寺的琉璃瓦吗?
采访嘉宾: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文钦
两个传说
据《番禺续志·金石略》载,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首建大殿,广七楹,高三寻有咫。右角则地藏之阁,耸峙巍峨,八角钟台,声彻云表,逾年……建四大天王庙,左右肃立为韦驮、伽蓝两殿,稍近者为重现堂,堂前栋宇相连,上下各五楹,上则香积橱,其下则斋堂。由斋堂而右,则大悲阁与药师佛母堂,参差并盖,鼎足而三焉……后方余地,以石台,上建藏经阁,广九楹,其高逾于大殿者三之一,碧瓦朱檐,侵宵烁汉,丛林创建之盛,至是无以加矣”。
这段文字记载了海幢寺的建筑过程,同时也证明了海幢寺琉璃瓦的美丽。这批琉璃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传说,清初,三藩之一尚可喜意欲按照清朝贵族的府第格式,用琉璃瓦建筑他的平南王藩王府,却得不到清王朝主子的批准。但绿色的琉璃瓦已经在广东各地烧成,只好乖乖地把这些琉璃瓦移做建筑海幢寺等庙宇之用。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僧人牟光、月池从富商郭龙岳处募得千秋寺旧址,建造海幢寺,初时只有一座佛堂、一座准提堂,规模不大。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好佛,便和耿继茂捐助,大大扩建了海幢寺,同时也赠予了一批琉璃瓦。
专家释疑
两个版本的传说相差甚远,到底哪一种传说更接近历史真相,记者采访了研究明清历史的专家,中山大学历史系章文钦教授,他为我们解答了这一困惑。
顺治六年尚可喜被册封为平南王,此后,便受命带领清兵南征广东。次年二月,清军攻至广州城下,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围城攻坚。至十一月,广州城破。随即就发生了对岭南历史发展和对尚可喜本人来说都影响深远的大屠杀事件——广州“庚寅之劫”。据清代官方史载,这场屠城,斩“兵民万余”,又“追剿余众至海滨,溺死者无算”(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卷78之18,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版)。
平南王尚可喜父子曾统治广州30余年,在其统治期间,尚非常贪婪残暴,对老百姓非常苛刻,因此口碑很差,广州的百姓都很憎恨他。
传说中平南王尚可喜信佛,这是真的。现在存有一幅河南籍画家给平南王尚可喜作的画像,画中的尚可喜就是坐在蒲团上,双目微合,手握佛珠虔诚礼佛的姿态。也有资料记载,尚和当时的广州名僧天然和尚关系很好,他希望通过天然和尚和广州佛教界有更多的接触。而当时的天然和尚曾做过海幢寺的住持,下任住持今无和尚又是他的弟子。今无主持修建海幢寺,所以尚可喜把琉璃瓦赠给海幢寺也就不足为奇。但信佛不过是平南王尚可喜掩盖内心愧疚的一种手段而已,他并不是真心礼佛的。虽然在他统治广州期间,广州兴建了很多庙宇,但这只是杀人如麻的尚对自己的心理安慰,“吃斋补罪过”罢了。
所以海幢寺的琉璃瓦并不是尚自愿捐赠的。第一种说法更能贴近尚可喜的本质。
美丽传说
在广州佛教的“五大丛林”中,海幢寺的历史最短,只有三百多年,但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历史传说。这些传说使海幢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香火亦随之兴旺。
未有海幢寺,先有鹰爪兰
海幢寺里有一株鹰爪兰树,绿叶婆娑,终年花发,清香远溢,是原来在此的郭家所种植,年代比海幢寺还要久远,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此有“未有海幢,先有鹰爪”的说法。在这棵茂盛的鹰爪兰树下,有一个悲壮的故事。
明朝末年,有个叫郭龙岳的富人,居住在今海幢寺一带,他家的花园就是南汉时期千秋寺的旧址。有一天,婢女兰香正在为主人洗衣服,忽然看见郭龙岳匆匆走来,说他衣服上有个翡翠玉扣忘记拿起。兰香找遍了水盆里的衣服,都不见翡翠玉扣的踪影。郭龙岳暴跳如雷,说是兰香偷走了他的玉扣,不由分说,对兰香拳打脚踢。连续几天,郭龙岳不断对兰香加以拷问。兰香身心俱损,万念俱灰,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天晚上,她拜完菩萨,纵身跳入井中。过了两天,人们才在井里发现了兰香的尸体。郭龙岳为维护自己的声誉,把那口井封了,不准家里人谈论此事。可郭家上下人等都在晚上梦见兰香,有人说梦见她从井中腾空而起,化作一条蛟龙飞走了;也有人说她每天晚上都在花园浇花。大家人心惶惶,郭龙岳也恐慌起来,索性叫人把水井填平。过了不久,填平的井上长出了一棵鹰爪兰树,眼看着它越长越茂盛,很快就开枝散叶。郭龙岳一看见它,就心跳异常。后来,鹰爪兰树越发茁壮,郭家却一天天衰落起来,郭龙岳后来死于暴病。
到了清初,有一个和尚云游到此,在这后花园旁边建立了一间佛屋,并在门额写上“海幢”两个字,这就是最初的海幢寺了。那时,鹰爪兰树长在佛屋旁边,僧人在四周加上护栏,勤加看护。鹰爪兰树经历了三百多年,仍然枝叶婆娑。
教训自大“高僧”,济公搬走两罗汉
海幢寺建立后,有个奇怪的现象,没有像别的寺院那样有十八个罗汉像,而是只有十六个罗汉像。为什么?这有一段传闻。
话说济公和尚路过海幢寺,见寺内的住持以高僧自居,对任何人都看不起,便有心戏弄他一下。济公化作一个疯僧,衣衫褴褛,挑着两个烂布袋来到海幢寺投宿。那住持见他如此模样,十分讨厌,只让他住一晚,第二天便赶济公走。济公疯疯癫癫,将两个烂布袋放在大雄宝殿上,说他要到韶关南华寺去,请住持帮他挑行李。
众和尚哈哈大笑,骂声、逗乐声惊动了大堂,住持大怒道:“疯人,不识抬举,你若有本事,叫大殿的罗汉帮你挑行李吧。”济公立即应诺,走到大殿前,大声叫道:“奉本寺住持之命,两位罗汉现出形来,替我挑行李到韶关南华寺。”济公话音刚落,忽见两个罗汉从大殿的座上跳下来,立于济公面前,济公一说“立即起程”,两个罗汉拿起两个烂布袋,随着济公腾空而起,飘飘然向北飞去,住持与众和尚吓得胆颤心惊,连忙俯在地上不停地叩首。济公立定云头,指着住持说:“大和尚好好修行,放下架子才能成正果。”住持俯在地上不敢抬头。后来,他没脸再在海幢寺里待下去,云游他处去了。
而那两个罗汉随济公飞去后,不再回海幢寺了,韶关南华寺原有的五百个罗汉变为五百零二个,而广州海幢寺原有的十八罗汉,却少了两个。所以,海幢寺只有十六个罗汉。
历战火藏身寺院,“猛虎”戏强虏
猛虎回头石立在公园大门前的金鱼池中。这块石头的主人本来是清朝十三行大富商伍老板从太湖买回来的,原本是他私人花园里的宝藏,洋人曾愿出巨资购买它回国,伍老板一次次拒绝,真是“爱虎如爱子”。后来洋人火烧十三行,伍的后人将它放在海幢寺里,这才躲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
到了日本侵华广州沦陷期间,这块石头被日本鬼子发现,就想将其运回日本敬献给天皇。但是说来有点奇怪,这只石虎被运到日本军营后竟又“偷偷”跑回海幢寺,于是僧人们将它埋起来不让日本鬼子看见。但后来日本鬼子知道了石虎的下落,就决意挖起来运回日本。但是,这些日本鬼子怎么也挖不起来,挖一铲,石虎就沉一点,越往下挖石虎就越往下沉,一直挖到地下水出来了,石虎就沉没了。日本鬼子又开来坦克用钢丝绳来拖,结果很粗的钢丝绳都被拉断了,石虎就是吊不起来。最后气得日本鬼子拿来一包炸药,企图炸个粉碎也不留给中国人。炸药一响,轰然一声,石虎炸碎了没有他们不知道,但炸飞的石头却当场击死了几个日本鬼子。

游乐设施与庄严的庙堂共处一处,这恐怕是在寺院中难得一见的景象。
抗战胜利后,有群众将此事告诉国民政府,但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951年才有当地群众将石虎挖出来,石虎一点也没被炸坏,还是虎虎生威,他们就将这“猛虎回头石”献给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将它重新安置在海幢寺,供游客观赏。
做粗活敛傲气,澹归和尚烧制澹归碗
海幢寺的住持今无原来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举人,清朝初年,有不少明朝遗臣投奔他门下,其中有一个叫澹归和尚的,因参加南明抗清失败后在桂林出家,法号性因。清兵攻陷桂林后,他来到广州海幢寺出家。住持为了除掉澹归的狂傲之气,先令他到厨房洗碗。澹归做官出身,做不惯这种粗活,打破了许多碗钵,便自己掏腰包,烧制了一批碗钵补充。现存的“澹归钵”,便成了可贵的文物了。
关于“澹归碗”,另有一种传说:有一个富绅到海幢寺进香参佛,见到澹归,大感惊讶,连忙施礼,口称师长。原来他昔日是澹归门下弟子,很敬重澹归,当下便请澹归还俗,复出为官。澹归不理他,他最后只得说:“弟子能为师长做点什么吗?”澹归见他一番诚意,便说:“我心如止水,已无所求。你既有佛心,就为佛门送些斋碗来吧。本寺香积橱的斋碗差不多都给我打破了。”后来这富绅果然命人送来一批碗,绿豆青色,阔口,碗身绘有环淡竹叶,有“澹归”二字印记,这就是“澹归碗”。
澹归碗至今大抵散失,澹归和尚在海幢寺居留一段时间后,到了粤北丹霞山,创建了别传寺。
相关诗歌
诗词中的海幢寺
海幢寺不但是一座寺庙,还是广州的文化名胜,是历代文人骚客抒发情怀的好去处,流传下来的与海幢寺有关的诗歌有以下几首。
海幢寺
离城呼小艇,隔岸过禅林。
背地山形小,当门海气深。
鹤归云有梦,松去月无心。
对此清闲志,宁忘长者吟?
明·王邦畿
佛曰海幢寺呈阿字首座三首录一
鹿苑多灵异,凡花总不同。
兰开鹰爪绿,丹结马樱红。
怪石松根护,方塘蜃气通。
还闻有驯鹤,放食伴支公。
清·程可则
同张明府甄陶游海幢寺四首录一
三门仍面郭,溟涨到阶湾。
绿借秋前树,清归雨后山。
云移花渐暝,风起鹤应还。
不是双旌动,经床尽日闲。
清·杭世骏
海幢名僧
饱学之僧为寺增色
海幢寺的寺院规模不大,但在中国历史却很出名,很大程度上是与寺内的高僧有关,天然、今无、澹归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不仅经讲得好,而且颇得善信拥戴,而且在寺庙创意上又办出有异于其他丛林的特色。
天然和尚
天然和尚十七岁补为诸生,二十三岁中举人第二名,次年参加会试,落第。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冬,辞亲北上,准备再次参加次年的会试。临行,他父亲对他说:“此行当得官帽归。”他说:“帽子倒有一顶,只恐不是乌纱!”果然,当他到了南康时,遇到空隐道独和尚,求得道独带他到匡山归宗寺剃发受戒。是年,他三十三岁。以后,得传大法,他的父、母、妻、妹、子、侄也都随他出家。
天然和尚虽然为僧,但仍以儒家的忠孝节义训示门下,适应明清交替之时人们的普遍心理。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保存气节。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兵攻陷广州,杀唐王等明宗室王孙十多人。天然和尚四处收集他们的骸骨,建墓埋葬。有人要把他这件事上报南明王朝,以求封赏。他说:“我只不过为求心安而已,还求什么呢!”很多文人学士、缙绅遗老都投奔到他门下,成为他的弟子,人数据说有数千之多。
今无和尚
今无和尚是天然和尚的弟子,也是明末清初富有民族气节的著名诗僧,他曾徒步万里到沈阳去探望因参加反清活动被充军的函可禅师。
今无和尚著有《光宣台集》,共二十五卷,他的文章被称为“壮丽整秀”,“诗尤俊拔”。阿字禅师在禅学、诗文之余,更潜心研习书法。他的书法作品现在还被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术馆等地,用笔超迈,平和冲淡,给人一种不染一点尘埃气之感。
撰文:本报记者:许琨
实习生 汪莹
摄影:本报记者:邹卫(除署名外)
广州史记专题由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联合编写

海幢公园内浓荫蔽日,环境清雅,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享负“未有海幢,先有鹰爪”盛名的鹰爪兰枝繁叶茂。

海幢寺的部分殿堂仍在修葺中。   颇富神话色彩的猛虎回头石。
责任编辑:范海东 杨华
[第26期·广州史记篇]海幢寺 扰攘百年溺红尘,终是佛世界 [第50期·广州史记篇] 陈氏书院 岭南人工天不如,果然造绝在世界 [第44期·广州史记篇] 清代广州善堂 扶危济困,积善成德传后世 [第34期·广州史记篇] 邝露 诗书琴韵成绝响 一生失意抱琴终 [第15期·广州史记篇]六榕寺 从来菩提本无树 哪见六榕掩六尘 [第02期·广州史记篇]南越建国 十万秦军入百越 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55期·广州史记篇] 三元里抗英 气慑鲸鲵斗英寇 义维桑梓换安宁 [第47期·广州史记篇] 余荫山房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第12期·广州史记篇]荔枝湾 荔红渺邈,苒苒物华休 [第41期·广州史记篇] 十八甫 昔日历经传奇 今日繁华依旧 [第40期·广州史记篇] 明末清初学问僧 避世不出世,出家成大家 [第02期·广州史记篇]南越建国 十万秦军入百越 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03期·广州史记篇]伏波桥与吕嘉 竹桥渡汉将,南越亡其国 [第37期·广州史记篇] 屈大均 用无悔刻永世忠诚的碑 [第80期·广州史记篇] 广州古代的造船与航海 扬帆天地阔,船行两大洋 [第01期广州史记篇]广州建城 负山险,阻南海,岭南始风流 [第59期·广州史记篇] 清粤海关 一口通商成天子南库,两度战火失财富大门 [第64期·广州史记篇] 梁发 南洋踏遍不停口 为教灵魂学圣篇 [第78期·广州史记篇] 旧时脂粉地 风月无边陈塘夜 烟花散尽浮华天 [第77期·广州史记篇] 旧时火灾、水灾 水火肆虐西关 方知人间冷暖 [第58期·广州史记篇] 沙面租界 迭经风雨的洗刷,今如珍藏的名画 [第46期·广州史记篇] 纯阳观 一个人的天象台和一个城市的天空 [第62期·广州史记篇] 知名学者梁廷枏 写南越史写美国史,学会握手仍要作揖 [第08期·广州史记篇]南海神庙与“波罗”丝路起点扶胥港 百国千帆来扶胥 碧海万里不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