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广州史记篇] 余荫山房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40:38
2005-12-08 11:09:3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全长只有三米的虹桥横卧在莲池之上,把桥、廊、栏、
亭巧妙地连成一体,彰显了一种小巧精致之美。本报记者 邹卫 摄
记者手记
名园的归宿
身在广东,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广东“四大名园”,但他们却说得出北京有颐和园,苏州有拙政园,也知道《红楼梦》里有大观园。但番禺余荫山房“缩龙成寸”,东莞可园催生岭南画派,顺德清晖园至今名列“佛山八景”,佛山梁园以奇石巧布著称,为什么四大名园“名堂”甚多,名气却不大呢?专家表示,四大名园规模偏小,交通不够便利,所属机构不统一(除余荫山房属旅游局管之外,其他3个都属当地文化局管辖),没有集中宣传效应等,导致了它们不能芳名远播。
目前“四大名园”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它们成为岭南园林的名片,成为岭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的名片?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说直白一点,就是如何兼顾保护和发展。相对而言,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最幸运的,因为它是四大名园中保存最完整、现状与原貌最符合的一个园林。在开发工程建设上,专门成立了余荫山房保护开发工程筹建领导组,早在去年就开始了首期改造工程。
但站在施工现场,我却忧心忡忡:因为我看到了一幢幢似曾相识的亭台楼阁,虽然也是雕梁画栋,但与近旁的余荫山房相比,距离却似乎很遥远。余荫山房的精雕细琢,还有那种随处散发的书香之气,又岂是现代建筑所能模仿得来的?这些后来的建筑也许是因为时间的短暂、因为文化的缺失,只能变得形象苍白,成为一个失去了精神依附的“空壳”。也有人说,余荫山房现在需要的是人气,这些扩建工程将把餐饮、购物、娱乐功能都考虑进去,不仅是对原有景点很好的补充,还能容纳更多的人流,毕竟本来的目的就是希望园子的名气更大,来看的人更多嘛。这样一想,就好受一点了。
大事记
□1649年5月,清封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定南、靖南、平南王,分驻广西、广东,前此,吴三桂已被封为平西王。7月,明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公。11月,明鲁王派遣使者向日本乞师。
□1650年11月,清军破桂林,永历帝走南宁,明督师瞿似耜、张同敞被俘,不屈,死。11月,清摄政王多尔衮死。
□1651年2月,苏克萨哈等告发多尔衮生前不法事,清帝追夺其所获封典。4月,郑成功部将施琅降清。10月,郑成功通好于日本。12月,清军下南宁,明永历帝逃往贵州。
□1652年7月,明秦王孙可望遣将收复桂林,孔有德自杀。
□1653年3月,明鲁王去监国之号。
□1654年2月,清帝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受。
□1656年3月,永历帝至云南。
谭伯牛
史迹简介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距广州17公里,又称“余荫园”,建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距今已经有130多年历史,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并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园内有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三大奇景,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小姐楼四大建筑。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建筑布局非常精巧,藏而不露,以小巧玲珑的艺术特色著称。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迹形成
念先祖德荫 结山房隐居
余荫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更难得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所以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
后来园主告老归田,隐居乡里,兴建了这座园林。为纪念先祖德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同时祈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为筑造这座园子,邬彬倾注了全部的心力,仅银子就花费了三万两。至于余荫山房为什么不称“园”而叫“山房”呢?也许一来是余荫山房地处偏僻,二来作为园主隐居之地,取名“山房”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味吧。
游园惊梦
番禺有“佳人” 幽居在南村
我第一次到余荫山房,是在2002年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从广州坐公车到番禺市桥汽车总站,再转开往化龙方向的车,在南村镇站下车,顺着指示牌,要走一段黄土漫天的公路,然后才一身尘土地到达余荫山房,可一进园子,那种惊喜就将一路的奔波之苦涤荡得干干净净。园子里数不清的诗文联、精细至极的雕梁画栋……我不知道这样一个偏僻之地竟藏着这样一处好地方,就像一个乞丐突然遇到满汉全席,园子的精美让我感到措手不及。在里面转悠了一个下午,直到眼睛都看得发酸了,才决定离去。临走时买了一本《余荫山房诗文联荟萃》,可至今只记得余荫山房的点题之作“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一晃就快四年了,我又选择了一个午后重游故地,虽然已是深冬,但那天的阳光刚刚好,晒在身上暖暖的,很舒服。还是一成不变的路线,还要走那条临河的路,只是比原来的好,没有漫天的尘土,路上偶遇村头的大黄狗乱吠两声,又兀自低头走开了;三五个老人坐在路边的石凳上闲聊,时光在这里,似乎静止了。
余荫山房如今已成“南村镇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南大学商学系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因此那天一去就遇到了极热闹的场面,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进去就各自玩开了。孩子们对这种岭南传统园林的雕梁画栋显然不感兴趣,那些楹联似乎太费解,还是在园中嬉戏更轻松一些,老师一喊集合,就飞奔出去了,回去了也许还要为写“余荫山房游记”而苦恼半天。
进来参观的不乏青年男女们,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冲着那一扇一扇的雕刻门啧啧赞叹:这古代的工艺实在太了不起了。他们在八角亭里、在深柳堂中对着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细节与构造狂拍,眼里写满了惊奇与欣赏。
一群群老太太们从身边走过,她们对满洲窗、对雕花大床对小姐楼里的物件如数家珍,因为这些东西对广州的老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自家的窗户上都还镶着几块满洲玻璃呢。一个老太太站在小姐楼对面的小桥上,笑着冲身边的姐妹们说:过去的相公就是站在这个桥上,然后望着小姐楼,一等就是半天呢!她也站了半天未动,不知道是否想在这里圆一回年轻时的千金小姐梦,等她的相公如今在何处呢?
园中美景
三大奇景 深幽中见广邃
在广东四大名园中,余荫山房的占地面积最小,仅1598平方米,但漫步其中,不由让人叹为观止,区区三亩之地竟然把中国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全都包含在内,加之回廊、花窗、影壁巧妙借景,造就了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艺术特色。园中景致深幽广邃,尽得岭南园林的风流,“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被誉为该园三大奇景。
夹墙竹翠
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在不足3亩的地方内又如何设置竹丛呢?余荫园主想出一个因地制宜的办法,就是在墙与墙之间种上翠竹,既能控制其长势,又能抵挡尘嚣。更妙的是,由内院观之,修篁如在园外;由外围赏之,又分明是园中景物。亦内亦外,暗合“亦是亦非”的中国审美哲学,形成了景色独特的“夹墙竹翠”。
虹桥印月
走进余荫山房的二门,有一个莲花池,池中荷叶田田。在莲池之上,横卧一座小虹桥。虹桥娇小玲珑,全长只有3米,但它把桥、廊、亭、栏巧妙地连成一体,十分精致。
据说,莲池的水与园外的河流相通,每到端阳佳节,龙舟水满,池水刚好涨到桥孔正中。桥孔与倒影刚好形成一个正圆,在月朗风清的晚上,月影与桥影相偕成趣,成为余荫山房的又一奇景——虹桥印月,它既是该园特色的代表,又是余荫山房的形象标记。1998年发行的“岭南庭园”四枚邮票中的一枚,就以此作为构图。
深柳藏珍
过虹桥,穿廊径,就到“深柳堂”,这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堂前有两株老榆树,据说是园主亲自栽种的,百多年来,榆树饱经风霜,但依然苍劲挺拔。堂内布局装饰典雅恢宏。堂中木雕琳琅满目,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咸丰皇帝的圣旨木雕匾。这块木雕匾高一米、长四五米,庄重古朴(皇帝曾诰封邬彬为通奉大夫,建园时,邬彬专门请木雕高手将圣旨雕刻为木匾);还有一件珍奇的双面雕刻——“松鼠菩提”木刻,从正面看是一只松鼠,从背面看又是另一只松鼠,工艺十分精湛。
堂内名士墨宝熠熠生辉,在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代名人刘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还有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堂中书香浓郁,珍品极多,成为园中的第三奇观“深柳藏珍”。

夹墙竹翠,竹子似在园外又在园中。
园中建筑
四座特色建筑 细微处见精巧
余荫山房里的亭、台、楼、阁的分布,借助游廊、拱桥、花径、假山、围墙和绿荫如盖的林木,穿插配置,虚实呼应,形成起伏曲折、回环幽深、隐小若大的庭园结构,一亭台,一回廊,无不精雕细琢,独具匠心。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小姐楼等,是园中颇有特色的四座建筑。
临池别馆
临池别馆与深柳堂隔池相望,是园主的书斋,为园中第二座建筑。为何称“临池别馆”?据说有两层含义:首先,这书斋面临莲池;第二,古人称墨砚为池,蘸砚挥毫称为“临池”,用“临池”来命名此馆,一语双关。
卧瓢庐
供宾友休憩的卧瓢庐为山房精华所在,在深柳堂左侧。室内的大窗类似现在的百叶窗设计,可推拉闭合。朝向庭院的满洲窗可让人一日看尽四时美景,堪称一绝:透过一层蓝色玻璃看园中,门栏窗棂好似披上薄霜,犹如冬日雪景;若将两扇窗叠在一起,通过两层蓝色玻璃看室外,满院枝叶顿时转为赭红,酷似秋日枫林;而推开窗户,南国春夏景致,扑面而来。
玲珑水榭
“玲珑水榭”环水而立,俗称“八角亭”,是主人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而《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演义》、《广州教父》、《广州故事》等多部影视作品都在这里取景。对于八角亭的八景,后人曾用一首诗概括之:“丹桂迎旭日,楼台杨柳青;腊梅花放盛,咫尺石林形;虹桥清照映,琴响卧瓢声;坛果兰幽径,开屏孔雀明。”
小姐楼
在余荫山房落成20年后,园主的侄儿邬仲瑜添建了这座楼台,取名“瑜园”,是女眷居住的地方,所以又称为“小姐楼”。其风格基本与山房相近,楼中布置清雅,是琴棋书画、梳妆刺绣、拜佛诵经等清代仕女生活的所在。
专家论道
“三最”园林 艺术精品
邓其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理论和建筑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园林建筑与风景旅游建筑有深入的研究,曾发表《论传统园林的因借手法》、《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等论文近20篇。
记者:在广东四大名园中,余荫山房的地位是怎样的?其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
邓其生:余荫山房是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是因地制宜、巧妙设计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作。就目前看来,余荫山房是广东四大名园中保存最为完整、现状与原貌最为符合的一个园林。
余荫山房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是“缩龙成寸”:全园占地面积只有1590平方米,是四大名园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园内的建筑布局却非常精巧、藏而不露。在园外看,它只不过是一座普通民居大宅,但步入园中,却让人叹为观止,区区不足3亩之地已把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堂、馆、轩、桥、廊、山、水全部都包含在内。
第二个特点是“书香文雅”:余荫山房从入门开始,每处景物的设计都匠心独运,寓意深长,诸如八角亭(玲珑水榭),每一面都充满诗情画意,在园内可谓步移景移,景景相扣。园中处处不离文化,满园的诗联佳作文采纷呈、书香浓郁;另外砖雕、木雕、泥塑、彩塑、对联、诗文等的运用都体现其文化内涵极其深厚。
记者:余荫山房对现代园林建筑有哪些借鉴意义?目前广州现代园林建筑借鉴得比较好的有哪些?
邓其生:我觉得余荫山房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以小见大、巧妙的造景手法,通过回廊、花窗、影壁巧妙借景,使小小园林显得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考虑到岭南的气候特征,通风、采光、遮阳、室内外空间的通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不仅仅追求艺术性,还做到真正好用;还有一点就是在建筑上的节约,一是节约用地,二是节约材料,它能用最少的材料在最小的面积上做出最漂亮的园林,这些都是值得现代园林建筑学习或借鉴的。
现代园林建筑对余荫山房都只能从概念、手法和精神上去学习,借鉴某个局部,如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绿化、空间的通透、造景等。目前学习得非常好的不多,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记者:余荫山房的首期改造工程今年年底就要完工了,据说您是首期改造工程的设计者,请问您在设计时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邓其生:我觉得余荫山房的保护和开发必须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围墙内的核心保护区,不管怎么修,一定要保持原貌,不能有任何发挥。因此我在设计时基本上继承了余荫山房原有的风格和做法。但目前的施工可能与我最初的设计方案有较大出入,比如在翘角的用材上,可能出现用混凝土代替木材,而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这也是我所担忧的。
吸收西方园林造景理念
刘广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
余荫山房体现了岭南人兼容务实的性格。余荫山房吸收了中西园林的造景理念,在西方园林中常用的“几何式”造型也出现在园子中,比如八角亭,比如四方水池等,这在以模仿自然山水为特色的中国园林中并不多见。另外,小姐楼里的西洋花纹地砖,庐舍中意大利进口彩色玻璃,还有时髦的百叶窗,都跟岭南园林融为一体。
园中名联
诗情浓郁 书香文雅
园主人爱诗爱文如命,因此园中几乎是“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整个园中楣额有30多处,如“卧瓢庐、来薰亭、临池别馆、听雨、卧雪”等,还有楹联40多对。园中名联脍炙人口,文采斐然,足见园主人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世界的丰富。
步入园中,首先见到的是门上的一副对联,红底黑篆,为名士陈允恭所撰,以“余荫”二字作“鹤顶格”联,上联是“余地三弓红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弓”即是箭,三弓是指这个园林的面积很小,可以想像三百步的距离有多短;“红雨”,是指落花,暗指整个余荫园四时花果不断,姹紫嫣红。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则把园内绿树成荫、清幽雅静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联文意深远,成为山房的点题之作。
园主人为“深柳堂”楹写的长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区区38个字,道出了园主人建筑余荫山房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邀集名流雅士,或者是穿蓑戴笠的农夫、穿屐的街市商贩,不论新朋旧友,只要有文才的,都一起来这里吟诗作对、把酒言欢。还有“临池别馆”门前的对联:“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可想当年,园主人在月色溶溶、风送荷香的清夜,广邀文友,寻诗觅句,是何等写意!
园内水榭中有一副对联相当出名:“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这副名联是园主人亲笔所撰书,也是余荫山房主人仅留的墨宝。对联的意思是说:回顾自己的一生,在官场打滚,经历多少风风雨雨,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今看破世情,心如止水,在水榭中,面对明漪月影,倍觉清心怡神。

一盘棋局摆在地上,硕大的棋子吸引了小朋友来搬弄。 本报记者 邹卫 摄
史迹保护
首期改造工程预计年底完工
据了解,番禺区政府为了加强对余荫山房的管理,加快对余荫山房的保护开发工程建设,专门成立了余荫山房保护开发工程筹建领导组,并投入了专项经费对余荫山房旧园区的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和余荫山房的改造。
余荫山房保护开发工程筹建领导组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余荫山房首期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预计该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工。余荫山房的经理梁连英介绍,余荫山房的改造工程共分三期,预计整个新区的占地面积将达到200多亩,5-6年的时间完成整个工程的建设,首期工程(包括北新园(暂定名)以及余荫山房正门广场的扩建)从去年12月开始,预计今年年底将完工。全部工程完成后,一个以余荫山房旧园区为核心,周边以清代古园林、古民居建筑为依托,青砖墙、乌瓦顶、麻石街、古店铺,辅以传统的民间工艺展示、民间艺术展演、民间风俗展,集观赏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将展现在世人眼前,并将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全新亮点。
本版撰文/摄影(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郭晓鹭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
[第47期·广州史记篇] 余荫山房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余荫山房速写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风景 余荫山房速写--金末玉屑 [第44期·广州史记篇] 清代广州善堂 扶危济困,积善成德传后世 [第78期·广州史记篇] 旧时脂粉地 风月无边陈塘夜 烟花散尽浮华天 [第50期·广州史记篇] 陈氏书院 岭南人工天不如,果然造绝在世界 [第34期·广州史记篇] 邝露 诗书琴韵成绝响 一生失意抱琴终 [第15期·广州史记篇]六榕寺 从来菩提本无树 哪见六榕掩六尘 [第02期·广州史记篇]南越建国 十万秦军入百越 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55期·广州史记篇] 三元里抗英 气慑鲸鲵斗英寇 义维桑梓换安宁 [第12期·广州史记篇]荔枝湾 荔红渺邈,苒苒物华休 [第41期·广州史记篇] 十八甫 昔日历经传奇 今日繁华依旧 [第26期·广州史记篇]海幢寺 扰攘百年溺红尘,终是佛世界 [第40期·广州史记篇] 明末清初学问僧 避世不出世,出家成大家 [第02期·广州史记篇]南越建国 十万秦军入百越 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03期·广州史记篇]伏波桥与吕嘉 竹桥渡汉将,南越亡其国 [第37期·广州史记篇] 屈大均 用无悔刻永世忠诚的碑 [第80期·广州史记篇] 广州古代的造船与航海 扬帆天地阔,船行两大洋 [第01期广州史记篇]广州建城 负山险,阻南海,岭南始风流 [第59期·广州史记篇] 清粤海关 一口通商成天子南库,两度战火失财富大门 [第64期·广州史记篇] 梁发 南洋踏遍不停口 为教灵魂学圣篇 [第77期·广州史记篇] 旧时火灾、水灾 水火肆虐西关 方知人间冷暖 [第58期·广州史记篇] 沙面租界 迭经风雨的洗刷,今如珍藏的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