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往何处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5:32
田忠国
中国往何处去?怎么去?这些问题一直是所有国人共同关心的重大命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或者说正在解决,但中国往何处去、怎么去的问题真的就解决了么?
近日,我读到经济观察报采访汪晖先生的文章:现代化本身需要反思。在该文中,汪晖先生说,反思启蒙就是在推进启蒙,没有对启蒙的反思和自我批判,启蒙就会僵化为教条、甚至成为新的权力的关系的合法化表述。因此,就像没有对改革的反思,便不可能推进改革一样,没有反思启蒙,启蒙就会被僵化为教条。在该文的另一处,汪先生又说,我认为今天中国的问题之一是普通民众缺乏政治参与的途径,工人、农民不能上升为一种更强大的政治力量,就无法保护他们的权利。!!!在刘永佶先生“当今中国的反民主势力”一文中也明确指出,近30年来的改革,政府权利和资本力量越来越强大,劳动权利已经被剥夺净尽,劳动者的要求遭到极大的压抑。到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势力会日益强大,新的一轮力量聚合正在形成!!!。由此看来,中国往何处去?怎么去?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此,我就此问题做一点思考。
一、理论研究是个价值倾向引导的融会问题
在“21世纪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徐友渔)一文中,我们得知,曾被人们推崇为新左派重要人物之一汪晖先生,为什么一再否认自己是某一派别首领的良苦用心了,或许,汪先生试图通过这种否定,向人们宣喻,理论研究是个价值倾向引导下的融会问题,而不应该以左、右派的标签相互抗拒。
当然,不抗拒并不意味着不争论,而是为了更好的争论。因为,在中国,平等、尊重、宽容的理论争鸣,还远没有形成人们共同的心态和社会环境。
(一)、中国往何处去和怎么去的理论分野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为民众的,离开民众妄谈发展,经济发展是根本不可能持续的,也不可能是公平的,经济发展必须和环境、资源协调,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优先的原则,没有价值倾向的经济理论是不存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法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在这种观点的支配,又产生了这样几种主要的观点:
1、经济自由是没有价值观的
2、不是民意代表
3、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富人
4、财富汇聚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经济发展原则
同样,在“财富汇聚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经济发展原则”支配下,又生发出以下观点:
(1)、冰棍理论
(2)、烂苹果理论
(3)、无国界理论
(4)、不准争理论
(5)、黑砖窑窑主有功、黑奴合理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徐友渔先生“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分与和”一文,我们还了解到另外两种重要的观点, “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自由主义强调自我,而新左派重视国家。”“在自由与公正的关系上,自由主义强调自由,而新左派重视公正。”“在社会不公的产生原因上,自由主义认为是政治改革滞后造成社会不公,新左派认为是市场体制本身造成的。”“在程序公正与实质正义的关系上,自由主义强调程序公正,新左派重视实质正义。”“在民主与自由的关系上,自由主义强调自由,新左派重视民主。”“在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关系上,自由主义主张间接民主,新左派主张直接民主。”“在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的关系上,自由主义强调政治民主,新左派重视经济民主。”“在国情认识上,自由主义认为还未建成完善的市场体制,新左派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市场体制。”“在全球化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加入这一进程,新左派认为应延缓这种趋势。”“在对待大跃进、文革态度上,自由主义主张全面反思,新左派认为应合理借鉴其合理因素。”以上是徐文的小标题,我一一列出,旨在让人们赏析他们的不同之处,或许人们能从中寻找到趋同之处,解决徐文中指出的“两派的共同敌人”的破题之作。
在徐文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这场争论是一场被人为扩大了的争论,按理说双方应该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分歧本不该如此严重,比如说双方都对当今社会的严重不公感到愤怒与担忧,都希望扩大民主,等等。但由于对问题症结的诊断以及所依据的学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争论到最后,双方似乎都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敌人,而把真正的敌人给忘了。”
徐文认为,一派指向的是新权贵,一派指向的是旧体制,对此,我感到费解的是,本来是旧体制催生了新权贵,新权贵又极力维护旧体制,是属于权力制度下的权力机制问题,两派怎么在共同面临的问题面前又走向了对方的反面呢???
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经常与朋友开玩笑说的一句话:主观概念遮蔽了人们聪慧的眼睛。同时,我猜想,或许只有超越两派的先验概念的设置,才能使两派共同面对他们的共同敌人(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人即有情感问题,又有理性的价值倾向问题)。
(二)、自然法则的穷途末日
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初始的自然法则必须被有序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规则所替代,或许,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人们对个体利益的觉醒,自然法则的末日在四处喊打声显得狼狈不堪。
(三)、道德的审判
利己但不损人的价值观念,把个体生命的独立推向了一个高峰,但如果超越了社会道德的普世标准,为获取个人利益的最大而不择手段,其结果必会遭受到社会道德的审判。
(四)、中国的权力制度批判
中国的权力制度是无约束的圣人制度体系,正因为如此,各个权力机关的一把手就必须成为无私无欲的圣人,反之,它只能成为促生权力欲望、催生腐败的机器。因此,中国铁三角的形成,就是这种制度体系直接导致的结果。现在,把圣人型制度体系改变为常人型制度体系是必须经历的一个痛苦过程。圣人型制度体系制造罪恶,常人型制度体系制造圣人,因为,完善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使一个绝不愿当圣人的人迫上圣人之路。
二、萌动的希望----卢映西伟大的发现:消费稀缺
(一)、穷人经济学概念
消费稀缺是穷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所谓消费稀缺,是指影响经济发展的不是西方自由经济学派所谓的“商品稀缺”,而是购买力问题,也即卢映西先生发现的“消费稀缺”。占人口大多数的是普通民众,普通民众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到消费市场,而消费市场的动力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卢映西先生发现“消费稀缺”之后,中国的穷人经济学在中国历史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制度的价值
1、自由民主
2、平等博爱
3、公平公正
(三)、结构与流程制约
没有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人类的原始欲望就会被放纵到无边的原野,在追逐满足感官和集权的快感过程中,完成历史不可阻挡的没落,同时,我们还认为,权力欲望是破坏价值观念和制度秩序的最大凶手,所以,对权力必须从根本上予以约束。制约权力的有效途径或许是:结构性制约和流程性制约。
有人研究西方的民主制度时发现,西方的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标。其实,达到三权制衡的关键我以为不完全在这里,而在于民众的民主审议制。
民主审议制或许是剔除权力欲望的主要因素。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一)、民众的无奈与向往
当“政府权利和资本力量越来越强大,劳动权利已经被剥夺净尽”时,民众唯一能选择的只是无奈的叹息,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心中的向往被自然法则论者所消灭,而是在压抑的过程中,积蓄更为强烈的向往:确立作为人本该拥有的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
如果一个社会剥夺了民众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这还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么?
(二)、向往中的图景
自由民主,我富他强。
(三)、普遍惠适
经济发展不应该离开和谐环境、普遍惠适的大原则。离开这一原则便离开了人们的普遍向往。
(四)、制度的作用
只有还民众维护环境和利益的权利,环境恶化和贫富拉大的速度才能有效减缓。
(五)、全民参加的晏会
民主审议制是全民参加的美好的晏会。因此,制定每个人参加晏会的门票和晏会规则和晏会程序,似乎到了人们不能不做的时候了。
(六)、重铸的姿态
1、思想文化
2、精神文化
3、制度文化
或许,我们只有通过重铸这个三元文化中,才能真正属于中国共同的未来。当然一个国家民众的心智模式,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由此可知,这也和以上所述的三元文化同等重要。
20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