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历史思辨能力的养成与实施策略之引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4:51
(2010-03-20 09:56:59)转载
标签:杂谈
引言:历史思辩能力不能缺位
如何才能学好历史,对很多学生来说,答案很简单:“贝多芬”(谐音背多分)。只要能够把课本内容背下来就能拿高分,在过去有效,现在依然有效,这是历史教育的悲哀。真是因为这样,就历史课而言,学得好与不好并没有多大区别。所以,在人们的意识中,历史学习并“没有”什么思辨和智慧的含量,需要的只不过是机械记忆而已。
即使是一些对历史很感兴趣、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的学生,他们的关注点也往往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比如,一提拿破仑,学生会对拿破仑的身高、约瑟芬的轶事、滑铁卢战役的激烈场面津津乐道,但对拿破仑到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着什么作用却很少考虑。因为在他们的心理,历史即为“故事”,与小说并无二致。
事实上,客观存在的历史是通过文字、实物、口碑、集体心理、社会习俗等多种载体留存下来的,这些内容是以后人们记忆、留存和发展自身文化的基础。而历史教育所面对的历史,则是史学家、历史教科书编撰者和历史教育者在客观存在的史实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和想象,乃至体验、理解和感悟,发现、钩沉和建构的用于定位自我、传承文明的历史——即被人们认识的历史。由此可见,历史绝非一种简单记忆的游戏,相反,它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足够的思辨力。英国历史教学研究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由于长期受“教材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一种是表面上鼓励学生质疑,但仍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的质疑进行思维定向,甚至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学生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另一种则是教师袖手旁观,听凭所有的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随意驰骋,放弃了对价值判断的引领作用;还有一种是沉溺于无数“小切口”的探究,不见深层次的思维,沉溺于形式的创新,回避了历史规律的探寻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终极意义的思考。更不可取的则是哗众取宠,依据错误的价值观念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向歧途。
人性有多复杂,历史便有多复杂。历史内容蕴涵着太多可供思维与智慧创生、发展的资源。历史教学的使命,绝不仅仅是送给学生一个知识的行囊,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几种场面热闹的“课堂游戏”,而是要引导学生成为一株“会思想的芦苇”。那么,就让我们背负着这一使命起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