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新聞:給發達國家減排承諾算算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58:05
給發達國家減排承諾算算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3 10:11:15  

  中評社香港12月13日電/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發達國家應該率先大幅度減排。截至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提出了各自的大致中期減排目標,其中歐盟、日本和美國都宣稱這些目標是雄心勃勃的、有力度的。然而,事實真是如此麼? 

  新華網報道,以歐盟為例,把其中期減排承諾與它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內的減排目標做個比較,就會發現其中的不足。據有關機構測算,相對於1990年,歐盟2008年到2012年5年減排8%,相當於年均減排2.48%;現在歐盟提出到2020年減排20%的目標,相當於從2013年到2020年8年年均減排1.05%,還不到第一承諾期的一半。即使歐盟最終決定把20%的目標提高到30%,8年平均每年僅減排1.93%,仍然要比第一承諾期的水平要低。因此,歐盟的承諾並不是個有力度的承諾。

  再看日本,鳩山由紀夫政府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這相對於日本上一屆政府似乎積極多了,但這裡面也有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日本為減排目標設置前提條件,比如要求美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參加減排。然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規定,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更何況,美國已表示不會參加《京都議定書》,言外之意是不接受量化減排目標。有關專家認為,日本把不成立的事情作為承諾的前提條件,這等於不想承諾。

  美國提出到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17%,這個數字看上去挺大。但查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數據可以看到,1990年到2005年美國排放增加了16%。因此,把美國減排目標換算成以1990年為基準,僅相當於減排約4%。無論如何,4%是不能被稱為有意義的減排的。

  上述“算賬”不難看出,發達國家這些形形色色的減排實際是力度越來越弱的減排,設置前提條件的減排,意義不大的減排。但它們卻被發達國家自稱為“有力度、有意義、有雄心”,自然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強烈不滿。在此次大會上,發展中國家普遍主張,發達國家應在1990年基礎上將減排幅度提高至40%。大會有關談判至今舉步維艱,與發達國家不願率先作出大幅度減排有很大關係。

77國集團:美應將軍費開支用作拯救地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1 11:23:56  

  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代表“77國集團和中國”發言的蘇丹外交官盧蒙巴.迪亞平10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美國如果不參加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全球無法達成實質協議。他希望正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能推動美重返《京都議定書》。

  新華社報道,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托德.斯特恩9日說美國不會考慮加入《京都議定書》,對此,迪亞平認為,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在領取諾貝爾和平獎,而美國的當務之急是重返《京都議定書》,因為氣候問題也是安全問題,奧巴馬應該推動美國重返《京都議定書》。

  他說:“如果美國不參與減排,氣候變化將變得更危險。”

  美國在2001年宣佈退出《京都議定書》,是目前唯一游離於《議定書》之外的發達國家。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附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議定書》對2008年至2012年第一承諾期內發達國家的強制減排目標作出具體規定,根據公約制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強制減排義務。

  迪亞平在大會上還指出,為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至少需要200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支持是《公約》規定的,“但我們到現在還不知道這筆錢從何而來。美國每年購買武器的花費就有2000億美元,我不知道為甚麼它不願花2000億美元去拯救地球”。

  迪亞平說,美國等發達國家可以花費上萬億美元應對本次金融危機,但與金融危機相比,氣候變化從長期來講更危險,非洲地區受其影響尤其顯著。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得到資金支持。

    相關專題: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全球動員反暖化
哥本哈根峰會是一場低碳博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1 08:16:49  

  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領導人、近200個國家環境部長高調參與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全球刮起猛烈的哥本哈根旋風。這個頂著“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會議”、“被議論最多的會議”、“改變地球命運的會議”等多頂大帽子的國際氣候峰會,為何會有如此強大的感召力?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一篇專欄文章說,哥本哈根峰會不是一個氣候大會,而是一個經濟的無聲劇本;這無關星球,而是美元。這個解釋雖然有些極端,但在某種意義上說到了實質。

  在哥本哈根峰會上,各國在碳排放上能否達成協議、將達成怎樣的協議,關係到各國乃至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的軌跡。各國將在碳排放上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來承擔責任,這一切都與GDP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的背後,實際上也是世界各國搶占低碳經濟控制權的一場博弈,誰贏得了這場博弈,誰就能在低碳經濟未來發展上處於有利地位;誰能把握低碳經濟的核心技術,誰就能主宰未來世界發展的新經濟(310358,基金吧)增長點。

  全球變暖,碳減排已成為挽救我們共同的地球的出路,而碳減排的過程將產生無限商機。有識之士早就斷言,近年來不時洗刷著人們大腦、網絡點擊率極高的熱門詞語———“低碳經濟”,將成為世界上第四次技術革命。

  目前,在低碳經濟布局上,重視環保的歐盟各國已先行一步。近年來,歐盟各國從國家元首到外交部長、企業接連不斷地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締造低碳外交,不久前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增加500億歐元發展低碳技術,歐盟搶食低碳大餐的意圖非常明顯。

  這也可以解釋,國際金融海嘯爆發後上台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什麼一改往屆總統在碳排放上的強硬態度,面對慘遭危機衝擊的美國經濟,吹響了進軍新能源領域的號角。他希冀著,以新能源為核心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拉動美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在哥本哈根峰會前,中國政府“將在2020年前碳減排40%-45%”的表態彰顯了大國的責任。正如中國政府代表團首席談判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哥本哈根召開新聞發布會所說的,“我們該做的我們做了,不該我們做的也做了”。科技部前不久也表示,低碳技術將納入“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哥本哈根會議對於中國而言,達成一個合理的減排協議固然重要,借此之機改變以往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研究低碳技術,使中國的企業掌握低碳核心技術,不要在這場未來的技術革命中錯失商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意義尤其重大。

  來源:南方日報

“碳政治”下的中國戰略抉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0 17:09:20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所謂“碳政治”,又可以稱之為“氣候政治”,就是指各國圍繞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所形成的國際政治,而國際上關於溫室氣體排放又按照二氧化碳來計算,故稱之為“碳政治”。 

  廣州日報報道,無論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如何,“碳政治”將會成為未來20年中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主題。這就需要我們未雨綢繆,積極主動地制定一套國家發展戰略,不僅積極回應國際碳政治,更要在未來的國際談判中,形成一整套話語策略,致力於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 

  核心是新技術問題

  “碳政治”背後的核心問題乃是新技術問題。從人類歷史看,每一次技術革命不僅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財富,而且對這些財富的善用就可以轉化為政治和軍事優勢,直接引發國際政治格局的改變。在信息時代之後,歐美一直在摸索下一次科學技術所帶動的經濟增長點,基於對傳統能源耗盡的預測,歐美國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新能源技術。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不是如何消極應對西方國家主導的“碳政治”,而應當是“以我為主”,在面對又一次新技術革命浪潮時,作出自己的政治決斷。 

  中央已經明確把新能源技術定義為“把握世界產業技術革命的新趨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問題是,在眾多的新能源技術中,中國究竟選擇哪些技術作為突破口?這不僅要考慮中國目前的技術基礎,也要考慮中國的經濟結構,更要考慮國際市場,尤其要考慮這種新能源的開發必須能帶動軍工技術、航天技術和製造技術的升級換代,從而將這種新技術運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中。 

  “碳政治”最終要轉化為一系列法律標準和技術標準,但這些標準需要建立在一套科學話語、技術話語和法律話語上。其中,如何測量和計算每個國家的“碳排放量”,如何在法律上分割碳排放權,就直接影響著“碳政治”的利益分配。為此,就需要提出一套用技術話語包裝起來的關於統計和計算的方法學,從而在國際談判中提出有利於自己的標準。 

  比如,目前各國碳排放量計算以國家為單位,採取“國家碳排放總量指標”。由此,我國的碳排放量僅次於美國,且很快會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但是,如果採用“人均碳排放量指標”,那麼我國碳排放量排名會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爭奪話語權 

  “碳政治”是在一套國際話語體系下形成的國際政治,參與“碳政治”就意味著要參與國際話語遊戲。在今天的國際背景下,中國作為大國被看作是“利益攸關者”而不可避免地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 

  因此,中國應當以大國領袖的姿態同時作為一個批判者和建設者,並借助西方人熟悉的“話語”,主張建設一個更為公平合理的、有助於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國際秩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必須能夠被涵蓋在這些話語之下,並對這些話語形成重構。 

  在“碳政治”問題上,中國的話語策略無疑要因勢利導利用目前西方形成的話語,而不能自說自話。在國際話語構建過程中,應當“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但話語構建絕不僅僅是意識形態口號,而是要轉化為一整套自我理解和思考問題的觀念系統,從而將這個觀念體現在哲學觀念、政策和法律等各個領域。 

  是考驗 也是機會 

  從近代中國進入西方國際體系以來,西方人一直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而中國只有選擇進入或不進入的權利,很少獲得遊戲規則的制定權。為此,不少有識之士不斷提出中國作為大國參與到國際事務中應當制定遊戲規則。 

  但國際規則的制定不僅需要國家實力,更需要一個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想象力,它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專家和法律專家,而且是提供理論武器的思想家,更需要將實力、專業知識和思想整合在一起的偉大政治家。由此,國際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最終依賴培養和使用人才的體制之間的競爭。 

  目前,全球“碳政治”剛剛開始,中國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對規則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不亞於西方國家。但是,中國能否在未來國際談判中成為法律規則和技術標準的制定者,無疑是對中國政治家統領能力的考驗,是對中國綜合實力的考驗,是對中國體制的優越性的考驗,是對中國能否成為國際社會領導者的考驗。 

  由此,目前西方主導的“碳政治”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與其說是一個壓力,不如說是一個考驗,更不如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文匯報》強世功)  新華社:鬥爭將持續 莫被“氣候變化”綁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0 15:27:52  

  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新華社今日刊發短評文章指出,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人的義務,責無旁貸。但是,以“氣候變化”為藉口,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則會使人類為應對全球變暖所付出的努力變味。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是一場激烈的鬥爭。會上流傳的“丹麥文本”為發展中國家設計了“峰值”等陷阱;針對溫室氣體減排“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一些發達國家只喊“共同”,無視“區別”;還有一些發達國家在減排目標年份和基準年份等數字上“暗渡陳倉”……發達國家的種種做法,一方面極力弱化自身應承擔的減排義務,另一方面和發展中國家“講條件”,強迫發展中國家按照他們的要求絕對減排。

  如今,減排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新的“人類道德標準”——不減排就是破壞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就是與全人類為敵。這種新“道德標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和政治生態。

  事實上,在這個新“道德標準”的背後,存在著巨大的利益分歧。有些發達國家在減排領域研究多年、資金充足、技術領先,已經佔領了該領域的話語權和制高點。廣大發展中國家缺資金、缺技術,既面臨提高經濟水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緊迫壓力,又需要為轉變經濟模式付出巨大代價,在減排問題上處於被動局面。

  因此,必須謹防發達國家的一些人士用“氣候變化”綁架發展中國家,迫使發展中國家按照這一新的“道德標準”犧牲巨大利益和發展空間。

  發達國家是百年來全球變暖的主要責任者;至今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只有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發展中國家還有大量貧困人口,必須改善他們的生活。在不平等的歷史和現狀面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沒有推卸責任,而是積極採取節能減排舉措。反倒是一些發達國家,任由本國的奢侈性能源消費“州官放火”,卻不允許發展中國家為保國計民生的生產性能源消費“百姓點燈”。

  這場關乎生存與發展的鬥爭還將持續很長時間。在堅持全人類共同為挽救地球而努力的基礎上,我們必須小心,切莫被“氣候變化”綁架!

    相關專題: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全球動員反暖化 西方減排不力 發展中國家不簽不公平文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0 11:27:55  

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蘇偉八日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心舉行了媒體吹風會。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綜合通訊社哥本哈根八日消息:中國批評美國、歐盟和日本定出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偏低,呼籲這些發達國家進一步減排。

  大公報報道,當地時間八日下午五時,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副團長、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心的中國新聞與交流中心舉行了媒體吹風會。

  蘇偉指出,美國承諾在二○二○年比二○○五年的水平減排一成七並不顯著,歐盟的兩成減排目標亦不足夠,而日本為排減兩成半設下不可能的條件。

  中國說事不厚道

  蘇偉表示,中國的目標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碳減排四成,這是國內目標,而歐盟將他們應承擔的國際義務跟發展中國家的內部目標相比,這是不厚道的。

  歐盟談判代表當天在一個發布會上說,中國不久前提出的減排目標是內部目標,歐盟的減排目標也是內部目標。既然來到哥本哈根,應把各自的目標放到談判桌上來比較。

  蘇偉指出,中國提出“單位GDP碳減排四成”的目標完全符合《公約》的原則,也體現了“峇里路線圖”的要求。《公約》(包括《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要求是不同的。《公約》明確要求發達國家締約方要率先大幅度地減少排放,這是各國都同意的。《京都議定書》則進一步提出了“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測算,發達國家到二○二○年應在一九九○年基礎上總體減排二成五到四成。蘇偉說,這應當是國際義務,而不是內部目標。歐盟把他們應承擔的國際義務和中國所提出的國內自主行動目標相比較,是不合適的,兩者不具可比性。

  蘇偉稱,氣候變化問題是過去二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發達國家的排放造成的。《公約》要求發展中國家做的就是盡可能採取措施減排。中國二○○七年已經發布國家方案,不久前又提出“到二○二○年單位GDP減排四成”的目標。對於歐盟來說,五年總共減排百分之八,相當於年均減排百分之二點四八,現在歐盟又提出百分之二十的目標,從二○一三年到二○二○年年均減排百分之一點零五,還不第一承諾期的一半,這讓人感到非常失望。

  另外,在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表示,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提高減排目標是不科學的。他指出,要求中國在工業化的過程當中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顯然是不合理的。
   發展中國家矢言不簽不公平文件 

  據法新社哥本哈根九日消息:由哥本哈根大會的東道主丹麥草擬的氣候協議草案,設定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兩度以內的目標,並對發展中國家設定的目標高於發達國家,令有關國家大為不滿,認為這等於限制本國的工業化。聯合國強調該份並非正式草案。

  草案中設定了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兩度以內的目標,並表示“支持到二○五○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的目標”。草案中未寫入所有發達國家到二○二○年的減排數值,被環保組織等批評為“內容軟弱”、“缺乏具體性”。

  據報道,這份草案為發展中國家定出了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最高水平、不能再上升的年份,觸怒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七十七國集團(G77)指,丹麥在減排和資助窮國抗擊氣候變化這兩個關鍵問題上向富國傾斜,將會嚴重阻礙窮國的經濟發展。

  G77主席國蘇丹的談判代表皮恩指草案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嚴重侵犯”,威脅到大會談判過程的成功。他說,雖然峰會一旦失敗,將造成嚴重後果,當他們不會簽署不公平的協議,G77成員國不能接受一份會“使八成世界人口蒙受苦難和不公的協議”。

  協議草案也沒有提及要訂立一份替代《京都議定書》的國際減排協議。

  樂施會氣候顧問希爾亦譴責協議,形容發展中國家“就像擠滿了大象的房間中的螞蟻”,有可能會被發達國家擠出大會之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和哥本哈根大會主席赫澤高則急急“救火”,強調協議只是為表測試立場而設,並非正式。赫澤高說:“無論如何,這份絕對不是新氣候協議的‘秘密丹麥草案’,這樣的文件並不存在。”

  德博埃爾說該份草案已經過期,不大可能影響大會的談判結果。他說:“那份文件以及其他被傳閱的文件,都不會被正式提交討論。不過我想,以外界現時的反應,人們不希望那份文件成為(大會的)談判基礎。”

  無論這份“問題草案”的性質如何,這場風波在在突出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議題上的分歧,大會要達成協議,這道鴻溝必須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