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之中国山西历史文化名村——西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6:59
黄河新闻网   2010-08-26 15:16:24 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

  一片浑然天成的民居建筑群,

  一段晋商兴衰沉浮的历史,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湾

西湾民居

  这条大河是我们唤作“母亲河”的黄河,在黄河流经山西临县境内的秦晋大峡谷时,突然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天然码头——碛口。悠悠湫水从这里汇入了黄河的洪流,养育了两岸人家,滋润着周围的村落。在这些村落中,有一个西湾村在2003年底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为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成为山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子。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落?它有着怎样的历史?又何以从寂寂无名而跻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列呢?

  在距离闻名遐迩的临县碛口镇一公里的地方,我们找到了西湾村。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座西北向东南。当地人说,西湾村当年选址是依据传统的风水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进行的。村落的主体部分建在两座石山中间,民居建筑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层层叠叠,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给人以和谐秀美、浑然天成之感。湫水河静静的从村前流过,见证了西湾村的创建、兴盛和衰落。西湾村的起源和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这是一个单姓村,村里的几十户人家几乎都姓陈。他们的迁居始祖是西湾村的创建者陈师范。明朝末年,陈师范迁居碛口,利用碛口的商贸条件在当地作搬运工起家,后来开店经营各种物资发达起来。成为富商的陈师范在湫水河边紧邻碛口的地方建起了村落,以后的数代人又历经上百年的扩建,终于把西湾村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

  采访:《古镇碛口》主编王洪延

  第四代出了个陈三禧,陈三禧相当有本事,他也读过书,仕途道路没有走通以后,就开始经商,当时碛口一带正是遭了旱灾,吃的缺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了拯救当地的百姓,也为了自己赚钱,就跑到好多地方,就是口外、宁夏、包头这一带,调回许多粮食来,调回以后就在碛口招商设肆,碛口从此也就兴旺起来,陈家在碛口经商赚了不少钱,并不是陈三锡一个人,而是这一支人,在碛口经商赚了不少钱,就回来在村里修地方,所以就修起象我们看到的这个村,也不是一代修起的,统共十一代逐步修建成,一个相当繁华的城堡式的村庄。

  当我们走进西湾村的时候,感觉如同陈年老酒刚刚开坛,醇香袭人。西湾民居整体设计奇特,整个村落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巷子的地面用石块铺砌,两侧有石护墙,有的地方还建有堞楼和供巡视的墙道。早先村子的外围建有封闭的村墙,只是如今都已塌毁了。当年,整个村子如同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只在村南段建有三座寓意为天、地、人的大门。显然,古村西湾对外部世界来说是封闭的、内向的,而对于大家庭的生活方式而言是开放的、外向的,折射出对外防御、对内聚合向心的传统心态。这种对外排斥、对内凝聚、重视防御、居安思危的设计思想,我们在山西的一些晋商大院中也曾看到。

  采访:《古镇碛口》主编王洪延

  西湾民居的特点就是:依山就势,街街相通,巷巷相通,院院相通,还有一个特点,和其它地方的建筑不一样的特点,它都是窑洞式的明柱厦檐高屹台,它正面是明柱厦檐高屹台院,南面是客厅,或者是马棚、厕所、大门,它的建筑形制都是这个,另外一个,因为它是顺着山坡修建的,它下面院子的屋顶,我们这里叫“脑畔”,“脑畔”就是上面院子的院子,它是层层叠叠往上修的,所以相当有特点。

  如果说金、木、水、火、土五条竖巷是连接西湾民居建筑群的筋络和骨节,那么村里现存的三十多座宅院则是西湾民居的血肉。这些典型的晋西风格的院落,多为三合院,也有一部分是四合院。这是当年西湾陈家始祖陈师范居住的院子,简陋的大门似乎与普通人家并无两样,而精巧的二门仍透出不凡的气度,这样设计是缘于主人不露富的心态。如今,这座院落还是整个西湾村里最气派的院子。八十四岁的陈奶奶在这个院子里已经生活了六十多年,她年轻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美女,如今也是风采不减当年。老人一生养育了九个孩子,如今大多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原来在碛口镇上当牙医,前些年也去世了。在太原工作的二女儿几次让陈奶奶到省城去,她却总也舍不得离开这老宅子。如今,老人和大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六十多年的岁月早已把老人和古宅融为一体,成了西湾村的一道风景。

  西湾民居的门楣上,大多镶嵌有石质或木质匾额,落款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石刻匾额并不鲜见。这个院落的门匾上镌刻着“岁进士”三个大字,据说这里是军功三品的蓝顶老爷陈辉章的旧居。而这块“明经第”的门匾更有意思。其实,岁进士和明经进士,都不是正式进士,而是对屡试未第的老秀才给予的一种安慰。陈氏家族,虽然也曾因为有赈灾、助饷的义举而封官进爵,但毕竟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商人世家,很难象晋东南阳城、沁水那些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一样,出现诸如“一门九进士”的科举奇观。

  走进古村西湾,左顾右盼之间,步步有景,引人入胜,视觉每一秒都有一个落点。中国古民居最富有特征的是它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窗一棂,都有文化内涵。门楣、立柱、大梁、柱础、窗棂……精美的雕刻作品无处不在,龙凤戏珠、八仙过海、红楼西厢,这些寄托着古人价值观念与人生憧憬的生动故事,被镌刻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这些雕梁画栋和院落的总体风格达到了完美的和谐:淡雅、质朴、宁静、祥和,乐在其中。

  片花

  上个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随着黄河水运的萧条,曾经盛极一时的晋商重镇碛口走向了衰落,而依托于碛口商贸的古村西湾也日益萧条。

  采访:《古镇碛口》主编王洪延

  西湾民居是逐步修起,也是逐步破坏的,破坏是从日寇侵华开始的,日本人在西湾村共计住了二十八天,他们就烧毁了不少房屋,最后撤退的时候,把全村的大门都卸下来烧了,现在保存下来的大概有三分之一,其它的一个是烧毁,一个是自然塌,再一个是困难时期,也拆的卖了一些砖啦、瓦啦、木料啦,破坏很严重。

  如今的西湾,已经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其它著名的民居建筑不同的是,这里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原生生活状态。对于西湾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民们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兴奋。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们都太熟悉了。或许是受城堡式建筑环境的影响,西湾人不太欢迎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村里通常也不留游客住宿。如今,西湾村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地打工,留下的人精心侍弄着村里的田地。虽然地不多,但有着湫水河的灌溉还算肥沃。精明、勤快的西湾人总能让土地产出多于其它地方的效益。他们的祖先就善于因陋就简、经营生活,反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年创建村落时,碛口地区山多地少、惜土如金,他们就把房屋就着山坡一层层修建起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居景观。西湾几乎不产蔬菜和水果,他们就琢磨着把各种粗粮做的出神入化,在西湾,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会做一种钱钱饭,就是把大豆用水泡好后砸扁了煮在稀饭里吃。闲来无事,人们就在院子里砸钱钱,一起一落间,寄托着西湾人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郑孝夔曾经说过:建筑是一种文化,它的确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不同气质。西湾民居正是以独特的气质征服了世人。走在石砌的街巷里,观赏着西湾村的石山、石路、石墙,还有石筑的房子,忽儿弯转曲行,忽儿拾阶而上,忽儿又穿街过洞。抬眼望去,高耸的府第门额,厚重的“进士第”牌匾,粗犷的箍窑大院,时时显露出明清时期晋商的骄傲和富裕。1999年秋,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环境设计系华裔教授董伟在考察了西湾民居后赞叹不已,他说西湾民居不仅仅是山西当地人民几百年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最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则评价说西湾村可以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湫水河静静的流淌,历经三百年兴衰沉浮的西湾村早已习惯了宠辱不惊、安之若素,它将一种古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息,通过凝固的民居建筑,传承给后人,留住一段历史,留住从前黄河古渡碛口的繁荣和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