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宝成:大学评估太多了(人民日报 2008-3-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58:26
纪宝成:大学评估太多了
作者:纪宝成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08-3-26 9:53:24
360docimg_0_
表面上看,如今行政审批的手续是减少了,但行政评估、行政审查却跟着多了起来,这里面确实包含着政府职能深层次转变的问题。不要自己给自己制造权力,要把权力用好,该下放的下放自2003年开始的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目前接近尾声。据统计,5年来,有500多所高校接受了评估。
在我看来,教学评估对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学管理、改进校风和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看,效果是好的,对做强中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坚持下去。然而,这么一件好事情,为何社会上的非议之声不少,舆论认同度不够呢?暂且不论教育所处的舆论环境等外部原因,单就评估本身来讲,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评估太多太滥,缺乏总体设计。
什么都要评估,什么都在检查,学校里一年到头评估不断,今天财务大检查,明天审计大检查,后天物价大检查,而且还是交叉检查;教学要评估,学科要评估,“211”要评估,“985”要评估,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要评估,科研立项要评估,党建要评估,等等。当然,有的评估检查也是合理的,这也是有关部门的工作呀,而且,高校的钱由国家拨款,也应当接受检查、审计和评估。
表面上看,如今行政审批的手续是减少了,但行政评估、行政审查却跟着多了起来,最后花费的时间、精力,动员的人力、物力甚至远远超过原来的行政审批。这里面确实包含着政府职能深层次转变的问题。我在教育部当司长的时候,曾经在司里面对工作人员说过,不要自己给自己制造权力,要把权力用好,该下放的下放,这是一条原则。
可是,有少数公务员,太热衷于给自己制造权力。有的那么年轻,就在一些学术性的评估工作中对他老师的老师指手画脚,我看着非常难受。我要问,学科上的事情你究竟懂什么、懂多少?但他确实就这样做了,这样的评估必然招人反感。
我真希望负责任的新闻单位可以到学校去调查,一年到头一个学校接受了多少次评估,多少次检查,多少个申报。
我觉得不是不需要评估,而是现在各种名目的评估太多太滥,要总体上有一个设计,原则是要而不繁。
第二,教育评估体系、方法单一,拉不开差距。
有的高校办学质量明明比较差,社会上反映的问题也很多,但最后评出来的结果,可能还相对很不错。这就会直接导致群众对评估的不信任,认为评估的结果并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高等教育的现状。这就源于评估体系、方法过于单一僵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评估的方法基本差不多,评估结果自然也差不多。而且如今什么都要量化,这实在有些不合适。最后,如果太注重形式,许多评估也就都流于形式了。
同时,大学教育评估,很大程度上也是评政府,可能会涉及到教育投入不足等根本性问题。可是,我们的评估往往不敢触及要害,不敢拉开差距,怕有意见,搞平衡,搞照顾,从而缺乏科学性。
第三,评估造假,敷衍了事。
这也是最容易引起社会不满的地方。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最该讲诚信的地方。结果,这些年少数学校商业味道似乎浓了一些,有的学校扩招的主要动力其实就是为了挣钱。由于有的学校扩展得过快,结果,教学和管理都跟不上。要它培养出合格大学生,要它的教学评估是优秀,其实是有困难的,甚至有很大困难。为了应付评估,它就造假,例如假造各种会议记录,实在是很恶劣。如果是坑害学生,那事情就更大了。
要改进教育评估,我觉得就应该提高它的科学性、建设性和权威性。
首先,教育评估应分类指导,实现多元化。
对新建院校,新建专业一定要进行评估,而且时间不应当长,招生后两年就应当评一次,看它的教育质量究竟行不行。不要等到五六年之后,那时可能把毕业生坑害了。对于一些优秀大学,老牌大学,我建议可以叫检查,不叫评估,检查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评估。教学检查有什么讲什么,成就总结几条、问题指出几条就行了,不需要给良好、优秀的等级。现在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要改进,要实现评估方法多元化。在具体方式上,可以由教育部组织评估,也可以由省教育厅组织评估,也可以交叉评估。
其次,评估的方法,评估的体系,评估的做法还要进一步改进。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及标准,也应该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重新核准公布,贴近实际。另外,现在大学排行榜那么多,教育部门如果一声不吭,实际上是放弃了对高等教育的引导责任,纵容一些媒体和机构误导学生。
总之,教育评估的方向要坚持,方法要改进,育人环境要改造,最终让学生受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http://www.medialeader.com.cn/leader/200803/20080326095324_16151.html
“自造权力”是有权者的本能与通病
毕诗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27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炮轰了高校评估工作的一些问题,认为评估太多太滥,缺乏总体设计,是最主要的问题——什么都要评估,什么都在检查,学校里一年到头评估不断,今天财务大检查,明天审计大检查,后天物价大检查;教学要评估,学科要评估,“211”要评估,“985”要评估,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要评估……有些公务员太喜欢自己给自己制造权力,用各种各样的评估、审查跑到基层指手画脚,这样的行为自然遭人厌恶。    “自己给自己制造权力”——纪校长指出了当下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这也几乎是有权者的本能与通病。根据网上流行的“权力膨胀定律”所言,“当人们拥有权力时,就会充分使用它,并有将它巨量扩大的倾向”。    诚如斯言。前段时间的“两会”上,时任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就曾对于中央部门的问题有过精彩的论述:“有一个中央政府部门,下属单位就有100多个,既有儿子部门、孙子部门,还有重孙子、重重孙子部门,三五个人就成立个部门,挂个牌就收费,这样算下来,中央部委起码有两千个儿子、孙子。”为什么儿孙这么多?究其根本,恰恰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权力,继而谋取利益的思想在作怪。    这话不光形象,还有事实为证。根据2006年的审计报告,抽查26个部门下属138个单位的收费情况,5个部门把收费权转移给下级,涉及收费4.48亿元;12个部门的28个单位依托权力、公共资源收费,设计项目45个。调查表明,收费已成为一些部门所属单位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有的甚至依靠收费生存,资金管理非常混乱。说难听点,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儿孙单位能自负盈亏,甚至创造利润,俨然就是“权力下崽”,自己受益,人民遭殃。而这,势必导致社会运行成本的大大增加。    不由得想起了学者赵晓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经典:“中国要实现崛起,最需要寻找的不是别的,恰恰就是权力的边界。”有了边界,有了栅栏,公权力就不至于无边无界地膨胀,搞到“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程度,摆出“除了人的自然生理功能之外所有的事情都要包办”的架势。    耐人寻味的是,按照我们的级别规则,人民大学的校长应该算是级别不低的了,为什么对动不动就来指手画脚的小公务员毫无办法,只能过后写个文章说说委屈呢?或许还是因为那些和尚虽小,但背后的庙太大了,庙里握着太多可以左右学校命运的权力。县官不如现管,不是说到一些部委机构办事,“给你个凳子坐就是政治局委员待遇”吗?不是说“省委书记来了也常常只能站着吗”?这么大的官谱,谁敢造次?可问题是,这是不是自造的权力呢?    在200多年前的瑞典,就出现了“巡视官”(ombudzmen),是由议会任命的,专门负责调查公民对行政机关权力过界的控告,我们是否缺少了这样的制度?或者说,我们即便有这些制度,是不是对那些权力儿孙们的行为见怪不怪了,继而放任自流了呢?“自造权力”是有权者的本能与通病,管不好它,权力泛滥伤人也同样是通病。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3/27/content_2119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