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与启示-仙居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07:51
外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研究总结,外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有五种路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结构优化升级、要素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统筹协调、推进制度创新。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通过政府的有关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过程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途径。

  广东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切入口,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主要做法——补短板、建载体、设资金、创平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培育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江苏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1.5万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1%。主要做法——新产业、建基地、大项目、重培育。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区域经济中心推进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上海市十分重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海紧抓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两大龙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取得瞩目成就。主要做法——国家战略、地方法规、明确重点、集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北京是国内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地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省市,专门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导向目录、产业集聚区认定办法等相关实施细则。主要做法——明确产业定位、专业机构推进、政府适度引导。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调整现有产业存量,对于工业基础较好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发达的区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辽宁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抓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以第一大产业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并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加大政策与制度倒逼,推动工业转型发展。主要做法——地方国家战略、明确发展重点、实施重点抓手。

  (二)市场结构优化升级

  市场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是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是大力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推动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消费市场对经济的拉动,是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要经济政策导向,也是当前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难点和重点。

  广东省提出由传统的外需推动经济 “单腿走路”为主,向内需和外需“双轮驱动”经济发展转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高度,制定了《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提高“广货”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拉动内需。主要做法——开拓新蓝海、提升老品牌、建立新网络。

  江苏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做法也很有参考价值。早在2006年初,江苏省就提出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企业拓展国内消费市场。主要做法——抓住新热点、配套新业务、培育新业态。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从以货物为主向货物和服务并重转变,是提升国际市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上海市通过制定规划,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运输、旅游、金融保险、工程承包与建筑等方面的服务贸易,成为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省市。主要做法——瞄准产业高端、全球发展定位、稳步扎实推进。

  推动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提升国际市场,不仅反映在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还反映在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出口商品的比重,即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

  到2009年,江苏培育建设了46个“出口产业集群”,为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做法——抓基地、促集聚、助提升。

  (三)要素结构优化升级

  要素结构伴随着产业结构动态调整,要素结构优化升级或要素间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资源禀赋的现代化开发和高端要素的创造和集聚,都直接推动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调整。

  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的现代化开发。发挥相对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对自然资源进行现代化开发和集约化利用,是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

  2009年山东提出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同时,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另一个地方国家战略。主要做法——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重化、促进转型发展。

  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资金要素的保障至关重要。加强金融创新,打造新的融资平台,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天津市和重庆市推进地方金融创新的做法比较突出。通过“大资本”引进支撑“大产业”培育发展等途径,天津市城市竞争力从2005年的全国第15位跃升到2010年的第7位。重庆近年来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战略, 2009年制定了金融创新的十大举措,努力建设地方国有金融体系。主要做法——突出金融创新、推进转型发展。

  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推进自主创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区域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区域长期竞争优势的重大举措。

  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进自主创新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主要做法——政府主导、技术集成、服务对接。

  强化高端人才要素支撑。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端人才要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高端人才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将直接决定区域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

  深圳市通过人才引进,集聚了一批领军作用突出的国家级领军人才、一批专业地位突出的地方级领军人才、一批在专业技能方面崭露头角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后备级人才,形成了结构合理、活力充沛、持续创新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梯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主要做法——“6+1”人才政策。

  (四)推进统筹协调

  统筹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更高形态,在于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它代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目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且城乡统筹发展本身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国际金融危机后,广东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以及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做法——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

  推进城市群建设。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珠三角地区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目前国内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在产业结构升级上速度最快,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更具效率。主要做法——以城带镇、以镇促城、联动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直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两年,云南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实施发展战略调整,从上世纪末“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转变到“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主要做法——制定最高战略、出台最细政策。

  (五)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导思路应从制度建设入手,改革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障碍,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从政府、准政府和非政府三方面看,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中间组织和推进企业激励和约束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规范、协调、公正、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建设,实现由管制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角色转变,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政府实施制度的效率。

  香港经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数次成功转型,重要原因是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专注于缔造有利于个人和企业发展的环境。主要做法——市场主导、政府辅助、最小干预、最大支持。

  健全中间组织。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充分发挥中间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塑造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发展和规范第三部门,促使其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并完善监督机制,以保证制度实施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就是典型的中间组织。伴随台湾工业发展,在不同阶段充分发挥其第三部门的作用,推动台湾工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发展。主要做法——建立NGO,推进行业自律。

  推进企业激励和约束制度创新。企业激励和约束制度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加强具有激励功能的制度,以激励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私人和社会成本收益达到社会最优水平;加强具有约束功能的制度,约束经济主体放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科学发展。

  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特别是围绕促进产业升级、维护市场公平、推动科技发展、扶持中小企业、推动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创造性地进行相关制度设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实现了经济转型。主要做法——制定地方法规、推进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是经济领域,产业间升级、需求升级和要素间升级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它们反映在产业、市场和要素的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涵盖了社会和环境领域与制度领域。在发展方式转变所涉领域中,经济领域确立核心,社会和环境领域提出要求,制度领域提供保障。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是核心,统筹协调是要求,制度创新是保障。

  科学判断阶段性特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

  我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借鉴外省成功的实践,也需要正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充分考虑现阶段我省所处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和自身的基础。

  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当前我省正处于人均GDP6000—10000美元的新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的加速期。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其区域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支撑结构都普遍发生明显变化。从当前发展阶段特征要求看,我省工业化加速期的基础并不扎实,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还不能很好适应外部需求结构的变化,商品的国内市场仍未得到充分开发,科技、人才和金融资本等高端要素总体上也比较缺乏。

  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战略性产业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了对高端技术要素的控制,会直接影响我省产业关键技术的获得,加大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

  从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看,处于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生期

  在主要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产业资本的刺激下,今后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和物联网等领域很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突破,从而引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约将更加严格,涵盖面将更广,许多国家也将制定更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发展有望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我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等代表科技前沿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总体仍偏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发展后劲受到制约,地方性产业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丰富的民间社会资本未能转化成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业创新条件亟需进一步改善。

  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看,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深化期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专业化分工协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网络日渐完善,对产业组织形态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312个,是我省区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多年来以国际市场为目标、以一般消费品出口为载体、以低价竞争为手段,较好地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成为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赢家之一。但面对新的国际贸易趋势和发展格局,我省传统的国际价值链嵌入方式,已愈来愈难以适应当前产业链分工协作向精细化发展的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对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的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发展期,抓住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进一步深化的契机,以全新的战略理念,积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市场格局变动和贸易模式更新,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从统筹协调发展水平看,处于向全面融合和生态文明阶段的推进期

  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以农村工业化为起点,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业依托城镇发展、城镇依托产业发展,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成绩突出,实现了从“基本统筹”阶段到“整体协调”阶段的跨越,目前正稳步向“全面融合”阶段迈进。

  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看,近年来的成效也比较显著。但必须看到,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障碍和市场化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如何选择科学的路径推进城市化、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如何从生态经济走向生态文明,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转型升级发展必须破题的重大问题。

  从地方国家战略部署看,处于体制机制再创新的突破期

  最近两三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被视为我国的地方国家战略。在近两年来部署的二十多个地方国家战略支持下,全国许多地区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和提升开放能力,加快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探索区域发展和区域管理先进模式。

  长期以来,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但目前我省这个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如何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国家战略互动,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是我省面临的重大问题。一方面,要结合我省实际,积极探索国家战略的“浙江样本”,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示范;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妨碍经济社会转型的体制性障碍,推进民营经济主动追求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统筹协调的能力。

  启示与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由加工制造大省向先进创造大省转变、由外贸需求拉动为主向内外贸需求联动转变、由要素推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借鉴外省的经验,结合我省的现实基础,对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六个方面建议:

  从传统优势制造业改造提升入手,强化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推进期,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仍是我省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仍是“十二五”区域经济产业政策价值取向和企业发展战略取向。当前要把抓好块状经济提升和行业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切入点,着力推进工业经济的结构优化。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在省政府确定的21个产业集群示范区中形成3—5个“国际产业中心”。同时,依托146家龙头企业,推进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举、企业自我发展和兼并重组并举、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并举,着力培养3—5家千亿级企业,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成功的“标志性集群”和“标志性企业”。

  从产业高端切入,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高度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着眼于中长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高端切入新的产业领域,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作用非常突出。借鉴广东、江苏等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切入新产业的做法,依托我省雄厚的社会资本和庞大的传统产业基础,依托产业关联度大,上、下游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高度化发展。我省目前规划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从技术、资本、企业、项目、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精心谋划,扎实推进。

  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的新规律,探索我省市场发展的新模式

  外向型经济发达是我省区域经济的典型特点,低价格竞争、低成本扩张是我省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路径。面对国际贸易市场新的变化趋势,借鉴江苏、天津等省市的有益经验,努力转变我省外贸发展方式,探索从我省产品国际市场的“产品价格”竞争优势转向“服务价值”竞争优势,依托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的出口基地。探索从“产品走出去”向“集群走出去”转型发展,巩固我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继续发挥我省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大卖场”的先发优势,在巩固我省原有市场渠道优势的同时,结合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商业文明的新特点,创新我省贸易发展模式。

  探索地方金融制度深度创新,促进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民间借贷活跃,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要结合国务院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和部署,积极推进地方金融制度创新,努力促进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的有效转化。要在地方金融制度上积极探索《放贷人条例》试点,为量大面广的民间资本、地下钱庄转化为产业资本提供合法渠道。要紧紧抓住我省作为国家保险业务创新试点省的机会,通过改变政府存量资金运用渠道,借助金融保险工具创新,完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立风险分散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结合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借鉴广东、天津等地方金融制度创新,设立产业大资本(如产业投资基金),为企业兼并、新产业发展,提供“浙江资本”支持,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大发展。

  顺应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快建立创新资源集聚区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并最具活力的区域,2010年世博会后,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我省要充分发挥经济基础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等优势条件,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利时机,建立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一流人才和科技资源等高端要素集聚,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

  我省要紧紧抓住2010年两岸洽签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机会,加强与台湾的合作交流,特别是在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领域要从项目合作向制度合作层面积极推进。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再创新,努力创建区域经济最优的制度环境

  浙江的发展要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民营经济在现代科技、产业资本、国内外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等全方位突破,实现转型升级发展,需要有更强有力的改革举措。在发展理念、制度环境、市场规则、企业创新等方面,探索更加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新路子,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模式,保持体制机制新优势,再创“浙江模式”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