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今天、明天和将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5:17

我们的孩子:今天、明天和将来......

--写于2009年国际六一儿童节前夕

谷风

五四青年节过去了,六一儿童节将要来临,大自然赋予这个季节是斑斓多彩的。回想人在这日月轮替,周而复始的日子中,谁不是由儿童到青年,初为人子(女),后为人父(母),这是谁也更改不了的人性规律。人性之中,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希望。希望孩子在这个社会中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直至成为栋梁之才。 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为人父母者,你、我、他(她)的孩子们,社会理应要不断为他们种植下希望与美好,在生活中的每一处,遍撒这样的种子。温暖孕育着种子的生长。希望、美好,能在温暖你、我、他的同时,也能温暖每一个孩子,希望、美好伴随着他们及孩子的孩子......

而社会中有尊严、有人格存在的生活,才能孕育出人之为人的希望与美好的花朵,人性,是孕育滋润希望与美好花朵的土壤。

温暖、希望、美好,这个动听的字眼,在这个斑斓多彩的季节,却黯然失色。

这些日子里,社会中有关孩子的话题不断见诸报端、网络,与我们的生活血肉相连,撕扯不开。

孩子就是明天,明天就是社会的将来、希望。明天没有了,何谈希望?

死于飞来横祸的杭州25岁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的母亲谭妈妈,对着肇事者母亲说:"我不会打你,我就是想跟你说我养大这个儿子有多么的不容易......他的同学、同事整整陪了他3天,而你们一直都不出现,我不能原谅你。你们没有好好教育你们的儿子。"对于儿子, 谭妈妈回忆起来的时候,嘴角挂着一丝微笑。"我一辈子都没做出过什么成绩,就是培养了一个好儿子。"儿子 被飙车肇事者20岁的胡斌所驾驶的改装三菱跑车撞飞 。有目击者称,谭卓被撞出大约5米高后再重重摔在20米(37.3米)以外的地方。车祸现场照片显示,将谭卓撞死,肇事者、同伴在出事后还勾肩搭背、嬉笑如常。这一"飙车公害",以警方所宣称的"70码"时速,撞上了正在通过斑马线的谭卓,一个从浙江大学毕业仅两年的年轻生命就此消失了。

读之心中油然升起的是一种无力感,如同黑雾一样笼罩在心头,泪流满面。触目所及的是慈爱母亲的希望与美好的破灭,目中无人、金钱持有者的骄横,人性、人的尊严的荡然无存。权力与新富阶层的"结合",成为民众对问题关注的关节点。其焦点更在于权、钱之下,案件背后的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与沦丧。

不是吗?深圳,以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之都著称,近来以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嘉祥猥亵11岁女童,而媒体上暴得大名。林嘉祥的这次所谓不慎"失态",其实是酒后的原型毕露;所谓"失言",也是他的酒后吐其内心真言。他以为贵为厅局级干部的林大官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他以为有点还不知来路的钱就可以胡作非为、他以为拿着百姓的纳税钱就可以对百姓说"你们算个屁,敢跟我斗!"。京官放外任,小民自然为"屁民"。这种权、钱结合的骄横跋扈嘴脸,不断在上演。

不是吗?天高地远,穷乡僻壤,乡风纯朴之地的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巴东县女娃邓玉娇,也未能免祸。你看,邓官员拿着厚厚的钱在21岁的女孩邓玉娇面前显摆,抽打着她的头。这个动作,包含着一个习惯于滥权的官员 的羞辱、利诱和恐吓。他们为什么会恼羞成怒呢?按邓官员的理解,这基于一切只是钱的问题,官员面前她的人格与尊严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人格与尊严通过钱来换算的,是不值钱的。再次被拒后,就发生了邓玉娇数次要离开而反复被按倒(或者"推坐")的情况,再次,邓玉娇被定位于强权下一种无尊严和无人格的地位,彰显的是以权势、金钱为代表强横势力对弱势群体的精神强暴与暴力示威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时候邓玉娇所受到的羞愤和辱没有多大?一个弱小的女服务人员,被定位于"不提供特殊服务你在这里干什么"的 角色,她该怎么办?和很多人一样,邓玉娇选择了忍辱离开。但是这样并不能让滥权官员满足,邓贵大官员将其按倒(或者"推坐")在沙发上。她再欲起身离开,又再被按倒(或"推坐")。

我们为人父母者设想一下,如果你、我、他的孩子处在当下,假如没有挥刀反抗,其结果将会如何?被激怒的邓官员等人是否会轻易放过?就算没有大家所设想的强奸或轮奸(也许只是难以想象),包含性侵犯的羞辱一定是难以避免了。而且在羞辱之后,他们就会善罢甘休吗?孩子在他们的地盘上如何生存下去?在那一瞬间,也许孩子感到了深深的绝望。谁能告诉我,此情此景中,一个难逃要被羞辱的命运的绝望之人,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反抗邪恶,寻来为人的尊严?

这是不是为"人为鱼肉,我为刀俎"所作的历史新注呢?从根上说,其内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弱势群体有量无力在起着作用。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自我放逐,我们没想过表现自己的"力",可以说,在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都为自己一家的生存、温饱、小康疲于奔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品性,私德上存一丝善念,就已经不错了,过去有的那么一点激情、理想的火花早已熄灭,更别说为改变这个社会去出什么力。于是人们在这个循环往复中,苟且求存成为唯一的选择:苟且偷生,选择顺从。出于对暴力行动的恐惧和反思,这些年来人们对顺从和忍让的要求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主流媒体作为有力的宣扬者,对于这个明显的怪论,在推波助澜,更是对普通民众的人格的羞辱和智力的愚弄。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懦弱。在这个有着上千年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社会里,懦弱是可以理解的。民是小的,称之"小民",官是大的,称之为"青天大老爷",官是贵的,民是贱的,是可以被"鱼肉的"。无钱无势弱小的人历来只能通过懦弱来保护自己,谁都不想无妄的灾祸落在头上。可是我们应当知道,邪恶是躲不开的。弱势群体有量无力,构不成力量,也就不可能制衡它,力与量的缺失,是个体的内心恐惧、也是人的悲剧不断的源头之一。试想一下,如果在任何时候,只要能为我们的尊严、人格、权利不受损,都要站起来抵抗一番,哪怕结果是悲惨地失败,就不是无力的。如果很多人都这样做,就是有力有量的,就可以让邪恶每一刻清醒地知道--而不是你的懦弱在对邪恶的鼓励,只能让其越来越狂妄。

不是吗?罗彩霞与顶替者女孩的父亲王峥嵘(曾任隆回县公安局政委)曾有过意味深长谈话。在罗彩霞看来,她与王峥嵘的交流,"在开始时,是一个晚辈跟一个长辈之间的交流,后来就完全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交流"。"我认识你,是你的荣幸"--王峥嵘后来对罗彩霞这样说,这让罗彩霞不能接受。 "谁会愿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之中?"

罗彩霞认为,她的被"顶替",并非偶然,而是王家"精挑细选的"结果。因为她的父母亲都是农民。罗彩霞拒绝了顶替者女孩的父亲王峥嵘,她认为,身份证号码就如同人的尊严一样,不容践踏,"我的底线不会放弃,我不会修改我的身份证号码。我坚持,是因为这些东西是不可以放弃的,原则性问题是不能动的"。 罗彩霞说她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孩子的遭殃,是对每一个为人父母者的羞辱和欺凌。更是对我们的社会的明天和将来的羞辱和欺凌。我不知道,这样的"典范"成为"景观",世上哪一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选择并赞扬者,请举手,我想见识一下 !

被猥亵的11岁的深圳小女孩、被冒名顶替的23岁的湖南女孩罗彩霞、 以死相拼刺死官员入狱的湖北21岁女孩邓玉娇,死于飞来横祸的杭州25岁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我们把这些连起来看一下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你、我、她(他)的儿女,碰上这种情况,是否依然也会如同孩子邓玉娇一样无助,被"约束性保护"措施"保护"着,嘴里喊着"爸爸,他们打我"......。

她、他不是一个与你我无关的小女子、大学生。她、他、还有未见诸媒体我们的这些孩子们,她、他所受到的伤害、死亡,迟早会落到自己头上;保护她、他,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孩子,头顶上还能存有美好的天空。孩子就是明天,明天就是社会的将来、希望。明天没有了,何谈希望?已逝的、还活着的谭卓、罗彩霞、邓玉娇......,是你的 ,是我的 ,是他的,也是我们大家的孩子 。

有一作家写得好:"人在阴影中呆久了,便成了阴影的一部分。有些东西靠生命和时间,是无法带走和冲洗干净的。即使抹去了,想必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另一种形式与我们不期而遇。" 

人性就是这样在此境遇下发生着改变。社会也循此发生着变化。

罗彩霞曾有过最为艰难的时光,"如果社会最终放弃了我,我也放弃这个社会",这是她当时最坏的打算。"大家可以给予同情,但都怕担责任,怕第一伸出援助的手,自己就万劫不复......我害怕这种人性"。她感觉,"我从来没有恨过她(顶替者王佳俊),但我恨过这个社会,在我那么努力地证明我就是我的时候,别人在我的陈述与证据中,相信我就是真的罗彩霞的时候,还是没有人愿意给我实质性的帮助,都互相推诿"。

"人在阴影中呆久了,便成了阴影的一部分"......, 王佳俊、胡斌......,这些孩子也不能幸免,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怎么逃得过去呢?邪恶,正是从人性的逐渐丧失开始的。

"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这是歌手阿信的歌曲《如果还有明天》中的。人们在清理谭卓的遗物时,看到信手涂鸦的白纸上面,写着这几句不经意的歌词。字在人无,面对明天的追问,每一个人都是要作出回答的。

为了我们自己,孩子的今天、明天与将来,至少应该在某些时候稍微不那么懦弱。比如,你不敢反抗,现在有人去反抗了,你总能出一下声吧。你看,当社会中人性溃败之时,权、钱之前,法这块社会正义基石将安于何处?人性溃败之巨洞,谁来补?今天?你、我、他(她)的孩子们,.......明天呢......?将来呢......?下一个......?我不知道?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就曾经大声呼喊过"救救孩子",言犹在耳。

我只知道,在今天,在当下的社会,希望的种子在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的手中播下,美好才不会离我们的生活愈来愈远,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

本文写作参考引用了多家媒体、网络的消息报导,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