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水战技战术和战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7:10
中国古代大规模的水战首见于春秋期间周景王20年(前525年)吴国和楚国在州来长岸的战争,这一仗楚军一度占了上风,夺取了吴的“旗舰”余皇,却给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合卢用怪招打败。而描述更是详细的是吴越太湖水战,这一战中,吴军利用上风位置以利箭摧毁了越军。由此可以看出,吴的造船技术更优,可以获得更高的机动性,因此在太湖水战中始终能取得上风位置;其次是当时箭射是主要的水战武器,同时船只不能提供有效的隐藏,可见都很小,估计是一大堆的平底小船。打仗的时侯互相射箭,射趴下了就船靠船上去补几刀。冷兵器时代的冲撞技术基本上没有怎么使用,与同时代的波斯希腊战船差距甚远,这也反应出中国是一个大陆农业社会,而不是一个海洋商业文化背景的事实。  

秦汉时代开始出现了楼船,表明了水战中的船只开始专业分化了。不过完整见于史策的双方用楼船作战的机会并不多,那怕是最出名的赤壁大战和周瑜打败黄祖的作战,实际上主要战斗也不过是步兵攻破守方水寨的作战,并没有出现象亚克兴海战那样的战斗,因此,无论是楼船和其他战船如何作战,都没有显见的迹象。在赤壁之战初期战斗中描述了曹军和孙军在长江上展开接舷战和冲撞的的描述,从中也显示当时船只箭射已经退居其次,艨舯成为主要的攻击武器。那么,巨大的楼船是干什么用的呢?实际上楼船行动缓慢,并不是直接参与水战的武器,在防守中它作为一个水上堡垒,在攻击中它作为艨舯战舰的兵员补给舰使用。关系类似于今天的飞机和航母。战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艨舯使用撞击冒着箭石撞击敌大型战舰,使之沉没或丧失行动能力,然后登船接舷作战;而小舰之间相遇,要撞上是很困难的,作战方式就和春秋相比没有太大的进化,先是箭射然后上去补几刀。显然,艨舯上的兵员在作战中的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没有楼船的兵员补充,在作战中的艨舯一旦成员伤亡就将失去战斗力,显然非常不经济。但另一方面,较小的艨冲能够对大舰造成损害,那时的楼船普通也不算大,不算坚实,真是碰到巨舰,艨舯就只有送死的份了。由此也不难理解,在晋王睿杜预进攻东吴时,吴军水兵阵前逃散,显然,一看晋军的巨大楼船吴军就下意识知道对楼船的攻击将是无效的,尽管三国志中说楼船可载兵五千显然是牛皮吹破,窍以为能够载下五百兵就很了不起了,否则,通过三峡很成问题,能否在嘉陵江航行都是一个疑问。  

中国的楼船/艨冲装备与西方战船技术明显不同,除了技术上有差距外,还因为东方的水战环境较为平静,这样才允许在战场上反复交换兵员,在西方地中海这是行不通的,那需要更大的战船,还需要在战船上具备足够的防御弓箭和撞击,有更好的机动性,这样,装备齐全的三层桨舰就成了古代罗马战船的代表,那是真正的海上战船。东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水域的战争频繁,战船技术在中国达以了冷兵器时代的高潮。为了对付王睿式的巨大楼船,其中一个选择是发展成罗马式的大型冲撞接舷战舰,不过长江实在太狭小,不是地中海式战舰的合适场所,于是中国发展出另一种更适宜在平静河湖打击楼船的船种,扒船。扒船就是装载抛石机的船,可以说是最早的炮舰,既然艨冲撞你不过还要挨你的箭,就用石头砸他奶奶的,咂松了就可以用小船靠上去使用传统的方式把它摧毁。地中海战场罗马人也把抛石机装上大型战舰,不过专职的石头炮舰,好象仅仅存在于中国这样河湖战场上。中国水战战场窄小,战船大部分时侯只能是船头对船头,这样,连机动性也大大省却,象地中海那样的多层桨,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宋代出现了脚踏转轮推进,(最早可上溯至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算是比西方先进的技术之一,但是木轮装置不但笨重,而且速度也不快,到了海上又比帆差,终于仍是没有盛行。对付大型楼船的另一种办法是使用弓箭带火去烧,由于大船没有桨手,所以行动多靠帆,这种“火箭”还是有很大威胁的,韩世忠的船队就这样给金兀术烧了个干净。使用火枪火器火箭在敌船上纵火,成了中国古代水战的终极武器,无论是壬辰战争还是曾国藩干仗太平天国,水上纵火队都是主力突击队,而此时,西方已经进入了风帆炮舰时代。以纵火队对付大英帝国久经战阵的风帆炮舰,鸦片战争败得一蹋糊涂,也就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吧?  

中国古代船舰技术可以归结为平底、水密舱、橹推进三大特点。除了水密舱的确先进外,其他的特点只适用于内河,到了海上就翻船事故大增,迫得南北运输到宋元明清也只能靠运河完成,实质上就是海船技术不过关。明代郑和使用平底船队下西洋,表面上看来与西方哥伦布麦哲伦相比更胜一筹,但骨子里由于平底船要达到海上航行的标准要比西方的龙骨压舱船要做得大得多,成本高得多,因此,郑和的海上航行无疾而终也是命中注定的,因为明朝人既没有发明,也没有能够学到西方更先进的造船技术。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