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球”技战术的哲学社会学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2:27:47

 

有关“国球”技战术的哲学社会学断想


作者:三 耳   出自:传情是否有这种说法 

 

1、乒乓球的魅力就是中国哲学的魅力:讲究快、准、狠、变、转、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说是“国球”,恰如其分也!

 

2、乒乓球是一种智慧体操,是以手为主的肢体演绎出来的思维线路图。相比与足球、篮球、橄榄球、冰球,此球、手球,绝少身体接触;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刀光剑影的心理接触。

 

3、乒乓球的落点与射击,上步与体操,爆冲与铁饼,跳起“砸”高球与跳高,摆短与“盛装舞步”的马术,不定点多拍与击剑……多有相同或相通之处。所以,其“综合”的意义造就了其神秘的魅力。

 

4、乒乓球是人们用最最大的力量、最快的回合击打最小圆球的运动。

 

5、乒乓球是纯粹用手的力量使得球体旋转最快的球类——据说达到176转/秒,比飞机的引擎还快。正所谓“天功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6、据说空军飞行员的训练科目有乒乓球——主要是训练飞机打飞机的迫击跑的瞬间击发——不知是真还是假。但是当时的全国冠军兼世界冠军是空军的李振恃。

 

7、从1956年4月东京第23届世乒赛中国运动员首次登上国际乒乓球大赛的舞台,到上世纪60年代中国运动员向日本同行学习弧圈球等技术。从1971年4月的中美“乒乓外交”,到今天的全民“国球情结”;到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日本小将“瓷娃娃”福原爱说:“你在中国青年人中间是很有名的。”对于中国,乒乓球的政治与外交作用,恐怕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乒乓球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仅次于人大政协。

 

7、“影响正常发挥”的原因往往相反:或者对手太强,“未敢翻身已碰头”;或者对手太弱,“未敲锣鼓已收场”。

 

8、王励勤的正手进攻像石匠抡锤,王浩的侧拐横打像大嫂搅粥,马林的台内挑打像小偷掏包,陈玘的弧圈像车把式甩鞭——唯打过球的人更易洞察其间奥妙。徐生翁自谓我学书画,不去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木工运斤,泥水匠之垩壁,石工之锤石,与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知音也!

 

9、2002年46届世乒赛,刘国正打金择珠那场史无前例也将史无后例的经典之战的赛点,作为记者的我在新郑机场拟南下采访,已经换了登机牌,广播找我三次,没看完不得不忍痛登机,一路失魂落魄仅次于失恋。下飞机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电话问成绩——后来知道球友心理承受不了而躲到卫生间里不敢出来,不禁佩服他人和自己之至。

 

10、“人不可貌相”的另一种解释是:别看郭跃、刘诗雯、福原爱……一张娃娃脸,打起球来的大气和杀气,绝对不让须眉。

 

11、节奏是“度”,力量、旋转、角度甚至气势、自信也全是“度”。一味的博杀极易自造陷阱,全守而无攻则失却了锋芒。有人是球员,“度”掌握得不好,下放当了群众。有人不是球员,“度”掌握得恰到好处,成了公务员。

 

12、天才是灵感的持续化。如同朱世赫削中反攻的预判、转换、脚步、力度……十次有九次成功,基本上可以说是天才了。

 

13、于成功的快感、拼搏的快感、出汗和倾泻的快感之外,乒乓球还充满了偶然的魔力:擦边的突如其来,弹网的望球兴叹,手顺的水银泻地,点背的寸步难行……种种人生情态凸现球台,怎一个“玩”字了得!

 

14、没有时间打球的同胞,一定有时间打针——这是到球场还是去医院的辩证法。遗憾的是,现在,自觉坚持锻炼的中老年远远超过青少年的人数。“防”重于“治”、早锻炼大大优于晚锻炼——此理念的深入人心,对于“增强人民体质”的意义,或许与获得奥运金牌没有差别。

 

15、为什么要奋不顾身地看球?因为别人潇洒的日子欣欣然加进了“我”!因为他们打得我四壁生辉万物有情——彼刻整个世界是不存在的,美渗透了所有时间和空间。

 

16、听清水煮白菜式的解说还不如听运动员赢球丢球之际的战叫——前者不过是增加了噪音,既无情感,又无内容;后者也可以算作“运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7、每一次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乒乓球项目都是上帝对人类“技巧极限”的验收。

 

18、1965年1月12日,毛泽东批示徐寅生的文章,说:“这是小将们向我们这一大批老将挑战了,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一点什么东西吗?讲话全文充满了辩证唯物论,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多年以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作品。他讲的是打球,我们要从他那里学习的是理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如果我们不向小将们学习,我们就要完蛋了。”

这是政治家的“球路”与“球风”,“球理“与“球技”。仅仅因此,我们就不能说毛泽东持拍的照片是“摆拍”——那是中国政治家与中国哲学的姿态。

 

19、不兴奋容易“右”,手不热,不出好球,相持无法“咬住”;

太兴奋容易“左”,过快过狠而少了“准”,缺乏过渡而“滥杀无辜”。

如何才能尽快的兴奋?兴奋到什么程度?是科学,更是艺术。

 

20、八进四马琳打波尔。多次出现正手拉斜线而后迅速快带直线而赢球的镜头。那一刻不是“头脑冷静立即变线”,而是“从来不用想起”的条件反射。

 

21、真正到了中台相持,尤其是波尔用他的左手正手拉住马琳的反手之际,马琳不占上风——他还缺乏王皓那双脚跳起、大力横打的杀伤力。

 

22、“先上手”在理论上是不错的。但是没有威胁的上手或许仅仅是敬献给对手一次反击的机会。所以,“搏杀”的技术并不是咬人的兔子——只有到了“山穷水尽”才去使用,要不失时机的用于平时,作为重要的得分手段。

 

23、波尔善于用正手在几乎小三角地带轻拉对方的左半区,由于其摩擦得技术十分到位,出来的球不易对付——“打弧圈”则节奏不合,因为他的速度上不去;推挡又发不出力,因为那球介于高调与前冲之间。

 

24、擦网的判罚如果像排球一样取消,仍然会给乒乓球技术带来不小的变化。练习擦边的技术多半是异想天开,而发球擦网技术或许是不太困难的——在训练中,笔者发球有意擦网常常成功。由此带来的节奏、力量、技术的变化比排球的擦网要大要多。

 

25、擦网出现,不因为意外而惊慌失措,则擦网或许是进攻的机会——不少擦网减缓了速度、抵消了旋转。只有“仅为绕指柔”的面条式的擦网叫人徒叹奈何。

 

26、自己放开了舒展了流畅了舒服了,对手就别扭了、难受了、意外了、被动了。而自己的舒服是心态与技术的完美和谐。

 

27、“固若金汤”的功用不仅仅在于不输球,而是瓦解对手的得分手段。这是致命的武器!

“就这样我居然还打不死他……”对于进攻一方是信心的塌方、斗志的消解。

篮球、足球情同此理。

 

29、从陈玘的0-4败于今年“颗粒无收”的王大力,可以看出“凶和稳”的可怕的辨证。

谁当教练都会倾向于“凶”为特长的队员,比如总是感觉到马龙、陈玘比郝帅有用、有拼劲。但处理不好,失去了细腻——如第一句领先被翻盘,9-4,能够连输6个就不正常,不无“匹夫”之嫌。

 

30、运动员局间听令,教练员的表演开始。看着马龙大新加坡的杨子,刘国梁兄弟代表两国绞尽脑汁而面授机宜,九分幽默。

 

31、打一个对拉十板而酣畅淋漓的漂亮球,紧接着输一个十分低级的球——此之谓“不稳定”。

 

32、王皓的执拍反倒成了优势——既有直拍的贴身堵挡,又有横打的侧拐斜拉。近台可以利用旋转争取主动,远台不误反手对拉相持——此谓之“技术领先”。你半年还得不到一次交手的机会,可是他打各种选手俯拾皆是。

 

33、又是包揽前四——国际巡回、亚运会……再次变为“国内争霸”或者一年一度的“中国乒超”,对于审美而言,对于“我们亚洲”或者“重在参与”而言,实在不无美丽的遗憾。

 

34乒乓球对于中国,是无数次重复的“包揽”、“会师”、“囊括”等词汇;是升国旗唱国歌;同时又是四千万人的群众基础,是全民健身的第一运动,这里的“国球”可以解释为“全国都在打的球”。长远地看,后者的意义或许更为重大。

 

35、2010世界杯男单八进四,王浩VS吴尚垠。后者首局10:7领先,反倒被追平直至告负。缺的不是技术,不是力度、速度和旋转的离心力;而是牙齿的硬度、意志的强度与精神的爆发力。或问曰“谁还不敢赢”?答曰,“想赢”而保守求稳恰是“不敢赢”的直接原因。你以“保守”抓机遇,盼对手出错而忘记了坚持有效战术,机遇于是抓住了你的“保守”,让你功亏一篑。

 

36、2010世界杯男单四进二,王皓VS波尔。如果控制不住对手的发球或自己的发球能够被对手有效地接发球抢攻,这球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

 

37、关于直拍执拍方法。至今教科书还是中指、无名指、小指贴紧而自然弯曲,仅有中指贴住底板而成为空握形式,手心可以容纳一只乒乓球。殊不知如今的执拍改变多多。横拍的发球多半是“捏拍”而非握,王浩横打之际的握拍——尤其是中远台发力时,中指、无名指、小指是全都贴在底板上的,否则大臂与小臂的力量就无法充分使用。当初直拍削球大师张燮林也是捏住拍子的。

 

38、四进二,张继科VS水谷隼。几乎半数以上的球,张是从球台左侧移动发到右侧反手侧拐以挑打对手的下旋球。效果是可以使得对手不大适应。但是这种打法毕竟是非常态的辅助技术,而且对手很快也会适应。所以,得分手段还是要依靠主要技术,不得喧宾夺主。

 

39、3:0领先,第四局两个赛点,水谷隼仅有一球之功即可进军决赛,鸭子已然煮熟。然而,就是那一个球,他死活赢不下来。结果是张继科连扳四局,惊天大逆转。到了决胜的第七局,居然打成了2:10落后,水谷与前三局判若两人——这种状况再大赛中屡屡出现,说明乒乓球是心理变化最为剧烈而且影响比赛最为直接的运动。

 

40、水谷上来气势如虹,意在一个“拼”字;3:0领先之后倾向求稳,等待张继科的失误,意在一个“守”字;而被追平之后完全失常,体现一个“乱”字。这三部曲在大赛里频频上演,足见11分制的悬念。比如6:2,可谓大比分领先,但追上2分变为6:4,就是接近。变数在每一分之间,较之21分诡异得多。

 

41、水谷在中国打乒超,不止一次会过张继科,且并没有张吃发球的记录。然而在争夺决赛权的大赛里,屡屡吃发球,回摆断球触手就高,前两局到10:10就动作变形——这是年轻的代价。反观老瓦,常常是比赛打得比训练还精彩,因为人家是老牌“游击队长”,处变不惊而懂得享受大赛。

 

42、技术的“配套”至关重要。只短不长、只凶不稳、只直不斜、只重不轻、只硬不软、只快不慢……都是“偏沉”而不利于技术的全面发挥。水谷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发进网的短球,又可以发出侧上旋的底线奔球,丁松、朱世赫的发强甚至比进攻新选手还厉害,马琳的小球长球皆可自如,此之谓“成套”,因此杀伤力就是全方位的。

 

43、比赛中,腰部不仅可以用来发力,而且可以掌控角度,甚至作假动作。

 

44、三十六计的借刀杀人(如生胶、长胶的借力制造下旋),以逸待劳(如控制拍形的封堵),声东击西(如滑板),顺手牵羊(如快带),调虎离山(如大角度调动两条线),偷梁换柱(如同一动作发出不同速度与旋转的球),反客为主(如诱使对手进攻而后调动或反攻)……在乒乓球比赛里的运用显然是方寸见智慧——此乃中国军事文化在球技上的运用。

 

45、一个运动员成熟的标志不仅仅是告别了一味的凶狠而代之以节奏井然的沉稳,更重要的是几乎不见了无谓失误,完全做到“球由心出心手呼应”。

 

46、当年苏斯高球放死郝帅,不在比分的多寡,而在“打不死”对于选手的意志的讽喻。张、水的第四局8平时,水谷被逼到反手连放高球,而操之过急的张继科力图减力变为正手,结果球出界,其带来的懊恼远远超过输球的难受。

 

47、高球其实是攻防兼备的技术。

 

48、中国文化里,“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极而太极,终点又回到起点。想想国外吃香的垒球、棒球、网球、橄榄球……均有一个有界限的场地,而乒乓球貌似有,其实没有。队员可以推开挡板场外击球。长短相形,自由的空间与自由的心灵成正比例,所以小球不小——自由度与最贵族的高尔夫无差。

 

49、中国象棋里,没有女性出现,王是头号笨蛋:一次一步,还出不了城,大把卫兵层层防守,自己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而兵越是努力前进到底线就越不值钱。而在国际象棋里,黑格象白格象有阴阳的概念,后是最厉害的,兵到了底线可以变为皇后——似丑小鸭变为白天鹅。在此,文化表现为负面对比。

而乒乓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确实与老子思想相关的正面元素。

 

50、11分制的乒乓球是对于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预判能力、毅力耐力与意志品质的综合考验。比赛经验在关键球的处理上非常重要——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51、我们会终生铭记:2009年5月2日晚,横滨世乒赛(50届)的第五天,男单16进8,马琳在与日本小将松平健太苦战7盘,决胜局以11:9胜出。这是继2001年4月29日第46届世兵赛男团半决赛刘国正胜金泽洙决胜局25:23之后的极为精彩的经典战役。

 

52、我在为马琳呼呼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松平感叹甚至敬佩。这在“抗日情绪”(进来影视的主旋律)日益蓬勃的此际几乎是危险的,好在体育没有国界。试想,按照脚步的灵活性、侧身进攻的大难度、手上功夫的基本功,有几个人那个把马琳打得“满地爬”?有几个人能够对于马琳的进攻防守的丝丝入扣,逼直线迅雷不及掩耳?

 

53、年龄不饶人,29岁的马琳与十八九岁的松平相比真的是老了。因为肌肉的力量不足,所以拉出的球威力不够,对方阻拦、反打就比较舒服。这回马琳是搭乘末班车到横滨的,似乎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果换了陈玘、马龙,松平还能够挥洒自如地“水来土淹”吗?

 

54、接发球时的心理。如果说松平冒险的直线侧上长球是因为不怕马琳第一板抢拉而有恃无恐,那么,近网的中右侧下蹲发球为什么马琳一直处理不好?正手一撇就是近网半高,一锤子砸死了。其实,只要有过针对性训练,按照马琳的手感与协调性,完全可以用小提拉逼对方中路或者反手而获得主动。

 

55、速度弥补力量的问题。马琳是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情况下、在决胜局4-1落后的开局反败为胜的,换句话说,是奥运会冠军在“拼”一个日本小将。对方力量并不重,但速度相当快,不少时候手“以逸待劳”,打得马琳南征北战。为什么使用了无机胶水我们慢了,前三板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早已不是“发球抢攻”,而是“发球-摆短控制-摆短反控制-寻机上手”),而日本人反倒快了?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56、遇到“克星”即正好对上你的球路的对手如何应付。昨晚郭跃、马琳都处理得比较好。江华珺也是颇适应郭跃的打法,反手的颗粒弹击颇有威力,但决胜局郭跃放开了,赢得干净利索。马琳活活是赢在最后两个发球上——那两个球足够松平记一辈子。

 

57、当然,最重要的是:看着比赛,我们为“狼真的来了”担忧,又为“并非独孤求败”而感到庆幸。徐昕等高手落马,几乎所有国手均遭遇局数上的“无法零封”,说明实力日益接近。就是波尔参赛,也未必打得出昨晚的这场经典。为此,大胡子沙拉拉该不会再出妖蛾子、再改什么规则或者器材而努力把乒乓球赶出奥运会了吧。

 

58、就乒乓球运动对于人类智慧、灵巧、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而言,把此项运动总结为“中国人的运动”而加以有意无意的歧视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背离——现在的比赛证明了这一点,以后的比赛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59、2007年11月18日消息,17站公开赛结束后,2007年国际乒联巡回赛落下大幕,中国乒乓球队一如既往地光彩照人而长势喜人。各夺得了12个男单和女单冠军,换言之:凡中国选手出战,男女单打冠军就不会旁落。

但整体不变里有具体的变化:虽则男单中国包揽四强,可身为中国乒乓球“一哥”的王励勤却在一共参加了九站比赛——创造了职业生涯参赛次数之最——的情况下颗粒无收,创下了10年来的最差战绩,甚至在克罗地亚公开赛时16强就被淘汰出局。国际乒联惊叹:“10年来的第一次,王励勤在整个赛季的国际乒联巡回赛中没有得到一个巡回赛男单冠军。”

 

60、2007年乒联巡回赛总决赛名单里女双“我军”仅有郭跃/李晓霞参战,老牌皇后王楠/张怡宁落选。曾几何时,“王大力”还是见谁灭谁,打得波尔摇头叹气。如今为何如此气短?算来算去,“祸起萧墙”的原因与郭跃/李晓霞取代王楠/张怡宁一样,“灾难”大部分来自王皓和马龙。

 

61、与巴西的注重足球一样,中国乒乓球的人才基地之广阔,后备力量之雄厚,训练条件之优越,国家投入之坚决,恐怕都是“世界之最”。因此,年轻人的脱颖而出是再正常不过。

 

62、看看马龙、陈玘弧圈球的冲击力、旋转力,看看郭跃、李晓霞的“男性化”打法,我们必须承认,新人的突起是有新技术垫底的。在中国,永远出现不了瓦尔德内尔那样的“常青树”,因为“壮年”的树来不及“老”,更“青”的“树”已经铁干繁花了。

 

63、因此,我们的“树”就到国外去“长青”。分析一下女双八强的名单,两对香港选手本身就是中国队员,自不待言。而代表美国/西班牙的高军/沈燕飞、代表新加坡的李佳薇/王越古、代表日本的满丽也全是海外兵团。所以,我们照例为中国对于世界乒乓球运动作出的接触贡献而自豪——当然,千方百计“限制”中国、唯恐“世界杯”变成“中国杯”的大胡子沙拉拉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满意。

 

64、我们相信“王大力”会东山再起,只要把“慢热”的毛病克服。而且,队友毕竟耳鬓厮磨、天天在一起,对付起来套路比较熟悉。可是国际大赛如奥运会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所以,“一哥”、“一姐”们目下的一大任务,除了重整河山,就是把经验和霸气传给弟弟妹妹。

 

65、年轻的年老的各有自己的财富,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大道传薪,动力恒久——“国球”的火炬将继续照彻古今。

 

66、2007年世界杯团体赛:请永远记得韩国削球手对世界乒坛的贡献。

有了优秀的男队,女队会很快起来的。

 

67、朱世赫的崛起,使得韩国两位削球女将长势喜人而终于“怕人”——朴美英今天与张怡宁的5局,完全控制住了“乒坛一姐”。其稳定性、上步的协调和反手长胶的使用几乎叫张怡宁一筹莫展。为什么张一直加“保险”而求稳,还是心里没底儿。而朴大比分2:1领先,第四局9:8领先、10:9领先,显示了过人的实力。其杀气腾腾的正手反攻,从气势到基本动作到面部表情,活活一个女朱世赫。我军不得不防。

 

68、中国的削球老一辈有张燮林、林惠卿、郑敏之,新一代有陈新华、丁松、侯英超,但是如今水平显然在韩国之下——至今没有一个一流的长胶削球手。陪练的水平跟不上,势必导致大赛当中底气不足——正如上回梅兹的高球把王皓放死一样。

 

69、我国的长胶传统悠久,战绩辉煌。从陆元盛、黄亮到邓亚萍、刘国梁,个个叱咤风云。为什么现在不如南北朝鲜?而前过手刘佳代表奥地利也胜过我们不少国手,但我们居然成了清一色的反胶。上回的“直通不来梅直播”,临时顶替受伤队员上场的正胶国手詹建居然“搅得周天寒彻”,也说明了平时的训练不足。

 

70、563生胶在进攻上拉不如打,打不如挤,挤不如反手弹击,后者的下旋更具突然性和破坏性。过度时搓不如堵,堵不如拱。如果正面生胶而反手配上长胶(职业队绝不会这样贴),更有心理的威慑。即便在平时健身的“群众性比赛”,也可以打出许多好玩的“高级球”。

 

71.“定”才能够不“紧”、不硬、不失常。如果朴美英领先时,大臂乏力的张怡宁稍稍有一点懈怠,团体先丢一分是完全可能的。虽则绝对实力我们还是稍胜一筹,但对于意志品质极其顽强的韩国队,也不是没有打疯而取胜我军的可能。

 

72、关于“想法”。 2007年世界杯团体赛,男团第三盘双打的决胜局,马琳/王皓开局一塌糊涂,以1比7落后。中外观众皆以为大势已去,还要看第四盘的好戏。然而,太有“想法”——如胜利唾手可得、如力挽狂澜、如战胜名手、如史册留名……导致高礼泽/梁柱恩不会打球了!“老油条”马琳/王皓一路小跑,奇迹般地9比1翻盘,而以10比8获得赛点——这也正是11分制的魅力:比分易于迅速地“量变到质变”。最终,梁柱恩的“乌龙球”送了大礼(这是最为气人的“放水”)!此类战例在决赛史上也为数不多。所以,一定要坚定地提醒自己:对手不是美女,不能有太多想法!

 

73、从张怡宁的翻盘可以悟出攻对削的战术。张是对付削球几乎无败绩的“行家里手”,可是差点翻船。综观对朴美英一役,有几点战术需要强调:一是“卷”,大力弧圈加左侧拐,打进对方的“小三角”,角度之大,几乎无法防御。此招似乎是老瓦率先开创。二是“拉穿”(这些词儿都是前国手杨影的教导和提醒——她成为我的新闻同行适得其所,蔡猛同志是没有此类“思维材料”的,他是“省”字号),连续快速地连拉带打,直至对手“削不住”。三是突然发力,以速度取胜。

 

74、力量欠缺的张怡宁赢在“假弧圈”。削球手首先喜欢0.618的力度,正好借力摩擦或制造转与不转;其次喜欢你的大力冲,尤其是反手,长胶的借力可以造出强下旋。而最怕的是你不发力,那样对手需要身体前倾而将球“托”起,因此最容易近网,一旦近网,挨打几为必然。

 

75、对付削球时,回击接近底线的球,“摆短”显然不切实际,因为中台以后往往摆而不短,技术极难控制。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貌似暴冲而实际减力,即用“假弧圈”破坏节奏,逼迫对手上步而失去重心,导致回球近网或过高,而后劈头盖脸砸之。

 

76、双打配对。高礼泽/梁柱恩为何不怕马琳/王皓?因为两块右手直板显然是有空档的,正手不易上步——有一个球马琳就撞在了王皓身上。而马琳和左手执拍的陈玘就可以弥补之——马琳说过:还是和陈玘默契——今年5月,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举行的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马琳/陈玘与李静/高礼泽的半决赛中发挥得近乎完美,决赛又赢了王励勤/王皓组合,大可继续使用。需要注意的是陈玘单打的稳定性,毕竟不能顾此失彼。

 

77、双打对于默契的要求要高得多,心领与神会,预判与急智,多办是长期训练出来的。香港四位男队员几乎全是双打高手,谁都可以与他人配合,这样根据场上情况随机应变的余地就非常之大。

 

78、平素刁钻古怪、咄咄逼人、以化险为夷为家常便饭的马琳“直通莫斯科”之际行迹不见,谁又能够断定三次选拔赛都没能挺过第一轮与他分心离婚的影响绝缘呢?

曾几何时,刘国梁说:“像伍兹这么优秀的运动员,家庭出了问题也是‘无限期’退出,他也是没有办法,实在是没法打球了。我不希望看到马琳这样(退役)。”——可是人家伍兹不久就复出了,复出后依旧是真老虎,国手马琳“何日彩云归”呢?

 

79、乒乓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沉浸于其中,抑或在强体健身的同时,会不断获得些许“生命的意味”。不少过手如郭跃华等说,到德国打俱乐部——没有了太多比赛之外的压力之后木材充分体会到了该运动的快乐。殊不知草根百姓早有体会。某广告部正使用老人托乒乓球张扬着“比快乐谁怕谁”吗?

 

80、“国球”也许已经是某些爱好者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