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3:25
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gxzf.gov.cn 2008-05-05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9px; LINE-HEIGHT: 180%; FONT-FAMILY: "??"; TEXT-DECORATION: none } DIV.union TD { 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9px; LINE-HEIGHT: 180%; FONT-FAMILY: "??"; TEXT-DECORATION: none }  

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近期,广西银监局对新农村建设进展较好的桂林市恭城县、特色农业培育较好的崇左市江州区以及国家级贫困县百色市乐业县2001-2005年期间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与东部农村地区资金供给不足形成反差的是,西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信贷资金过剩的问题。

  一、问题及成因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成为近几年来经济学者阐释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有力佐证,从而也产生了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的观点。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了资金供给相对过剩的状况,如桂林市恭城县农村信用社存贷差从2001年的291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0427万元,年均增长51.47%;崇左市江州区农村信用社的存贷差从2001年的306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3887万元,年均增长135.97%;甚至是国家级贫困县-百色市乐业县农村信用社的存贷差也从2001年的262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900万元,年均增长2.11%。与国有商业银行“上解资金”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大量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不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供给相对过剩主要是由于西部农村地区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农户收入增加。一是农村经济剩余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经济剩余的切割与转移,主要形式有国家财政税赋和金融剩余。但从2001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从转移支出→部分减免→全部减免,部分原上缴国家财政税赋的支出转成农户的收入,负担轻减,剩余增加。如恭城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1661元增加到2005年的2670元,年均增长12.15%;崇左市江州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1758元增加到2005年的2471元,年均增长8.11%;乐业县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989元增加到2005年的2439元,年均增长29.32%。二是非农收入增加。农户在农业收入不足以抵补维持生计成本时,首先考虑非农收入,其次寻求信贷支持,再次谋求熟人间信贷,最后借高利贷。近年来地方政府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明显,如恭城县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1年的141元增加到2005年的496元,年均增长50.35%;崇左市江州区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1年的142元增加到2005年的260元,年均增长16.62%;乐业县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1年的217元增加到2005年的1007元,年均增长72.81%。农户剩余和非农收入的增加,部分释减了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慢。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单独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其边际生产率将出现递减。从调查三个县的情况看,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收入,属于资源约束型农业。在原有经济增长方式不变的情况,单纯依靠资金投入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崇左市是我国主要甘蔗产地,蔗糖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尽管近年来蔗糖价格持续走高,前景看好,但在人均种植面积以及光、热、水、土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不愿多投入资金的直接原因是资金投入增加而农户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在对50多户种植户的调查中,95%以上的农户都认为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农业单产增长已经几乎达到既定条件下的生产极限,新增资金投入也是“白搭”。2001年至2005年期间,除乐业县生产性支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外,恭城县、崇左市江州区年均增长幅度出现了负增长和小幅增长,分别为-1.77%、3.81%。因此,在农户增长方式转变较慢的情况下,农户通过信贷资金来增加生产性支出的需求不迫切。

  (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长期缺位。从国外经验看,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对农民来说,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化和规模效益。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原有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退出了历史舞台,而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却没有衔接上。近几年来,西部地区农村也出现了一些自发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提高了农户在融资中的地位,但这种组织目前数量较少。如恭城县平安乡北洞源村为了解决水果销售难和资金短缺问题,于2004年7月成立党群富民信用联合会(目前有会员1000多人、有17个水果流通小组)。农村信用社借助联合会这个平台,扩大对会员的授信额度,贷款从3万元增加到6万元,基本上解决了果农融资难问题。目前,该村已成为有名的富裕村,全村有40户村民购买了小车,过上小康生活。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下旬屯2003年初开办了水奶牛养殖基地,并按公司化模式成立了水奶牛养殖协会。农村信用社通过协会农户之间的联保,扩大对农户的授信额度,从3万元增加到5万-10万元。目前该基地拥有水奶牛380头,日产鲜奶250公斤,年产值32万元的规模。通过这一项目,该屯人均年收入比2002年提高了2000元,增建新楼房57栋,部分农户配置了彩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每年还举行2-3次的文艺汇演。

  (四)涉农企业产业链不长。2005年末,恭城县涉农企业111家,占全县企业数的15%、占工业总产值的18.56%,涉农企业贷款余额1381万元,占全县企业贷款的7.64%。崇左市江州区规模较大的涉农企业有11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42.3%、占工业总产值的58.17%,涉农企业贷款余额34062万元,占全县企业贷款的47.3%。乐业县涉农企业9家,占全县企业数的8.82%,占工业总产值的7.09%,涉农企业贷款余额570万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12.45%。除崇左市江州区外,恭城县、乐业县涉农企业规模都很小,且涉农企业产业链很短,分别是“果农+企业”、“蔗农+企业”、 “茶农+企业”经营模式,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稳定性差,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有限。

  (五)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有效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会逐步改变农村货币化程度低的状况,不断激发农村经济潜在的市场化要素,带动更多的商业性资金投向“三农”领域。近几年来,在 “三农”的一些基础领域,如一些交通、供电、供气、医疗等关系民生的项目,只要有公共财政资金引导,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银行业都能积极介入。公共财政的投入效应带动了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如农行广西区分行近三年来分别向11个农村小水电项目贷款16.46亿元;建行广西区分行投放23亿元贷款支持“县县通”公路建设。截至2005年末,恭城县农村信用社共支持全县农户建沼气池5.7万口,沼气入户率达88%,居全国第一。目前,该县已经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但总体上说,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仍然是杯水车薪,覆盖面很低。2001-2005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较大的崇左市江州区,还是经济总量小的乐业县,公共财政直接用于“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出基本维持在1000万元左右。崇左市江州区用于“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出仅占同期财政收入的5%左右。

  (六)农村金融创新乏力。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下简称“两小”贷款)是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户抵押难、担保难而进行的业务创新。从2001年开办以来,在支持农民增产增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至2005年末,“两小”贷款在恭城县、崇左市江州区、乐业县的农户覆盖率分别达到49.73%、32.33%、56.3%。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两小”贷款逐步暴露出其的局限性,增幅出现了下降趋势,越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越明显。如恭城县“两小”贷款增量从2002年7819万元下降到2005年的1795万元,年均下降19.26%,当年得到贷款的农户从2002年的6490户下降到2005年的137户,年均下降24.47%;崇左市江州区“两小”贷款增量从2002年3327万元下降到2005年的480万元,年均下降21.39%,当年贷款农户数从2002年的5919户下降到2005年的305户,年均下降23.71%;乐业县“两小”贷款增量仍呈上升趋势,但增速也开始放慢。由于“两小”贷款不属于扶贫贷款范畴,本质上解决不了贫困农户的资金需求,同时,“两小”贷款期限短、金额小、利率高,事实上还是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对长期、优惠、大额的贷款需求。农村金融创新不足,产生金融压抑。

  二、产生的影响

  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货币化程度低的西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如果不加以解决,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将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城乡差距、东部与西部农村差距将越来越大。加剧我国城乡差距、东部与西部农村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得的资金支持有巨大差别。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国家财政投资、金融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自身有效需求不足,加剧了资金外流速度,广大西部农村地区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后劲,出现了“穷则愈穷、富则愈富”的恶性循环。二是极易引发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冲动,形成新的风险集聚。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合作制,农村信用社虽定位于“支农”,但事实上一直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花钱买机制的改革,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有所增强,在西部农村地区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极易引发农村信用社信贷扩张冲动,追逐更高利润,将资金大量集中投向高风险的非农行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集聚新的经营风险。三是加大了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边缘化趋势。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自给自足的禀性和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足,即使是邮储资金“回流”农村,这些商业性资金仍然在农村找不到出路,形成资金成本浪费。因此,在没有解决好有效需求途径的情况下,西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将逐步走向边缘化。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解决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需要从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两方统筹考虑、科学规划,相促相长。

  (一)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的市场要素,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十六方针”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农户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如崇左市江州区引导农户利用丰富的蔗叶资源大力发展奶水牛、养羊、养猪、养鱼等循环农业,就是一种好形式。种养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信用社也从中找到了新的贷款投向,共新投贷款1820万元,支持了大小养殖场近30个。二是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消费链断层,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资金安排的同时,也要积极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引导农户转变消费观念,既扩大内需,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三是营造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的环境。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有效促进城乡两个市场的融合,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放大对信贷资金需求。国家应当在注册登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四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扶持“农户+基地+新型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新型模式,做长产业链,增强吸收信贷资金的能力,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增长水平。五是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对一些有市场、有收益且风险可控的农村项目,公共财政先行投入,然后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三农”领域。六是加快政策性担保体系和财政补贴体系的建设。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其在吸引资金上的劣势。因此,国家应加快政策性担保体系和财政补贴体系的建设,确保商业性资金有一个“安全阀”和一个创造“盈利”的空间。

  (二)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重构农村金融体系。要从政策性和商业性两个层面进行考虑。对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成为“制度金融”性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满足那些不能通过竞争性金融活动而获得满足的农村金融需求,具体来说,一类是贫困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另一类是农村社区对公共金融产品的需求。对农业银行,规定其在县域内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改进授权授信方式和激励机制,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流通市场的信贷支持。对农村信用社,争取在3-5年内,逐步把农村信用社从统一法人社、农村合作银行过渡到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或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从减少行政干预和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看,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银行是最优选择之一。社区银行相对农村信用社功能更齐全,经营更灵活,在经营策略上,主要为社区范围内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在市场定位上,主要面向的是社区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等金融消费者。对邮政储蓄机构,加快组建邮政储蓄银行进度,并积极研究开办新业务,如开办小额存单质押贷款,支持建设农村市场,使邮储资金真正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二是加大创新力度。银行业监管部门应针对农村金融的特点,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并多出台一些业务指引,支持和鼓励农村金融加大创新。首先是机构的创新,许可一些以自有资金放贷而不吸收存款的小额信贷组织进入“三农”领域;其次是业务品种的创新。现阶段主要是扩张农村信用社“两小”贷款功能,在对象、额度、期限和利率上都要进行调整和延伸,扩大覆盖面,使“两小”贷款既能满足低收入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又能满足种养殖大户、进城农民工、乡镇个体工商户以及涉农企业对大额信贷资金的需求。同时,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鼓励银行业在信用卡、个人消费业务、中间业务甚至是理财业务方面进行创新,如开发出适合进城农民工结算的银行卡等,增加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努力为农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