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37:26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0年04月13日09: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廊坊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保护农民利益和耕地安全,着力破解资金短缺、土地流转和市场对接三大难题,新民居、新产业、新农民、新体制、新文化等方面协调推进,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和实现路径。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管到底
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通过规划,可以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要素和发展空间的植新、整合、统筹、预留等问题。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是防止规划滞后。坚持把规划往前做,确保现在不走弯路、将来不留遗憾。二是避免覆盖不全。要尽可能覆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既从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出发,又充分考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因素。三是提高品位标准。在建好实用美观的新民居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污水、垃圾处理,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四是坚持政府主导。总体规划必须由政府来做。五是保证执行刚性,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确保落到实处。
产业支撑,发展新型农业业态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必须以业为根,决不能搞无产业支撑的“空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业态。
明确发展方向。对于那些可以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的农村来说,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对于不能够实现城镇化或者不能完全实现城镇化,仍然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应以农业为主,可以围绕农业发展多种服务性、增值性产业和其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选准发展路径。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廊坊近邻京津市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这决定了新农业的基本定位是“城郊+都市型”的市场导向型农业和双节双高生态型农业。
建设新民居,根据实际因地制宜
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新民居,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改善生活条件,而且对扩大消费、拉动投资起重要作用。
纳入城市化范畴的,应按照城市标准去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就要做到什么程度。如廊坊三河燕郊的王各庄、南巷口村的新民居建设,使原来的村民彻底变成了城镇居民。
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应建成新农庄。要注意体现民本、科学、特色。
培育新农民,为新农村发展提供动力
新农村建设应该注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文明、明责任的新农民,为新农村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培育新农民。对于已经成为城市新居民的,要使他们适应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身子进了城、脑子还在农村。对于以农业为主的新农民,要引导培育他们与新农庄、新生活和新农业业态相适应,提高文化思想素质、生产经营技能、现代生活习惯和参政议政水平等。
二是发展新文化。新文化涉及新农村的价值导向和精神生活建设,是新农民培育的核心内容。新文化建设应突出社会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地区特色精神风貌和健康高雅的乡俗民约。
破解瓶颈,发展农村经济内在生产力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内在的生产力。资金短缺、土地流转和市场对接是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瓶颈制约,应逐步探索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
破解资金短缺问题,要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市场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形式,盘活各类资金;通过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和探索发展新型农业业态,使农民自身和集体经济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
破解土地流转问题,应该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集约用地。
破解市场对接问题。逐步培育新型农业组织形式,打造新的农业业态,在维护农民家庭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科学合法实现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新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逐步探索研究一整套科学的运行机制保障其健康有序推进。
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新办法、新模式。不能出现因村街归并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涣散、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
探索建立农村服务管理新机制。注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壮大集体经济新机制。做好统筹安排,兼顾各方利益,努力做到富民和强村相统一。
建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为新农村建设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新机制。政府各部门要多设路标、少设路障,提高服务水平。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廊坊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