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内忧还是外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09:49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经济事务评论员:陈旭敏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难想象,一旦日前出炉的《中国流动性报告》形成政策主张,将会给中国过剩的流动性治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这篇来自中国最高智囊机构──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中国并未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推动了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从而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因此,不能认为由于目前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是必然的,而是应该从政策传导效果上寻找最有效的途径。
相关数据似乎也支持这样的观点:2000年以来,中国央行外汇占款从14176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84360.8亿元,增加了约7万亿元,但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2.9万亿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约1万亿元,从基础货币净增加看,仅增加4.6万亿元。
表面上,这组数据完美无缺,但是表面现象却掩盖了实质:虽然目前中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货币掉期等货币政策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从而改善银行系统的资产负债表,弱化了流动性过剩,对于中国企业和居民来说,中央银行无论如何都回笼不了他们来自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财富增长。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渠道,主要来自外汇占款,即中国居民和企业将其商品、劳务出口的收入在银行系统换成本币,将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将这些资金抛出,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的稳定,从而买进这些外币,形成外汇占款。
很显然,在上组数据中,中国自2000年以来,实际上是从2002年以来,中国央行外汇占款从14176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84360.8亿元,增加了约7万亿元。虽然中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银行系统回笼了这些货币的大部分,但是对于结汇的中国企业和居民来说,却是7万亿真金白银的财富增长,无论中央银行如何回笼货币,他们的资产负债都不会改变。
一个奇怪的现象,或许能说明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来源。一方面,中国的物价,尤其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价格总体水平仍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和可控制的幅度内。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债券价格甚至到各种古董、邮票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幅上涨,甚至部分资产价格已经出现局部泡沫化。
很显然,工业生产由于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从而使中国的实体经济随着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上下波伏,但是,中国居民和企业来自国际收支顺差的财富增长,却不会因为中央银行的回笼货币而改变,因此,只要这些资金愿意追涨,中国的资产价格就居高不下。
当然,微观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结构的广度与深度的改善,以及货币乘数的逐年提高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趋缓,货币创造与信用扩张能力的史无前例释放,也增强了中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过剩。但是,这绝对改变不了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来自国支收支失衡的这一现状。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在日前也强调,流通性过剩的源头是国际收支不平衡。要以政策组合应对流通性过剩,而不是单纯依靠调整汇率。这个政策组合包括支持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商品进口,支持走出去战略,鼓励和促进民间对外投资。扩大QDII,有序推进城市化也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来源,加强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这些是从根本上改变经济不平衡,从而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中国流动性过剩,这一点不容置疑。而解决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方法还必须从这个根源中“解铃”,任何寻求旁门左道的方法,最后都将使中国在流动性陷阱中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