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破题与解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5:59:11

流动性过剩:破题与解谜

2006-11-14 15:33 中国财经报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进行,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渐成为焦点。三季度金融运行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都出现回落,表明金融调控初步取得了成效。然而自2005年以来愈发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在贷款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却是逐渐加大了。

  流动性过剩情况分析

  自2000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由流动性不足转为流动性过多。对这一问题的特别关注源于央行2005年10月末发布的报告,指出全国金融机构2005年10月末的贷款余额为20.36万亿元,存款余额高达29.44万亿元,存款增速高出贷款增速4.3个百分点,存贷差达到近9万亿元,存量的贷存比降至68%,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6年以来,贷存比继续下降。至3季度末,尽管各项存款的同比增速由6月份的18.32%下降到9月份的17.11%,同时受宏观调控影响,各项贷款增速连续下降,到9月份仅为15.23%.由于存、贷款增速的剪刀差依旧得到维持,9月份全部金融机构的贷存比下降到67.4%.这意味着银行业资金运用的压力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巨大的存贷缺口可能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过剩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超额准备金高。超额准备金既可以用于发放贷款增加资产,又可以支付存款减少负债,由于超额准备金是银行发放贷款或其他投资偿还负债的最高限额,所以超额准备金的大小直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2005年12月,全部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金率达到4.17%,有2万亿资金转存中央银行,此现象反映出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资金找不到合适的运用渠道。

  至2006年9月末,经过多次出台调控措施,央行三次发行累计规模为2500亿元的定向票据,随后央行第三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年来累计提高1.5个百分点,超额准备金率从年初的3.6%下降到2.50%左右。但实际上,目前商业银行实际需要的超额准备金率约为2%,大量动态增加的外汇占款是流动性增加的主因,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流动性影响不大。

  影响流动性因素分析——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大幅增长

  自2004年5月起,我国贸易连续表现为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则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贸易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迅猛增加。

  在我国当前的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构成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构成中央银行主要资产。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三种渠道投放,即再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及外汇占款,前两项统称为中央银行信贷,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增加外汇储备对应的货币投放。目前,外汇占款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至2006年年中,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这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投资渠道狭窄导致储蓄存款不断增长

  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对预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给居民带来较重负担。据统计,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因此个人消费者必须面对养老、防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因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使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目前已上升到46%.而7个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平均的人均储蓄率只有6.4%.据另一项调查显示,收入最低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比消费支出高7元,处于收支大体相抵状态,其消费倾向达99.8%.而高收入群体收入多,消费支出增速也高于低收入群体,但受限于消费热点不多的影响,消费倾向只有66.4%,大大低于其他群体,致使大部分收入增量沉淀下来,向储蓄和投资倾斜。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就债券市场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交易所市场购买债券,却不能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由于交易所市场可交易的债券数量较少,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投资需求。而居民所能投资的途径更是有限,只能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柜台购买债券,不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债券投资。在投资渠道少而又少的情况下,大量的闲置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导致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幅增加。

  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减少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

  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完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是协调国际收支的根本措施,是缓解“双顺差”的市场解决途径,也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基础。根据“三元悖论”原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才能具有独立性,否则只能被动适应和救急。对于我国来说,短时期内汇率完全浮动不现实,但汇率的浮动幅度能够更为灵活完全可以做到。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人民银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可以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地解决商业银行(包括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其次,深化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培育资本市场。应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由国家集中储备外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由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向有条件的对外投资转变。

  ——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应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并分别对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要求,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行业盲目扩张,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同时避免经济出现紧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与行业、经济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发展股市债市,分流商业银行流动性

  增加股票和债券的发行能够有效地吸纳金融体系中过多的资金。股权分置改革成功以来,利用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稳步推动新股的发行,既防止了流动性过剩格局下通常会出现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问题,又做大做强了股票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之相比,债券市场发展显得有些落后,应当大力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分流商业银行流动性。

  ——商业银行应加强金融创新,积极开拓新市场

  首先,可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理财产品的推出既能为居民提供一条低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的投资通道,又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大大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理财业务除了可以带来手续费收入,更重要的是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差经营模式的挑战和创新,可以逐步改变银行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入投资、交易类资产的单一经营模式。

  其次,积极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以产品创新疏导市场过剩的流动性。产品创新可以疏导流动性,拓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渠道,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水平。商业银行要加强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国际市场挂钩,拓宽资金运用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改革等政策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客户对远期结售汇、利率互换、结构性存款等避险工具的需求日益增加,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将获得新的市场空间。

  最后,积极开拓中小型企业信贷。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更多源于金融体系效率的低下,并不是实体经济投资需求不足。当前,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民间借贷仍相当活跃。2005年,我国GDP的55.6%,出口额的62.3%,税收的46.2%,城镇就业机会的75%以上,专利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以及新产品的8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中小企业贷款仅占银行贷款的16%,它们主要依靠自身的内部积累、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方式。海通证券的研究成果显示,未来5年内,中小企业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平均每年将上升2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将达到26%.

  中小企业贷款不仅需求大,而且利润率较高。根据人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数据,2005年12月,温州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为9.6%,比一年期银行贷款利润高80%左右。因此,商业银行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将会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的关键点是要控制好风险和成本的平衡。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水平高,风险大,单笔业务收益少,为使得利息收入能够弥补违规风险损失和交易成本,银行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实现流程的专业化和产品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