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学佛与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矛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39:38
学佛之后,世界观、价值观念、生活情趣发生重大转变,生活方式也随之与众不同,从而发生种种矛盾:决心吃长素,而家庭或学校、单位食堂的素菜往往不合营养标准,影响身体健康,出差旅行、作客赴宴,多有不便;学习、工作之余,用来课诵、坐禅、研习经论的时间总感不够;对不信仰佛教的家人、同学、同事的生活方式看不惯,别人对自己学佛也往往难以理解,容易产生隔阂、磨擦,因而常怀压抑感、孤独感。这些,大概是初入佛门的青年都曾经历的矛盾、苦恼。为解决此类矛盾,有的青年采取了只顾学佛、不顾世俗生活的解决方法,不顾身体而坚持吃素,不顾学习、工作而坚持课诵、坐禅,有人还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修定,还有因嫌学习、工作妨碍学佛而休了学、辞了工作的,结果弄得出世未成,世间法先坏,生活没有着落,心思便不易安宁,难以入定发慧。致使家长、社会人士对佛法反感,认为学佛把一个好端端的青年学坏了。殊不知过咎并不在佛法,而在于这些人不按佛法所指示的正道,根据自己的根器条件而依法修学。
按佛陀的教义教制,学佛与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之间,根本就不应有矛盾素食确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优秀传统,出家人尤应坚持。但居家学佛的青年,应首先以为修道本钱的身体为重,不宜不顾身体而强行吃素。佛陀所制在家众戒律中,乃至出家众戒中,并未禁断肉食,至今恪守佛制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僧尼皆食鱼、肉。至于《楞伽》、《楞严》、《梵网》等经中戒肉食之说,系对法身大士和闭关专修三摩地者而制。汉地佛教界素食之制,乃梁武帝敕定,并非佛制。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的各种经中,都不见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的言句,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营生治事,闲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贻误家事、国事,影响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为佛法所不许。
在今天,一个工作人员贻误工作而课诵、坐禅,便犯了盗戒,修定岂能成就。一个学生不顾学习去课诵、坐禅,功课学不好,便有负于家长、国家,也就是有负于佛法,是违背佛陀教诫之举。遗憾的是有些出家的青年僧尼,不去修僧尼应修的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行道,却修在家法,象在家人一样吃饭睡觉,不务僧尼正业。当知戒定慧不修,做一天僧尼,便负一天业债,实在操不了出家正业,还不如归俗为佳。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则学习、工作、人事往还,不但不妨碍学佛,而且是学佛所必需。学习知识技术,不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学通佛法、弘扬佛法所必需。不仅在家青年必须有知识技术,即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须广博知识。工作,是为民众服务,报众生恩、国土恩的实际行动。不少人只为自己着想,只把工作看作一类挣钱吃饭的手段,则工作对他便成了一种外来的负担,就算尽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者为民众和社会着想,把工作看做奉献的机会,当作菩萨道来修,则何往而不是道场,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间、出世间的功德。至于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机会。只要自己学习、工作好,道德高尚,学识丰富,生活愉快,热心助人,人们自然会尊重你,你讲佛法,他们也乐于接受,是为以身弘法。若能将自己锻炼
成才,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有名望地位、钱财知识,则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学佛与学习、工作、生活看作两回事,以学习、工作为学佛的障碍,以不信仰佛教的人为对立面,当然会触处成碍,苦恼重重。即使出家,也难免事务牵缠的苦恼。纵然能保证早晚课诵、吃素、坐禅,一天只花那么两三小时学佛,其余大部分时间还在有碍的世法俗务中浸泡,就算不无受用,而欲期见道证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欲图速速进道,只有依大乘菩萨道,将生活、学习、工作、人事交往与学佛打成一片,即世间俗务而修出世间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贯于生活的全过程,念念修行不辍,勤集福智资粮。就今天居家学佛的条件而言,这是最契机的法门,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报。
学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有的青年,发了菩提心,志愿宏大,然面对现实条件,理想难以实现,于是便苦恼、灰心,精神不振。这种状况,多由其理想脱离现实所致。有的青年立志尽快证果,乃至即身成佛,得大神通大自在,乃走南闯北,到处拜访名师,看看这个太俗,那个一般,奔走数年,难得一个能服膺的师父,今天参参禅,明天念念佛,后天又修修气功,结果一事无成,证果成佛遥遥无期,于是锐气大减,烦闷不安。不知修道成佛,乃长久之事,虽然精进增上,可超越多劫,但菩萨发心,须得有奋斗三大阿僧祗劫的恒心与韧性。诸佛菩萨,莫不精勤多劫,方成道果。只要发心真正,尽力修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踏实修去,自然会修一时得一时受用,积一分功德,功德圆满,自然水到渠成。现前若真能念念无所住着,念念尽心尽力弘法利生,当下即与佛菩萨的化身无异。实际上,就是成了佛,也不
过是“得无所得”,更大更好地利益济度众生而已。一定要执个证果成佛,则这证果成佛之念,即成了妄念烦恼,系缚自心不得安然。
至于神通妙用,虽为一种弘法度人的方便,但非佛法及弘法度人的根本。法以般若为根,见性为本,弘法度人,以智慧、慈悲、精进的道德力量感化人为最有效。不光明心见性,伏断烦恼,具感化人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即使修得神通,人家也只会把你当作个异人怪物看待,即如当今的一些特异功能者,只不过被试验研究而已,甚而被利用作窃取情报和赢利的工具。具备了般若和感人的人格、道德,能兼具神通固然好,即使不具神通,也可以大弘佛法。历代高僧,多数都不是靠神通弘法。如前辈太虚、印光、弘一等大师,未曾标榜神通,而亦功德巍巍,至今尚为人钦敬,泽惠甚深。太虚大师在这方面的示范尤具启发意义:他年轻时阅经开悟,坐禅中天眼、宿命、他心等神通皆偶尔发现,显然具证果发通的根器,他自信沿个人修定慧的路子走下去,小乘圣果、神通即身可证。但他观察中国佛教现状,不走那条路,而发大心修大行,立志改革佛教,办僧伽教育,组佛教团体,编刊物,写文章,宣扬人间佛教,呕心沥血,操劳奔走,神通虽然未能证到,但他所作弘法利生的功德,对佛教和社会的有益贡献,我看要比一个证到六通三明的自了汉大得多,其进道成佛的速度,也必然要比只顾自己修行证果者快,这可谓大乘道修行的榜样。
在今天,作太虚大师那样的大修行,我看无论出家在家,都具条件,而且条件相当好。弘法事业在不断发展,佛教人才奇缺,不愁无用武之地。讲经说法、办佛刊、写文章、教育僧伽、管理寺庙,都是大修行,都急需人才。只要你有道心,通佛法,有才干,就是坐在家里不动,也会有人来请你去做事。即使没有足够时间坐禅习定,在做事中,照样能够修行,何况做弘法利生之事,本身便是修行。若急于修定发通、即身成佛,便不大现实了。修定发通证果,须具备多种资粮:精通教理、见地真正、遇明师、得外护、身体好、业障除等诸缘,缺一不可。有接近证果的根器,具足诸缘,闭关修定慧三五年、一二十年,证到见道、发五通,是有可能的。过去汉藏两地,这样修的人不少,但其中能证果发通者,为数亦不多。今天的青年僧俗,多数不具闭关修定、克期取证的资粮,非分妄想,徒增烦恼。若真欲即生取证,我看还是先老老实实在生活中修大乘渐道,积集资粮,自己创造克期取证的条件。只要发心真正,资粮具足,自不难得克期取证的因缘。不具资粮,就是走到深山里去修苦行,盲修瞎炼,弄不好便会着魔。
有的青年僧尼,初出家时道心甚好,出家后见寺院里修学和生活条件不理想,也有你是他非,僧尼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时还受人嘲谑欺侮,又不大甘心还俗,于是萎靡不振,懒散度日,给社会人士留下不好的印象。不知寺院的修学条件,比起一般在家人还是要好得多,即此出家因缘,亦非易得,应极珍惜,精勤修学。寺院中也有社会上的各种是非,是正常现象,自古即然。修行的关键,全在自心,自己不去惹是生非,是非不会来找你,自己常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则虽处是非丛中,亦可不受是非的干扰。至于受社会人士尊重与否,全看自己有无学识、智慧、道德、修行,自己修行好了,德能服人,智能度人,你就是不走出寺院,社会人士也会到寺院里来亲近恭敬你。没有实德实学,就算政府封你个活佛,也没多少人会买这个账。社会人士对佛教不理解,对僧尼不尊重,责任在僧尼居士不善弘法,应以此为助缘、动力,发大心修行弘法,令世人能普沾法益,敬信三宝。
学佛与自心烦恼的矛盾
三乘圣道,皆以烦恼为生死之根,以断烦恼为出离生死的要道。然青年时期,血气方刚,生命能量强大,各种人欲最为炽盛,面对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等矛盾,困惑、烦恼、痛苦最多。学佛之后,识得烦恼过患,欲期尽快断离,但断烦恼岂是容易之事。经上比喻说,断最易断的见惑,亦如断四十里洪流,犹如破石,思惑更是根深难断,如断藕丝。初学用功对治烦恼,才觉烦恼稍歇,遇缘又复露头,真有“斩不断,理还乱”之势。数数修而烦恼仍旧不断,于是便在烦恼上又添了一重烦恼欲断实难断的烦恼,被烦恼所恼。
如果说,小乘法视烦恼如寇仇、亟求断尽的话,大乘法中,烦恼则不是最为可怕的东西。大乘道最怕的,是菩提心不真,慈悲心不广,只要菩提心、大悲心坚固,烦恼,尤其是青年时期贪爱、自我实现一类的烦恼,可转化为修道的力量,转化为弘法利生的热忱和意欲。大乘道并不亟求完全断尽爱欲等贪烦恼,而故意“留惑润生”,作为度众生的方便。初修者不怕烦恼多,而怕不识烦恼,能认识到烦恼多,是修行有进的表现。藏密说在修禅定初期,因烦恼脉解开,阿赖耶识中所藏的烦恼种子泛起,能使烦恼炽盛,而且无缘自生,这叫“自生妄念烦恼定”。只要能自我觉察,便不难对付,无须视之如怨敌,应于烦恼生时,及时用智慧反观内照,看这一念烦恼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哪里住,究竟是个什么?这能看的一念又是什么?如此向内心深处细细看去,烦恼妄念便会自然消融于自性空中,得到轻安和烦恼本空的定解,这即是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太大时,还可故意释放
一时,任其涌现,不加遮拦,只是冷眼旁观,看它自生自灭。若视烦恼为实,为其所恼,或强作压抑,则烦恼会愈积愈多,即使能压抑得住,对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遇强大境缘或中阴现前时,压积的烦恼来个总爆发,便会牵引人向三恶道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