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热岛”:与自然亲密接触 要闻-解放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5:34
走出“热岛”:与自然亲密接触
——从世博会案例看城市如何降温消夏
2010年7月21日   01:要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本报记者  沈轶伦
溽暑蒸人。水泥沥青、高楼大厦越多,城市越是热不可耐。数据显示,由于“热岛效应”,上海市内温度一般要比郊区高出3°C以上。
享受城市的便捷,是否要以忍受“热岛”为代价?当全球共同面对这一难题时,我们在世博园里,看到了来自不同城市的应对之策。不论是引入风流散热,还是保留更多绿化,众多个案给我们启示:城市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绝不能把自然隔绝在外。若想降温消夏,首先需让城市保持“生态”状态。
自然之风:飘 吹我裳
风可散热。但对来去自由的风来说,星罗棋布于城市的高楼大厦构成一个望而却步的密闭空间。研究表明,密集的建筑物大多为全封闭设计,阻碍气流通行,使风速减小,成为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当人类的居住需求与自然的气流通道冲突,城市该优先为谁预留空间?
世博德国弗莱堡案例给出了尝试:弗莱堡市政府在土地使用规划中明文规定不得在市内市郊冷气团形成地带或气流主要通道修建房屋。为风预留空间的做法,同样在英国得到推广。在英国馆种子圣殿边的户外城市走廊上,我们看见这样的一段话:“相对于高楼大厦,我们更倾向于建造低层建筑,把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引入城市。我们重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早在1200多年前,杜甫就在《夏夜叹》中写下这样的诗句:“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 吹我裳。”把风隔绝在城市之外,还是邀请它进入城市,这需要更科学的规划。
自然之水:一曲抱村流
杜甫也描绘过这样的夏日场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水能吸收热量,并以比较缓慢的形式释放出来,可谓城市天然的减热器。
目前,上海许多新建筑和新建小区都会通过挖掘人工河流、设立喷泉或水幕来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然而,这些“人造水”多是出于美观考虑。在世博伦敦案例零碳馆,通过利用太阳能和江水源给进入室内的新风降温除湿,从而使建筑物降温。
法国阿尔萨斯案例馆也充分利用水来降温。经屋顶水泵抽送,水幕以每小时48立方米的流速不断冲刷着门口玻璃幕墙的玻璃,再加上太阳能板产生的阴影,使玻璃幕墙中间空气层的温度有所降低,进入建筑的空气经过玻璃幕墙“冰镇”,自然让人感到凉风习习。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一道水幕能为一座建筑降温,一条河流或者一片湿地则能对城市整体降温。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把原有的河流填平,把河道拉直,把人造河流衬上硬底,美则美矣,但水泥石块拼成的河道不仅不能散热,反而成为吸热的场所。
如何利用自然赋予的充沛水系为城市营造清凉之感?一座城市半城水的德国汉堡,给出这样的图卷:城市由2500座桥梁连接起来,围绕着阿尔斯特湖,人们在夏天的傍晚观光散步,而汇入湖泊的无数小溪至今仍是帆船手们最爱的障碍跑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场景告诉我们,尊重自然,自然也会回馈城市一个避暑胜地。
自然之绿:满架蔷薇香
新西兰馆的屋顶布满了新西兰特有的植物,印度馆的穹顶上也长满了攀援植物,而在德国弗莱堡的沃邦小区,楼房平顶绿化工作也在进行中。在日本东京,绿地保护法中规定,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必须绿化20%的屋顶,否则罚款。
上海世博会近240个场馆中,逾八成有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室内绿化。研究显示,屋顶绿化能使夏季屋面温度下降20℃—40℃,室内温度下降4℃—6℃。由水泥、柏油等组成的硬化地面,由于没有自然植被,无法通过水分蒸发冷却,如同一块块巨大的“吸热海绵”,大大加重了城区的高温和干燥。而植物在建筑物的外墙上形成一个夏天挡热、冬天保暖的隔热层,能帮助减少建筑物内部的能源消耗。这恰似诗人高骈描绘的那样:“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阴清凉的城市消夏场景,何时能取代酷暑炎炎似火烧的场景呢?最佳实践区内,“水城鹿特丹”案例馆展示的经验给人以启示。鹿特丹市政府以补贴的形式,鼓励更多业主安装生态屋顶。让城市热岛降温,不仅需要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更需要政策扶持、社区管理和来自更多普通市民的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