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中央银行非现场监管的思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2:56
对完善中央银行非现场监管的思考非现场监管是现代中央银行实施风险监管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监管内容、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分析系统和问题处理方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尽快完善非现场监管体系,提高人民银行的监管水平,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人民银行非现场监管的基本情况

  从1996年至今,随着人民银行对银行业监管的重心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监管和内部控制转变,监管方式从主要依靠现场检查向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相结合转变,人民银行对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体系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到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目前,这套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与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工作紧密结合,正在向监管内容和数据采集、处理方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转变。

  我国对银行业实施非现场监管的重点主要是资本充足情况、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财务状况、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经营的合规性等。围绕这些要求,人民银行建立了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总量结构管理的16项监控监测指标的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并统一了与金融统计全科目上报指标的归属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监管报表的数据采集与全科目上报系统的接轨。人民银行总行明确规定,凡是能够从全科目指标体系中得到的非现场监管报表和数据由人民银行调统部门提供,不再通过监管部门向商业银行直接采集。这样就减轻了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的负担,同时实现了监管报表采集和生成的电子化,较好地保证了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人民银行监管部门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及时掌握监管对象经营管理的有关情况,判断其风险状况,形成《金融监管报告》,为本行和上级行的监管决策提供依据。

  二、当前非现场监管的主要问题

  1.监管内容有待完善。

  首先,基层人行缺乏与之监管特点相适应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人民银行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主要针对一级法人,某些指标对于分支机构并不适用,基层人行完全套用总行的指标体系难以准确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

  2.数据采集系统仍有缺陷。

  3.数据分析水平较低。

  4.缺乏规范的结果处理方式。
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监管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现场监管综合评价制度,对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以指示对监管对象的监管力度,如美国的CANIEL评级体系。当前,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银行业综合评级体系,限制了人民银行非现场监管体系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非现场监管的措施

  1.建立科学、系统的监管内容。

  人民银行要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对现有的非现场监管内容加以完善,特别是要设计一套适合人民银行分支行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使基层人行的非现场监管更加规范、科学。还要深入研究我国金融创新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不断更新监管内容以适应监管需要的同时,相对维持监管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2.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首先,要加强金融统计基础工作。非现场监管数据的采集过程涉及商业银行内部信贷、会计、财务、计划、国际业务、信息统计部门和人民银行调统等多个部门,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协调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集中力量确保各级数据源的质量。同时,要加快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改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配置水平,提高业务数据的电子化处理能力;提高银行业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

  其次,人民银行要对非现场监管数据采集的各环节严格把关。根据目前的数据采集渠道,人民银行各个部门要分工协作,保证各环节数据的质量。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会计等业务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现场检查,同时,要提高人民银行统计人员的执法意识,加强对金融机构统计工作的检查和执法力度,提高全科日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减少各部门的重复劳动。

  3.提高数据分析水平。

  应考虑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非现场分析部门,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共享,高效率利用非现场监管数据,同时,充实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分析人员,开发相关软件和配备相应计算机设备,提高分析水平。

  4.规范结果处理方式。

  首先,在理顺非现场监管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上,尽快研究一套科学的银行业非现场监管综合评级体系,利用评级结果提高人民银行现场监管的针对性。
其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非现场监管信息披露制度。将非现场监管信息按保密程度由低到高进行分级,有计划分步骤地逐级实现对外公开,既可以提高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又可以利用市场力量来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促使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