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三国演义 粗探风险管理——蜀国风险演绎(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19:14

趣读三国演义 粗探风险管理

——蜀国风险演绎

笔者是信用社风险管理部的一个普通员工,对风险管理涉猎不久,谈不上有精深的认识。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金融经营的主旋律,而信用社的风险管理之路还很远。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够引起共鸣,探讨交流,更深入的了解风险管理。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三国演义,我想不仅比较新颖,还很有趣味。

三国演义是一本奇书,内容涵盖万千。日本人奉它为经商圣典,美国西点军校称它为军事宝典。而三国是什么时代呢?那是汉末黄巾军四起、群雄割据、烽烟燃遍九州的年代,可说处处都存在风险。细读三国演义,我们能找到许多风险管理的内容。

大家对三国的熟悉度,我想莫过于蜀国。蜀国的刘备、孔明、关羽、张飞、赵云、阿斗都是大家非常有印象的人物。蜀国从建立、发展到灭亡,经过43年,是三国里最早灭亡的国家,比东吴早了18年。按我们现代的话说,蜀国这个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为什么说是区域性的,因为蜀国大概在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在董事长刘备同志的领导下,在孔明、关羽等该时代高精尖人才(那都是一等一的猛人啊)的致力经营下,怎么就没有做大做强,成为全国性的金融组织呢?在我看来,蜀国的发展灭亡就是一部风险演绎史。下面就让我们有侧重点的看看蜀国这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到底有些什么问题,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借鉴吧。

 

蜀国风险演绎及借鉴

一、         刘备伐吴的三个风险与一点体会

刘备为什么伐吴?关羽被东吴杀了。刘备伐吴,是蜀国国力衰退的开始,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集中体现了蜀国经营管理的三个风险。

其一:声誉风险。什么是声誉风险?简单的说,就是大家不信任你了,认为你的产品有严重问题,你的社会责任感不行,你的经营不佳或者认为和你业务往来不安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企业相当的损害。刘备是什么人?大汉皇叔。维护大汉正统是刘备的宗旨(好比我们信用社的宗旨是服务三农,其为立社根本),也是刘备的立国根本。可是刘备现在为了兄弟私义,抛下大义去攻打吴国。刘备当时他还有更重要的大义要办,即兴汉伐魏。那时曹丕趁着吴蜀之间关系不睦的大好时机将汉帝赶下台,称帝建魏国,引起天下民心骚动。次年,刘备才在成都称帝了(他称帝的目的:①魏代汉,自己乃汉臣,不可屈服汉贼,故尊有德以奉大统;②为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仗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仗正者讨逆)。但现在刘备却念念不忘的是君臣之义,不顾大义,这就使得大家对蜀国的社会责任感有了看法,信任度下降,可以说这件事使蜀国的声誉受到很大的损害,蜀国的归心力也因此减退。正如赵云所说的 “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换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公私不分,要打你就应该打魏国”。

 

其二、长期战略风险。什么是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蜀国的长期战略是什么?这在孔明出山的时候就确定了---三分天下,联孙抗操。这个战略无比正确,使刘备从颠沛流离的困境中一步步发展起来,并最终建立蜀国。当时刘、孙弱而曹操强,只有两弱联合才能抗一强,进而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蜀必须联合吴伐魏才能完成战略的延伸——统一天下,蜀想自保不被灭亡也必须得联合吴,才不至于受到两面夹击。刘备改变了这个经多年实践考验的长期战略,作出了全力伐吴的最高决策,最终吴蜀夷陵之战再次以蜀的彻底惨败告终!吴虽然获胜,但也消耗不少,已经无多少军事兵力争衡中原了,再者有保守政策的束缚,两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魏国坐大。蜀国伐吴决策动摇了三国制衡基础,导致蜀国发展长期不利。其实,刘备坚守长期战略,做做样子,接受吴国的条件(吴国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吴国步骘对孙权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与荆州,送归夫人,上表求和,再会前情,共图灭魏。”权从其言,遂具沉香木匣,盛贮飞首,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令程秉为使,赍国书,望猇亭而来),能拿回荆州,那蜀国的损失还是很小的,不影响大局。战败后,刘备觉悟自己错误的决策,使他重新认识到联盟的重要性,所以重新联盟,又回到了原来的决策上,但巨大的损失已无法弥补。你们看,战略风险在蜀国身上体现的如此淋漓尽致。

其三、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刘备伐吴,大部分人都认为是错误的,但谁劝刘备也不听。赵云力劝不听;孔明多次苦谏,无可奈何;秦宓陈天时必无其利,被坐下狱幽闭。刘备坚持自己的主见,不从大局执意伐吴!!这在现代看来,就是董事长独大,刚愎自用,自行其事,这对企业经营是非常不利的,一个不好就关门倒闭了。所以我们信用社一个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完善治理结构,改变经营机制。建立起理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赋予不同的职责,形成相互制衡的制度。

 

除了以上三点,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真理——领导不是是万能的。不能否认刘备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领导人,具有相当强的领导能力,但在军事上的才能却有不足。读三国演义时,记得刘备好像就没有单独成功指挥过一场战役,更别说是两国交战的超大型战役。也许刘备经过多年征战,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当时公司又发展的不错(都建国了),一时自信心急剧膨胀,想更大的实现自我价值,才亲自领兵出征。理想是好的,结果比较伤感。联营七百里是低级军事错误,连孔明先生都说,谁这样做的,该杀。

 

二、三个事件看蜀国操作风险。

其一、张飞和关羽之死——制度执行不力。这两个人的死我作为一个事件看待关羽、张飞都有万夫不挡之勇,为当世虎将。关羽义释曹操,张飞义释严颜,都有国士风度。然而关羽性格刚直而又自满骄傲,张飞暴躁对下不施恩惠,二人都以其短,招致失败与杀身之祸!两个顶尖人才的死,对蜀国是个不小的损失,而后果更显严重。在我看来,如果内控制度执行到位,这两个人未必会死。什么是内控制度?在现代指金融企业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金融资产的安全完整,协调经济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并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并贯彻执行到位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先谈关羽之死——岗位轮换制度执行不力

公元220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只身走麦城,最后身死吴国,使蜀国失去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荆州。关羽是个识大势、顾大局的人,虽然有其骄傲自满的性格缺陷(人无完人)、同时学历较低(故此苦读春秋),但很少出过错,基本上都能做好工作。在荆州联社任职以来,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也很得领导的欣赏和同事们的敬重。但关羽在荆州呆的时间久了点(大约有8年了),离领导又远,监管不力,于是他一步步走向麻痹大意,终于酿成大错。按我们现在的制度看,关羽的岗位早该轮换了,特别是当他拒绝与吴联姻,开始动摇蜀国的最高决策时,就应该及早把他调离岗位。其实孔明很早就看到了风险点,也想过调回关羽。原著是这样说的:“有人自荆州来,言东吴求婚于关公,关公力拒之。孔明曰:“荆州危矣!可使人替关公回。”正商议间,荆州捷报使命,络绎而至。不一日,关兴到,具言水淹七军之事。忽又报马到来,报说关公于江边多设墩台,提防甚密,万无一失。因此玄德放心。”你看,本来想把关羽的岗位调换一下,可是这猛人又做了一笔大业务,轮岗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张飞之死——强制休假制度执行不力

起因在于情绪失控,下达命令不理智。张飞本是个聪明人,绝对是高学历人才(张飞相貌虽粗鲁,但文武双全,写的一手好字,还善于画仕女图,至今还有其真迹留世,套用现代人的话说---我很丑,但我很有才)。张飞的性格比较暴躁,喜欢殴打下属,在听说关羽死的时候,情绪失控了,并且带着情绪工作。原著是这样说的:“张飞在阆中,闻知关公被东吴所害,旦夕号泣,血湿衣襟。诸将以酒解劝,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曰:“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你看,张飞带着情绪工作,让下属员工做不可能做的事情,对下属又残暴,怎么会不出事呢?这个时候,强制张飞休假,好好调理心情,结局就可能好转。可以说。刘备很清楚张飞的风险点。关羽死后他见到张飞,还告诫张飞,别虐待员工,否则会出事的。知道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没有执行制度,或者说执行不到位,直接导致了恶果。刘备其实可以直接把张飞调回身边,多加劝慰,至少可避免张飞未出战先死。

其二、失街亭-----操作风险之人员因素(知识技能匮乏)。
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是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不利,失去了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失街亭导致孔明狼狈不堪,最后为司马懿开了一场音乐会才脱身(即三国著名的空城计,孔明弹琴退司马)。失街亭的主角就是我们的马谡同志(应该是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技术项目的)。不要以为我们的马谡同志水平太低,他曾为诸葛亮出谋献计两次,都大获成功:一次是七擒孟获,他建议以攻心为上;另一次是利用反间计,挑泼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结果司马懿被贬回乡。马谡同志是有一定能力的,但作为现场作战的指挥员,他的相关知识技能是贫乏的,更多的是在书本上。失街亭失在人员因素上,这是操作风险的体现。对比马谡,我们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方面的学习技能知识(至少你要专业,也不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只懂一些),才有利于我们适应更多的岗位,同时从马谡身上也能体会到现代企业经营的一个理念----知人善用。什么人适合什么岗位,什么人在什么岗位上更能发挥他的作用?---是领导者要充分考虑的问题。这一点刘备就很清楚,他告诉过诸葛亮,要慎用马谡,可惜一贯精明的孔明先生在后来却糊涂了。

其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操作风险之人员因素(核心人才流失)。“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很多人都熟悉,也明白什么意思。廖化是蜀国的比较普通的中层干部,但在蜀国后期,他却承担了重大职责—担任主力先锋大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蜀国人才奇缺,也充分体现了蜀国的操作风险—核心人才流失严重。现代企业的经营是以人为本,企业缺乏核心人才,就是缺乏发展的源泉动力。我想蜀国人才不足,应该是两点做的不到位:1.引进人才机制不到位(可能是没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人才吸引力不够,或者是蜀国在当时是最弱的,人往高处走,不想去蜀国应聘吧,具体原因尚待考证)无论在什么时代,一个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多方面因素,你的规模和实力是一个因素,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和激励机制是另一个重要因素。2.人才后续培养不足。这一点蜀国做的比较弱。你看,蜀国后期基本上是孔明先生说的算。他其实满骄傲的,基本上不认可别人,最后只收了一个弟子,叫姜维的,认为就这个人不错,有潜质,是个人才,也就只培养了他。一个人才就算多厉害,也是独木难支,对企业的总体发展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就比如孔明吧,他够厉害了,但事事亲力亲为,呕心沥血,只活了54岁,而且蜀建国后,其业务在他的领导下,开展一直不顺利,也只勉强做到守业而已。在我们目前的信用社也存在核心人才不足的问题,比如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人员结构还不能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计量方面缺乏人才储备,同时在各业务条线上的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也达不到管理要求,无法对风险信号准确识别、及时预警和处理。

.两个例子谈蜀国信息技术缺陷。

信息技术是风险的识别、监测、控制的重要基础。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风险应对的效果。举两个例子:1. 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因为街亭太重要了(孔明称吾之根本),其交代不厌其烦,同时还叮嘱大将王平一定要及时上报情况。但等王平送回守备图,孔明一看不妙,捶手顿足,赶紧布置,却已失去街亭了。2.另一件事是刘备伐吴。刘备依山傍水结营七百里的时候,马良认为有必要将这情况向总部汇报一下,当时刘备还不同意,直到马良说“古云兼听则明,偏听则蔽”后,刘备才同意让马良上报。孔明收到信息后一分析,坏了,谁出的主意啊?——联营七百里,这是低级军事错误啊,简直该杀。急没用啊,孔明赶紧派人告诉刘备更改布置。但这一来一往,什么都耽搁了。可以说,当时的蜀国还意识不到信息技术和建立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这与时代的局限性有关。不可否认,孔明是个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的专家,但在当时,信息流通不通畅,信息交流太慢,再厉害的专家也改变不了结局。

 

而现时代的金融企业更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反馈机制,从而提高精确管理的能力。

 

五、奇袭子午谷——风险与收益理念之成败。

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魏延曾献策带五千兵马出奇兵子午谷占据关中,以攻长安,而孔明驱大队兵马自斜谷而进,占据陇右,双管齐下,一举奠定胜基。孔明同志一听,不行,你这个计划风险很大,若遇上埋伏,会损失我五千兵马,还伤了士气,我的计划基本没风险,慢慢来也能实现目标,于是干脆利落的否决了魏延的建议。按我们的风险术语说,就是你这个业务产品有很大风险,我不做这个产品,直接规避风险。魏延后来一直不服气,曾对其部下说,如果丞相能接受我设计的这项业务,我们早做大做强了。

魏延提出奇袭子午谷,目的是占据关中地区。孔明的目标是陇右地区。关中地区,现代位于陕西中部,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地级市,共54个县(市、区)。除凤县、太白两县基本属长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黄河流域。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不仅有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而且也是现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陇右地区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在人口、经济发达程度、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上均无法与关中地区相比,因此关中的失陷对魏国的打击是更为严重。 由此可见,按两种业务来说,关中业务的价值远远大于陇右业务,而魏延提出两种业务组合运行,其价值就更大了。孔明因为占据陇右基本没风险,而出兵子午谷的风险高,就理所当然的选择了收益低的业务。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和孔明身上体现了两种对待风险和收益的不同理念,不同的理念代表了其事业的成败。

   魏延的理念是:以正胜,以奇合。按我们的话讲:我们要发展,不仅要稳健,更要敢大胆创新,风险高,收益同样大。魏延是个真正的人才啊,搁在现在其理念也是先进的。

   孔明的理念是:尽量避开风险,有风险的业务我尽量不做,稳扎稳打,一步步来,虽然现在收益小,最后也能实现目标。这种理念在竞争极其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现代明显是比较消极的。

   现在先让我们对奇袭子午谷这项业务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分析。

   风险点:1.兵力较少,后勤不足;2.遇到埋伏,可能全军覆没。

   有利条件:

1、突然性。刘备死后5年蜀军没有在北线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蜀国比较有名的军事领导均已去世给魏国造成了麻痹思想。充分作好战役的保密工作,发动突然的袭击;

  2、速度。隐蔽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快速进兵,抢在魏军增援到来前按计划占领各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关,阻击魏军于关中以外;

  3、吴国的配合。利用吴国在东线发动大举进攻(或与其联合计划)、魏军战略机动部队东进的时机,适时发动,使魏军短时间内难以进行有力的反击;

  4、魏国关中地区防御力量薄弱,保证蜀军突击部队可以迅速达到战役目标,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军击退;

  5、与蜀国从斜谷进攻的大军相配合,只要奇袭成功,占据关中要地,魏国就有灭亡的危险。

分析:虽然风险较大,但成功的机会很高,即使失败,损失不大,一旦成功,获利巨大。

佐论:历史上最成功的汉中偷袭关中的战例,就是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了。这个战役的成功,使刘邦完全占有了关中地区。刘邦就是依靠关中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打败了百战百胜的霸王,统一了中国(当然还有许多因素)。

结论:可行。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如果孔明能够改变他的理念,接受魏延的计划,那历史就可能改变。这是孔明最有可能成功的第一次北伐,连司马懿紧急赶到关中时,都吓出一身冷汗,说若蜀出奇兵子午谷,则魏亡矣。孔明的理念代表了蜀国的经营理念,历史也证明了其经营之道的消极性。第一次北伐以司马懿抢占关中结束,其后在从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将孔明的理念作为我们的经营理念,那我们的企业就很难发展,因为我们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盈利的根本手段。风险与收益通常都是成正比的,高风险通常是高效益,也意味着发展更快、实力更强。在信用社持孔明理念的管理者也不少,比如就有部分信贷人员惧贷心理严重,为了安全回笼资金,宁愿少贷点再少贷点,也有的对拓展新业务顾虑重重,甚至虚与委蛇,以这样的理念经营企业,业务规模怎能扩大,那企业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做金融企业,风险无可避免,要学会从风险中获取效益,不怕承担风险,关键是妥善控制和管理,这才是真正的金融经营之道。
 
   如果把蜀国当作企业,我们可以这样说,蜀国没有做大做强,并最早退出市场,很大的原因在于其风险管理的薄弱,从而导致其业务开展不力,市场竞争力下降,逐步失去生命力。而作为新时代信用社的员工更需要全面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不断深入学习风险管理的知识技能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经营更上层楼,才能使信用社持续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作者:陈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