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0:09
 有些班主任信奉“严师出高徒”,坚持班级制度化管理,将班级工作的重点放在班级的稳定和良好秩序之上,并扮演着铁面无私的判官角色,进而实现对全体学生行为的操纵与控制;有些班主任则信奉“仁者无敌”,对学生的行为十分宽容,非常相信学生对个人行为的“自我矫正”能力,坚持以德治班,将班级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素养的培养之上。孰是孰非?不敢评论。问题是我们在两者之间可以寻求一个“执中”的管理模式,扬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吗?如果可以的话,那究竟能以何种方式来恰到好处地展现班级管理“冷若冰霜式的强制性”和“春风化雨似的宽容”两个相反的侧面呢?为此,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制度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产物,它基于X理论这一管理哲学:关于人是“物”的基本假设,把人当成“物”来加以管理和利用。从这一管理理念出发,人们把制度建设的科学化作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唯一途径,认为科学化的制度就是要实现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对人的管理就是要将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规范和强制地进行组织性干预来实现管理运作的程序化、秩序化并逐步实现管理目标。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制度化管理注入诸如: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关注制度自身的激励功能等新的理念,使制度化管理本身不断发展。

  以“人本”为核心的当代人性化管理理论的基本理念是:人不仅仅具有一般“物”、“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规律性,更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人性”。最关紧要的是依照人性来管理,发挥人力的关键性作用。管理哲学观念的变化,正在还“人”本来的价值和尊严。显然,传统的制度化管理对“人性”的否定或关注不够是其致命的弱点,以人本为特征的现代管理并没有否定传统制度化管理在管理中的基本作用,而是在注入“人性化”这一管理哲学新理念之后而重新焕发着生机与活力的。在我看来,班级制度化管理也应该适时注入当代管理思想新理念,从而建立以“人性化”为特征的新班级制度化管理模式,实现班级制度化管理现代化。

二、“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

(一)班级制度生成过程的“人性化”

  “人性化”班级制度建设始于制度生成过程的“人性化”。一个“人性化”的班级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必须体现出对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因此,班级制度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应该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己来生成。这样的班级制度中每一个要素都是学生们通过充分考虑个人与班级、班级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后,通过班集体对以上各方面关系的处理所做出的被大多数学生认可的优化选择。这样生成的班级制度中的每一个要素由于被同化成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充满着活力。

  1.通过学习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建立班级制度是自身发展和班级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们在班级新的制度或公约出台之前,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余高学生手册》中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对漠不关心或持有异议的学生针对性地组织课后的个别交流与讨论。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深刻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及社会公民所必须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是余高学生成长发展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样也是一个合格余高学生和将来成为优秀的社会公民的重要标准。从而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成为每一位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2.通过学习讨论使学生深入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养成那些良好行为和道德素养。

  为了让《余高学生手册》中各项规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我们重点组织学生学习“出勤规范”“卫生规范”“自修规范”“学习规范”等内容。鼓励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就我们班前一时期在遵守学校行为规范中有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有哪些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并倡导大家积极地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然后,班委组织召开班委扩大会议对每一位学生的意见认真加以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向班主任提交一份分析报告,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班重点应做好哪些规范行为的养成工作。我们的班级公约和规范要求就这样在学生的自主反思和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诞生、补充和完善。

  (二)班级制度中每一个要素的“人性化”

  “人性化”班级制度就是要体现出制度对人所遵从的特殊规律——“人性”的尊重,按照“人性”来开展班级管理,并在各项班级制度中“还人以本来的价值与尊严”。因此,在班级制度的每一个要素中注入“人本”思想是“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关键。

  1.班级制度中每一个要素都必须充分考虑对人的本性的尊重。

  “人具有遗传而来的本性,如惰性、趋利避害等等本性;本性难移,但可以顺其自然,引导利用。”依据这一假设,我们在班级制度或公约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如“必须”“不准”“惩罚”等带强制性和命令式的语句,使制度本身成为学生规范其行为、养成良好道德素养的行为标准、学生行为的指路明灯。在其行为习惯偏离正确发展方向时有一个自我调节的坐标或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习惯行为进行调整的标准。而这一行为坐标恰恰是我们的参与者——学生亲身参与制订出来的。

  2.班级制度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必须考虑到制度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功能,利用习惯管理。

  “人能够适应环境,在塑造机制下形成行为习惯;习惯左右着人的许多行为。”依据这一假设,我们在制度中充分考虑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塑造,而不是像“令行禁止”的铁一样冷的条文,为了提高制度本身强大的行为习惯养成功能,我们通过在全班提出相应的行为倡导,使之成为一种轰轰烈烈的学生群体活动。例如,为了提高学生早操出勤习惯的养成,我们通过体育积极分子发起“身体是成就一切事业和理想的本钱”的活动,在全班轰轰烈烈地开展人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在这种活动深入开展以来,使过去对身体锻炼漠不关心的学生开始有了锻炼身体的意识,且很多学生已逐渐形成习惯。显然,要强化制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塑造功能,只有一些条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群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充分展开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可见,“人性化”班级制度本身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动所构成的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活动组织系统。

  3.班级制度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必须考虑营造班级制度文化,利用文化规范行为。

  “人不仅依靠本性求生存,而且依靠人类群体共通的习俗、文化求生存;文化也左右着人的另一部分行为。”依据这一假设,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的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显而易见,变为一种班级文化的制度是一个集体自主内化的制度,它将会促成班级管理向高度的自主和自治的方向不断地正向迁移。班级管理中我不断地引导学生把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转化为一种班级“习俗”,通过这种不断地将规范转化为班级“制度文化”要素,使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推动了班级的良性化发展。

  (三)班级制度实施过程的“人性化”

  实现班级制度实施过程的“人性化”是“人性化”班级制度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建立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评价机制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制度中每一个要素的功效。

  1.集全班学生的智慧,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过程评价机制。

  一个再好的班级制度必须通过对其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双向反馈与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在此环节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多次召开班委扩大会议、学生代表座谈会、与任课教师交流等形式,通过广泛征求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意见,最终确定了包括:卫生规范、寝室规范、自修课规范、出勤规范、作业规范及各种文明行为规范的评价标准,作为班委依据班级制度全面开展管理的行为指导和执行标准。

  2.班级制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自主诊断性评价为主、班委成员集体诊断性评价为辅的评价形式。

  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适度偏离正常轨道是人性的正常表现,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将评价的重点置于对偏离状况的诊断之上,并倡导学生个人、班委及班主任对学生偏离正常规范的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例如:开学初,我们有一个男生寝室没有评上文明寝室,按规定本寝室全体学生将扣除0.05分,但我们的班委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要求寝室长召开该寝室全体学生会议,查找没有评上文明寝室的原因,发现是在我们的制度尚未出台之前由于两位同学没有“刷卡”的结果。事实上,在班级制度出台以后该寝室没有扣分记录,班委将相关情况反馈上来后,我建议班干部利用班会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同意对该寝室同学作“不扣分”处理,但尽管班级制度没有出台,不“刷卡”的行为也是不正确的,所以也不给予“加分奖励”。这一弹性化的处理不仅让我们的寝室规范教育捕捉到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时也使该寝室的全体学生受到极大的鼓励,在此后的若干次文明寝室评比中该寝室一直被评为文明寝室,且全班的文明寝室率较上学期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见,制度化管理的“人性化”,对提高学生的自律和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是何等的重要。

  3.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自我塑造和良好道德素养的自主养成。

  我们在实施“细则”的过程中,把工作的重点置于对“个体”行为习惯塑造之上,尽量弱化由于“扣分”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每一次扣分都既能给学生偏离正常轨道后,给予他及时的提示,同时又找到“行为矫正”的内在动力,进而达到行为塑造的功效。如:有一次晚自修期间有一位同学边做作业边听随身听,按“细则”该同学将受到扣除0.05分的处罚。可我们的值日班干并没有立即执行扣分处罚,与班委其他成员讨论后一致认为,“很多学生都有‘听随身听’不仅不会影学习效率反而有提高学习效率作用的思想倾向”,所以听“随身听”的行为能否被认定为违犯“自修规范”需要讨论。于是,我建议班委以此为中心开展一次大讨论。讨论是从两位同学表演一手画圆同时另一手画正方形开始的,结果没有一位同学能做到同时画好这两个图形。“一心能否两用”的讨论就此热开展,通过讨论全体学生对自修期间“听随身听”对学习有影响形成一致看法。这样不仅对这位同学的行为调整有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其他学生相关行为调节也同样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段时间后,晚自修不听随身听就成为一种班级“习俗”,进而演变成“班级级制度文化”中的一个要素。

  当今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要求弱化约束,分化甄别功能,强化育人功能,这反映在班级管理中,有待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优秀的班级文化正是推动这种关系向良性发展的动力,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班在新课程理验下,结合学校实际,抓住班级布置、管理、活动的三要素,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