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3:45

  

生产力

目录[隐藏]

生产力概念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生产力的种类
生产力与写作活动


  

[编辑本段]生产力概念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诸多版本里,都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逻辑问题:关于生产力的定义,从内涵方面所定义的生产力与从外延方面所界定的生产力自相矛盾。例如,“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

  还有“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2)

  等等,这都是从内涵方面定义“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同样是这些教科书,从外延方面界定的生产力又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3)

  这也即是所谓的“生产力三要素”。 定义强调的是  1.社会生产能力、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属性概念;  2.生产力的外延界定强调的是实体性的三要素,“生产力”以是实体概念。正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这种非一致性,导致了目前学者们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的一系列争论。比如,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实体还是生产主体的一种能力、力量?是一种能力的话是自然力还是一种社会力量?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等。

(4)

  但是,尽管有争议,却很少有人对现有生产力概念内涵或外延方面提出过疑问,很少有人注意到现有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间的这种自相矛盾。  生产力决非实体,承认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关生产力观念上的一些错误盖起因于将生产力实体化理解。生产力毕竟是一种力。单就“力”而言,它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它的定义是这样的: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着的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维持系统自身进行能量转换的能力或功能。“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抽象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是从事于生产活动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机体或系统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维持社会自身的一种能力或功能。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各自本身既不代表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三者的结合只是生产活动得以实现的必要因素,即生产三要素。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观点都是把这些生产三要素误认为是生产力三要素。实际上,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然后作用于劳动对象,表现出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劳动力是由人体各分工器官和肢体所构成的生命机体为了维护自身从而进行自然物质变换的能力或功能。  生产力与劳动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的机体的功能或能力,后者是人的机体的能力或功能。生产力从来都是指社会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

(5)

  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或力量,对应着确定的实体或载体。生产力的主体或实体既不是劳动者,不是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也不是以上生产三要素的结合体,而是具有一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构,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机构”。

(6)

  虽然劳动力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但生产力水平不是劳动者素质所能决定的,也不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先进性所能决定的。现代素质的某个劳动者,与古代人相比,其劳动力水平不可谓不高,如果让他与周围的人隔绝,或者使其处于动乱无序的社会环境中,即便有先进的生产机器,他与机器的结合并不能表现出多大的生产能力,充其量他只能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已。  生产力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机构”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的能力或功能。或者,按传统的定义,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如果暂且撇开这些内涵定义的准确性、完备性不谈,那么,作为能力、力量意义的生产力其外延应该怎样界定呢?作为能力范畴的生产力,不管视其为系统还是视其为类,它的构成要素或划分项都应该是能力要素或能力项。同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应该是统一的,这是最起码的逻辑要求。因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传统观念的生产力三要素观念是不合逻辑的,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根本不属于生产力范畴!  (camel39)全部是批判不符合词条的基本规则,补充一下:  生产力的内涵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能力,其外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科技)力量。

[编辑本段]生产力的种类

  包含: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即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  人不可能是第一生产力,人首先要生存,然后才有发展;产品是第二,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资料,包括猎物、植物和经过加工的自然资源;  最重要的标志是工具,人类诞生就必须使用工具,在温饱安全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附加值——能存活更多人口的方法。  定义抽象概念(性质或属性)的可以是具体事物。将外延判定为定义,将定义说成“实体概念”要出错,出逻辑错误。  将生产力三要素拆分开,这无疑是荒谬的。因为,既然是要素,就不可或缺,更不可被量化——量化就意味着可以无限夸张某一要素而忽视别的要素。  我们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决不可以说“科技决定生产关系”!(/camel39)

[编辑本段]生产力与写作活动

  写作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与经济活动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物质文明的每一点进步(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都对写作活动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作为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写作活动一方面从生机勃勃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获取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又忠实地记录着物质文明的每一个前进步伐,写照出经济发展的每一条轨迹,而且以它独有的线条和笔触描画着生产力发展的未来蓝图,兆示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物质生产力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因此,从反映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分配以及生产力各要素的运动和组合中去发掘写作学研究的无限潜力,使写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地与物质生产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促进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自身的发展,在物质生产中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诸多文种的写作中,尤以科技应用文和财经应用文最为突出地体现出写作能把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这一个性质,或者说这两类文种的写作最直接地体现了这一个性。因为应用文重在其应用性,而应用的过程便是把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过程,应用的结果便是写作活动作为一种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生产力的最有力的实证。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写作活动的功能与作用,不仅给写作活动的个性与价值以全新的阐释,同时也会给写作学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建立其学科体系开辟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将提高写作学对相关学科的辐射力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加大它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作用。同时还会给写作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以重新权衡。诸如写作学与领导决策学,写作学与现代管理学,写作学与广告学,写作学与法律,写作学与科技等之间的关系,都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写作学和写作生产实践提出繁重的任务,或者说是市场经济新形势赋予写作学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缘建立起这样一个新学说——“写作生产说”,以此“新说”来取代传统写作学研究的陈旧的“通说”。(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7年第4期,《写作也是一种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