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行政化是中国大学一切问题总病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9:39

大学行政化是中国大学一切问题总病根

《清华大学:王者之校》作者袁小怡

在「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各式各样的博士学位泛滥表示担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按说,拥有高学位的博士,本应是各学术领域的研究性、创造性人才,大多数应待在高校教职岗位或科研机构,从事专业对口的教育科研工作,这样才更有用武之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高校泛行政化现象日益蔓延,人们更多关心的,不再是学术水平,而是行政职务和级别:有了官位就有权力,有了权力,再获取职称、课题、房子、车子等就不是什麽难事。一个即便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学者,如果没有行政领导的「恩准」,也很难获得应有的学术发展资源,就更别遑论一般科研人员了。学术环境欠佳,成为部分博士「弃学投官」的重要原因。

此外,除了从社会上引进博士,官场本身也具有「造博」的内在动力。干部知识化是一个趋势,但一些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将知识化简单地理解为「学历化」,不仅以学历的高低作为对外录用干部的硬性指标,而且在内部的干部陞迁中,学历越高胜算也越大。为获得更多的晋陞机会,或享受到更好的职务待遇,有条件的在职干部自然当仁不让,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弄到一张博士文凭。一些党政干部手裡掌握者公共权力,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人脉优势,他们一旦「攻读」博士,其成功率自然要比寒窗苦读的在校学生高得多。这种「官员博士大跃进」现象,无疑又进一步壮大了官员博士群体。

一些博士想当「官员」,而另一些官员又想当「博士」,如此一来,官场博士多于高校也就不难理解了。无论是博士官员化,还是官员博士化,在现阶段都是不正常的:前者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后者则影响教育公平,容易滋生腐败。

瞭望东方週刊刊登东仁的文章直指大学行政化的五宗罪。文章写道:难以想象,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所谓国际一流大学又从何谈起?

「大学功利化」和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都指向同一个病根--- 大学行政化。而且不光光是此二者,大学行政化堪称如今大学一切问题的总病根。简言之,大学行政化有五宗罪。

其一,大学官场化。

一方面,大学主要领导来源行政化,校长的任命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垄断资源,校长与教育部门官员「交换」频频。我国大学校长的产生,基本上按照党政干部的方式来处理,直接由上级任命,其中「985工程」中的38所国内知名高校还要由中组部直接管理。而教育部的司局级官员直接下派到部属大学当校长更成为一种常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锺秉林、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着名高校校长无不担任过教育部司长之职。

另一方面,对应「985工程」的启动,中国高校中开始有了一批副部级干部,现在有31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副部级,还有专家建议说,要提高大学的地位,应更进一步提高校领导的级别至正部。

大学要自主,首先校长要自主。官员转行当校长也并非全然不可取,但是校长都由行政任命产生,来源单一,尤其缺乏由独立的遴选专家委员会公开选拔产生的渠道,势必助长大学的官本位。

其二,资源分配行政化。

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央各部委掌握着向学校分配资源的权力,为此,大学不得不与地方一样「跑部钱进」,甚至用颁授博士等头衔去换取官员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官老爷」把持一切,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重要学术资源的分配中,各级领导都享有「特权」,行政领导往往挤佔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这些领导掌握着权力,决定教师拿课题、评职称等各种事宜。九三学社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2.6%的受访者认为,本应在学术资源分配上发挥主要作用的学术委员会,衹是装饰或者仅能对学校重大学术事务提供参考意见。

其三,评价机制一元化。

一位颇有名望的教育学者表示,这麽多年来,他虽然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掌声,但是几乎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奖项。而如今的现状是,各种大课题和奖项多为政府所设,得到这些奖项,意味着你的学术地位受到认可;得不到这些奖项,意味着你被排斥在主流学术圈之外。如这位学者所言,政府奖励学术本是好事,但是仅以此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则不利于学术自主。

其四,教授人格矮化。

一位在美国留学多年的学者戏称自己为「表格教授」,因为在回国近五年的时间裡,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填表上---一级学科申报表、研究基地申报表、重点学科申报表、社会科学基金申报表、单位考核聘任表,等等。这也是行政化使然,因为有多少一级学科,多少研究基地,获得了多少社会科学基金,发表了多少论文,都是学校各级领导的政绩。正是在这样功利性的高压下,我们看到了教授剽窃等人格矮化的怪现状。难以想象,一个终日忙于填表和完成工作任务乃至剽窃的教授,有朝一日竟能成为学术大师。而没有学术大师,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又从何谈起。

其五,学生世故化。

不可想象一个官本位的、功利化的大学,能够培养出温总理所说的具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的学生。就像一位教授所批评的:「现在社会上说学生不正义、圆滑、没原则,只愿意自己过得舒服,这都是大学教会的,学生进门时候不这样,出去时候全会了。」本科生学会了行贿教师换学分,研究生忙于为「老闆」做项目而无暇学业,有些学生团体几乎成为「官僚试验田」或「微型名利场」。

事实上,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早已明确规定高校拥有7项办学自主权,包括製定招生方桉、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製定教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衹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自主权基本上都没有得到落实。大学行政化毫无鬆动之态,反而在日益强化。

比如近年来由教育部启动并严格施行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屡屡爆出高校「造假」丑闻。而高校则一肚子委屈,有全国政协委员直指这种细緻到大学课件、教桉是否规范的评估「劳民伤财,鸡飞狗跳」,「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制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