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那些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学者(东方早报 2005-1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1:13
当前位置:首页/评论/早报短评
记住那些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学者
文 鲍寿柏 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单雪菱    2005-12-2 2:13:47
20世纪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世纪,而遭受文革大劫后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观念革命则成为这个民族新的历史起跑线。在这传统与变革交错的岁月里,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为打破坚冰、探索创新富国强民之路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厉以宁就是其中的一个名字。
当改革刚步入起步阶段的时候,厉以宁就指出,改革是世界潮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可逆转。他关于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股份制是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实现形式等一系列著名论断,影响和感召了几代学子,他的理论主张,在上世纪90年代最终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印证。可以说,他的理论与政策主张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先生是国内最早将不同经济体制进行比较、并力主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经济学在中国传统的学术课程中曾经是最苍白的学科,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到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最有生气、最具活力的学科,在这一转变中,厉以宁先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厉以宁先生又是融贯中西,善于从历史、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把握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大师。厉先生的著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字里行间溢透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激情。这一激情源于厉先生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和对哺育他的这块土地深挚的爱。6年前,厉以宁先生在谈论人生时,曾用四句话浓缩自己人生阶段的不同历程:从1930年-1979年,“别有人间行路难”;1979年-1985年,在经济学探索的道路上;1985年-1999年,经济学家不能沉默;2000年以后,假如历史重新开始。这一划分,实际上也是厉以宁先生对人生的自我概括与展望。
厉以宁先生把“经济学家不能沉默”作为人生一段重要的经历的关键词是意味深长的。1985年4月,厉先生在访问瑞典并对社会福利制度考察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经济学家的沉默,是知识界的不幸,也是国家的最大损失。厉先生的这一精辟论述,道出了经济学家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责任,也是他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
厉以宁先生把“假如历史重新开始”作为70岁以后的人生定格,是对历史与人生新的感悟。厉先生是洞察历史并真正读懂了历史的学者。他的激情,他对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追求,他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这一切都汇聚在他深邃的目光和视野中,成为朴素的现实感和壮严的历史感。今年恰好是厉以宁先生学术活动50周年和75华诞,作为他的学生,我想表达内心对厉先生最良好的祝愿,也希望人们都能记住那些为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字。    (作者系中共马鞍山市委副书记)
记住那些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学者(东方早报 2005-12-2) 从东方学到大国学的寂寞之旅(东方早报 2009-7-12) 揭穿靖国神社游就馆“皇帝的新装”(东方早报 2005-12-2) 杨耕身:中国不能承受之感动(东方早报 2005-12-16) 透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之谜局(东方早报2005-11-2) 张鸣:那些善于和勇于健忘的人们(东方早报 2009-9-20) 李思磐:那些代课教师权利的贫困(东方早报 2010-1-4) 吴祚来:那些“单位人”制造的黑暗(东方早报 2010-3-30) 高一飞:歧视旁听公民的审判怎能以公正服人(东方早报 2005-10-12) 熊培云:孙大午,别在鞋套里套善恶的牢(东方早报 2005-12-6) 贯彻官员问责制需要公开透明的环境(东方早报 2005-12-5) 熊培云:天底下没有卑贱的花朵(东方早报 2005-12-14) 一台晚会的权力有多大?(东方早报 2005-12-16) 羽戈:警惕“重建中国儒教”的妄言(东方早报 2005-12-19) 为腐败与欺骗所困的自费留学(东方早报 2005-12-20) 借新闻发言人制度催生清新透明的政治生态(东方早报 2005-12-22) 曾荫权:香港平白错失一个向民主迈进的机会(东方早报 2005-12-23) 潘洪其:走出“权利贫困”的障碍与希望(东方早报 2005-12-26) 熊培云:天底下没有卑贱的花朵(东方早报 2005-12-14) 熊培云:屋顶上的悲剧(东方早报 2009-12-3) 周泽雄:捍卫诚实的价值(东方早报 2010-4-12) 外国摄影记者眼中的平壤(东方早报 2008-2-27) 说的就是心跳?校园黑话(东方早报 2005-12-5) 葛剑雄:规则面前理应人人平等(东方早报 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