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孙大午,别在鞋套里套善恶的牢(东方早报 2005-1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10:10
孙大午,别在鞋套里套善恶的牢
早报欧洲特约撰稿人 熊培云 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单雪菱    2005-12-6 2:32:40
著名民营企业家孙大午先生最近“排山倒海”地怒了,因为一个“罪恶的套子”。
这一起被热炒为“鞋套事件”的风波其实很简单:孙大午先生因为李女士(据称为北京某咨询公司副董事长)的约请,到了李家,进门时李女士帮着客人“戴鞋套”,理由是为了室内清洁。孙先生觉得这种给鞋上套的行为“伤自尊了”,是对他人格的“历史性”的侮辱!于是,孙、李二人就此展开激烈的论战,甚至上升到了儒学的正统,原来生意上的合作也就此告吹。
关于孙大午先生的暴烈反应,其下属这样写道:“听着他那简直要把屋顶掀翻的怒骂和声讨,直到他把脚放到了餐桌上,让主人看他的鞋底,我终于明白,这件事不是小事,这是一场战争……”、“越说越激动,他骂不绝口,怒不可遏,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
更为激烈的是,在其后的书信往来中,孙大午将这种“给鞋上套”的行为定性为“邪恶”,“以道貌行邪恶更是大恶”、“谁认同这种文化就要给这种文化陪葬,该下地狱接受惩罚!你们简直是荒唐!简直是污辱人到了极点,你们已经违背了人伦的底线,已经走向了邪恶!你们应该全部灭亡!”
我有限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人好恶与观念习俗)归属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如某人诡计多端,就会认为别人也爱设圈套;某人自我感觉良好,就会觉得别人也觉得他风华正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简而言之,是推己及人、以己度人。应该说,投射效应反映了人性相通的地方,因为人有共性。但人与人之间肯定也会有差异,这种由己及人的推测难免会有失误。不合自己心意便斥之为“邪恶”,不过是这种逻辑的消极延伸。孙大午的“鞋套风波”,双方矛盾激化的起因可能源于心理差异或文化差异。孙认为给人装上两只鞋套是一种羞辱,而李女士则认为只是出于一种生活习惯,并无恶意。
然而,我更大的疑惑是,两只简单的鞋套如何走到了自由、尊严和正义的对立面?
卢梭有言,人生而不幸,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同样可以演绎为,我们虽然生而为自由人,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套子”之中。从母体里的子宫,到最后的安身之所,两者都是套子,一者孕育生命,一者接纳死亡。我们行走于人世,同样会遭遇无数套子,它们包括政治、法律、礼仪、人情世故等等。个中有积极的套子,比如限制公权力的宪政套子,值得人们争取;有消极的套子,比如扼杀人性的三纲五常的套子,定要反对;也有既积极又消极的套子,我们当以平常心处之,譬如避孕套,它可以防止性病,也会让人怀不上孩子。
套子无所不在。关于这一点,即使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绪佩里笔底下的纯洁的小王子也不能脱俗。为了让自己心爱的玫瑰花不被绵羊吃掉,他要“给花画一副铠甲,给绵羊画一副嘴套”,这一花一羊,其实就装了两个套子。但是,如果有人因此断定小王子代表罪恶,是与天底下的绵羊为敌,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因为小王子的所为所想,不过是为了呵护自己的爱情与生活罢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想强调的是,套子并不一定就是坏东西,或者说不一定是有辱人格尊严或剥夺自由的东西。我们更不能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套子过于意识形态化、道德化和标签化。在我看我,给入室者的脏鞋子装上套子,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一幕,既无所谓观念进步,也无所谓退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既不同于沙皇出于政治原因给异议者挂上的嘴套,抑或中国历史文化里意识形态分子给人民罩上的思想马褂。毕竟,这个小小的鞋套既不可能限制我们的行为,也不会禁锢我们的思想,它惟一挑战的只是我们既有的生活习惯或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学着乐观地观察事物,就不难发现,这个鞋套不仅没有真正限制我们的自由,甚至在某种程度延伸了我们的自由。当然,进门的那一刻,它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些许不方便。但是,任何契约的订立,都是在妥协与不便的基础上兑现自由。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承认人的自由是有限的,那么所谓“有限自由”,就是我们必须用小的不自由赎买更大的自由。
所以我说,戴个鞋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女主人居家过日子防范的不是客人,而是客人以外的“肮脏的”外部环境。这种肮脏有人能承受,有人不能承受,或懒于承受,本无可厚非。假如女主人因为恐惧外部世界的污秽而做了一些防范措施,也应该尽可能地表示理解,而不能因为某种不便利就此居高临下,怀疑一个人的人品与道德,甚至断定他人笃定是要侮辱自己。你可以说鞋套不美观,没品味,但不可以说它不善良,更不应该走到反面,称其为罪恶。所以,当双方争辩何者为真正的儒家文化时,我认为中国当下最重要的文化是宽容。
抑或,我们不妨将目光重新投到避孕套上,避孕套可以用来防范病毒,但有时也会给男人们带来不适的感觉。然而,可以想见的是,避孕套发明者并非要借此羞辱天底下的男人。人类,这一根根脆弱的芦苇,原本生活在这个脆弱的世界之中。如果我们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洁净的,可以排解世界一切困难,那么我们就不能指责那些小心翼翼生活的人,无论是所谓的贵族,还是平民,无论他们怀抱着怎样的观念与思想,因为人人都有细心呵护自己生活的权利。
熊培云:孙大午,别在鞋套里套善恶的牢(东方早报 2005-12-6) 曹林:可别轻视范美忠的价值(东方早报 2008-6-12) 魏英杰:别让“捐款门”毁了余大师的形象(东方早报 2009-6-8) 熊培云:屋顶上的悲剧(东方早报 2009-12-3) 葛剑雄:规则面前理应人人平等(东方早报 2005-12-6) 熊培云:天底下没有卑贱的花朵(东方早报 2005-12-14) 熊培云:天底下没有卑贱的花朵(东方早报 2005-12-14) 吴杭民:“潜伏”在听证会上的消费者代表(东方早报 2009-12-11) 熊培云:“小天使”在看着你(东方早报 2008-12-5) 叶匡政:别让审查成为刺向《无人区》的利剑(东方早报 2010-4-30) 别让审查成为刺向《无人区》的利剑(东方早报 2010-4-30) 陈蓉霞:从范美忠事件看美德与道德之别(东方早报 2008-6-22) 熊培云:鸟巢上的名字(东方早报 2008-1-7) 熊培云:鸟巢上的名字(东方早报 2008-1-7) “燃烧的巴黎”照亮了什么?(东方早报 2005-11-6) 高一飞:歧视旁听公民的审判怎能以公正服人(东方早报 2005-10-12) 揭穿靖国神社游就馆“皇帝的新装”(东方早报 2005-12-2) 记住那些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学者(东方早报 2005-12-2) 贯彻官员问责制需要公开透明的环境(东方早报 2005-12-5) 一台晚会的权力有多大?(东方早报 2005-12-16) 羽戈:警惕“重建中国儒教”的妄言(东方早报 2005-12-19) 为腐败与欺骗所困的自费留学(东方早报 2005-12-20) 借新闻发言人制度催生清新透明的政治生态(东方早报 2005-12-22) 曾荫权:香港平白错失一个向民主迈进的机会(东方早报 200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