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那些善于和勇于健忘的人们(东方早报 2009-9-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0:47:13
那些善于和勇于健忘的人们
2009-9-20 3:47:20

张鸣
哈尔滨市的平房区,有座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然而,这个陈列馆办公楼的一层,最近被发现已变成了黑龙江一家房产公司商品房的销售处。哈尔滨市平房区副区长刘柏辉就此表示,该陈列馆已经将陈列物品迁至“七三一遗址”本部,因此,该陈列馆主要用作办公用途,并不属于“七三一遗址”的文物范畴内,但在陈列馆办公区域内售楼确实不妥。他表示将对此事展开进一步调查,给大众一个交代。(9月19日新华网)
日军“七三一”部队是干什么的?我想稍有历史记忆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臭名昭著、灭绝人性、在华从事细菌战的特别部队。现在哈尔滨平房区的遗址,是当年侵华期间他们的基地之一。这样一座罪证陈列馆,对于记住那段悲惨的历史,向世界昭示侵略者的罪行,无疑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日本政府并没有就细菌战问题有明确表态,而且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依然否定日方曾在华从事细菌战的情况下,这个,就格外显得重要。可是,“九一八”纪念日刚过,我们却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无疑,罪证陈列馆变售楼处,开发商肯定有特别大的积极性,也肯定经过有关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有权者的批准。开发商有积极性不奇怪。但是,有关部门为何能准许他们这样做?据新华网的报道,黑龙江那家房地产公司所售楼盘正是与该陈列馆合作开发的,所以便把售楼处设在陈列馆;该房产项目是要解决遗址区域动迁居民的安置问题,同时也向社会销售。答案似乎在这里。
当年,国人对侵略的麻木,曾令一个在日本学医的青年,愤而弃医从文,发誓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这个青年,就是鲁迅。可是,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当年令鲁迅愤慨的麻木,似乎又回来了。而且声势浩大地回来了。连这样一座象征着日军令人发指罪行的处所,都可以肆无忌惮地糟蹋。那么,在这些人眼里,民族过去的苦难,遭受的侵略,还算得了什么?
也许,在开发商和有关部门眼里,“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办公楼最合适的用途,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了这个目的,别的都可以让路。在某种意义上,罪证陈列馆的这种用法,还是一种“废物利用”呢。很想知道,有关部门此番可以将罪证陈列馆用作售楼处,以后是不是可以临时改作歌厅呢?比如说,为了某个部门临时举行联欢会。
我们总是谴责日本人有意掩盖过去的侵略历史,总是批判他们的右翼,编造掩盖历史真相的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否定细菌战。但今天,我们自己却有人也开始无视这段历史了,而且无视得令人发指。这些人也许不知道,一个民族的尊严,是要靠对自己历史的尊重建立的。如果我们对自己过去不久的那段被侵略、被屠杀、被侮辱的历史,都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可以将纪念那段历史最悲惨一页的遗址,随意变成买卖交易场所,那么,中国以外的人,将会怎么看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谴责日本的右翼,有什么资格,赢得世人的尊敬?
那些善于而且勇于健忘的人们,其实不是记性特别不好,而是利欲熏心,肆无忌惮地让利益吞噬了自己的良心和良知,顺便毁掉了整个民族在世界人民眼里的形象。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4/userobject1ai190432.shtml
张鸣:那些善于和勇于健忘的人们(东方早报 2009-9-20) 张鸣:还有多少官员开的是借来的车?(东方早报 2009-12-10) 张鸣:驻京办是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病灶(东方早报 2009-4-11) 张鸣:特权公开化的胆气从何而来?(东方早报 2009-5-27) 张鸣:党校学历的尴尬缘何而来(东方早报 2009-8-6) 张鸣:具有魔法的官帽子(东方早报 2009-12-18) 美国华人何时不再健忘(东方早报 2006-2-13) 温州人:要善于发现人们的抱怨和不满 温州人: 要善于发现人们的抱怨和不满 张鸣:北大法学院的“计件民工”不高兴(东方早报 2010-2-5) 张鸣:“幼儿园恐慌”是从哪里来的(东方早报 2010-3-18) 张鸣:大学教师的权利如何保障(东方早报 2010-3-26) 张鸣:韩寒的无欲则刚(东方早报 2010-4-7) 张鸣:国人抽风式的养生狂迷(东方早报 2010-5-28) 善于继承 勇于创新 张鸣:科举时代有冒名顶替问题吗?(东方早报 2009-5-17) 张鸣:黑砖窑再现,真有那么不可思议吗(东方早报 2009-7-23) 张强:吁请定期公布地震死亡名单查证工作(东方早报 2009-3-9) 舒圣祥:副市长的98分和他的十件实事(东方早报 2009-11-6) 张敬伟:疯狂的彩票和比彩票更疯狂的(东方早报 2009-11-18) 巫昂:一个日本好人和一座叫做南京的城(东方早报 2009-5-3) 王建勋:媒体怎会损害司法的权威和公正?(东方早报 2009-12-28) 温州人进西藏:善于发现人们的抱怨和不满 记住那些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学者(东方早报 200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