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论坛-官方网站关于加强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六种能力”建设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1:40
楚国良:关于加强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六种能力”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12-14 文章来源:发展中国论坛
关于加强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六种能力”建设的思考
楚国良
一:对提高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领班子带队伍能力的思考
乡镇是我国政权组织的“神经末梢”,乡镇党委书记身处基层,守土一方,身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既要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因地制宜、自主决策、造福一方。这些工作的开展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那么,怎样扮演好“班长”角色,带好党政一班人,以最大的团队力量创造性地工作呢?
第一,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一个乡镇的“掌舵人”,如果没几斧子功夫,没有过人的素养修为,是难人统揽全局,令人信服的。这就是说,乡镇党委书记对自我的要求要更高,行事要更加务实规范。一要持续“充电”。 一般来说,“跟人跟师父”,人们都愿意接受比自己知识多、业务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的领导,不愿意在低水平的领导手下工作。所以,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要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全面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学懂弄通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善于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宏观决策、发展经济、依法行政及促进和谐的能力。此外,尤其要加强党务知识的学习,切实履行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二要敢于担当。有没有担当,直接反映出一个领导干部的胆识和魄力。关键时候畏畏缩缩、犹豫不决,既不能当机立断,又不敢承担责任,必然会严重影响班长在班子成员中的威信。就党委书记而言,既要有敏锐的洞察思维能力,能够在准确理解上级精神,调查研究本地情况的基础上,抢抓机遇,果断作出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又要有敢于拍板的气魄,在一些关键问题,一些重大事件上敢担责任,说到做到,不失信于下属,不失言于群众。三要发扬民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统揽而不包揽,拍板而不叫板,凝心而不分心。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看法,从而更好地集中众人智慧,实现决策效益的最大化。对经集体研究确定的事情,要跟踪调查,对的坚决贯彻执行,不妥善的及时修订并加以完善,然后认真实施。当然,民主也不是无限度的,在避免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拍脑袋”决策的同时,也要切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四要务实廉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全力以赴地工作,就是对下级最好的教育,下属三倍的付出,领导就要十倍的努力。负责人就是吃苦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常下基层、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身先士卒,作出榜样。同时,要靠人格做人,靠官德做官。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及廉政纪律,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不为人情私利而屈节,始终坐得正、行得正。
第二,要以理性的方式凝聚班子。乡镇党委书记不但要具备统一指挥的能力,还要具备科学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样才能统一干部的思想,提高干部的认识,发挥能动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要善于争取搭档配合。对于和自己搭档的乡镇长,党委书记要多提醒,不指责;多支持,不拆台;多担责,不争功;多体谅,不计较;多关心,不冷淡。安排工作时要多与乡镇长商量,防止出现意见不一的情况而使下属左右为难。假如在工作中和乡镇长产生了分歧,书记一定要有宽广的胸怀,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而应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现出带班人应有的风范和气量。此外,对乡镇长在工作中遇到的烦恼,书记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苦衷,主动过问关心。二要善于赢得副职支持。乡镇的各项决策都要通过副职来落实,赢得了副职的支持,也就赢得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党委书记固然不可能时时、事事冲锋陷阵,但应当眼观六路,从原则上给副职以指导。在听取副职汇报时,要以一定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让副职明白自己的看法,以便在工作中少走弯路。要切实维护副职的威信,给副职以表现的机会,尤其不能轻易在公开场合批评副职,也不能在下级面前议论副职的弱点,否则就容易造成副职思想上的压抑及苦恼,影响工作效率。三要善于激发干部活力。识人不可轻率,用人不可大意,正确的人事决策,是党委书记应该认真思考的份内之事,是焕发干部活力,驾驭好一个组织的最基本手段。所以,必须科学有效地选拔任用人才,知人善任,择贤而用。知人,就是要能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善任,就是能够科学地、合理地任用人才,授以权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有效地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
第三,要以科学的机制带好“村官”。当前,村干部的任务繁重,但待遇很低,加之“编外人员”的身份,如果仅仅依靠硬性制度强力监管,难免适得其反。对此,我们应正确把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宽严并济、科学管理。一要建立制度管好人。无规矩不成方圆。村干部虽不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但也得有规有矩。就目前而言,我觉得,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是加强村干部管理的一项极为有效的制度。今后,我们应根据农村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创新完善这一制度。二要改善待遇激励人。村干部年头忙到年尾,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肯定是有所盼的。要么是精神上的鼓励,要么是物质上的褒奖。如果“只要马儿跑,不让马吃草”,那么寒心的是村干部,被动是乡镇班子。作为班子的核心人物,党委书记一定要注重抓好村干部的各项待遇落实。该给予的精神奖励及时兑现,该落实的经济待遇一分不少。同时,在有机会、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积极为村干部争取一定的政治待遇。这样,村干部工作起来才会更有劲头。三要注重关怀感化人。村干部无“级”无“品”,常年工作在基层,党委书记是他们的主心骨,理应给予应有的情感慰藉及生活关心。特别是对一些有困难的村干部,要及时主动地为其排忧解难,帮助重树生活信心。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情感共鸣效果。
二:对提高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推动经济发展能力的思考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担负着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职责。如何谋发展、抓发展、快发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第一、要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思路决定出路,意识推动实践。心有多高、路便有多远。推动科学发展,抓好第一要务,首先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发展优先意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切实增强发展的使命感。以富民强乡(镇)为根本,以又好又快发展为己任,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工作实效上。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精力抓要事,全力以赴解难事,以人为本办实事,多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二是开拓创新意识。要勇于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永恒课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观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破除小富即安、小满即止的思想观念,坚持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破除安于现状、坐享其成的思想观念,坚持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要善于探索发展新路径。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找到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三是执行落实意识。要亲力亲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出主意、想办法,更要亲自抓、带头干,把“谋”和“干”结合起来。要敢做敢为。抓执行落实就必须敢于承担责任、承担风险。只要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事,都可以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对于认准的事要一以贯之、一往无前地干,对于目标确定的事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地干,对于前瞻性的事要敢冒风险、边摸索边调整。要善谋善为。抓好执行落实必须在战略谋划上动脑筋、在任务分解上想办法、在督促检查上出实招,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使执行更有质量,落实更富成效。
第二、要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良好作风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推动经济发展,要着力培育三个方面的优良作风。一要大兴争先创优之风。要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视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争先进位。要始终保持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面对“标兵越跑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竞争局面,要进一步提升标杆,确立新的参照物,不做太平官,不为数字所累、不为指标所限、不为发展所惧,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快的赛。要始终保持创新创优的工作特色。围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立志干大事、创大业、谋大发展,在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更要创造性地完成“自选动作”。二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真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勇于说真话、报真情、较真劲,善于出实招、鼓实劲、干实事,认真不敷衍、务实不浮躁。要细抓。“细节决定成败”。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尽量把问题想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多一些、把应对的措施谋划得具体一些。要快抓。以快制胜是成功的重要法则。要做到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矛盾快处理,一层一级抓落实、一事一议抓落实,营造紧张快干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三要大兴联系群众之风。要深入群众搞调研。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要加强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多走、多看、多听。在调研中不能走马观花,不搞蜻蜓点水,不仅身在群众中,更要心在群众中。要心系群众办实事。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解难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引导群众忙创业。要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拓宽创业的路子,诚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作风,努力营造致富光荣、创业有功的社会氛围。
第三、要讲求统筹推进的方法。一要凝聚抓发展的合力。要强化“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责任意识,坚持用党建理论、管理科学和市场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协作、清正廉洁的领导班子,打造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要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领头雁”工程,按照“一好双强”标准,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党员、本地优秀民营企业人才中,选拔那些公道正派、群众威望高、愿意为群众服务、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经济能人进入村领导班子,全面提升村级班子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组织功能。要以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为契机,深化“三培养三提高”、“双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和经济能人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二要突出谋发展的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引导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林产业基地建设,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业产业聚集,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充分利用山区山坡地较多的资源优势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利用水库河塘资源发展水产养殖,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在外能人的作用,调动乡村干部及煤矿老板的积极性,力促项目落实。三要夯实快发展的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文、教、卫事业,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项争资,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快农村村庄整治步伐,搞好“三清七改”工程,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中心镇的培育建设力度,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自主发展,提升集聚能力,强化辐射效应。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思想,采取有力措施,突出抓好信访维稳、纠纷调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出色抓好煤矿整顿和煤炭安全生产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对提高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实施科学决策能力的思考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领导干部主要是做两件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拿主意需要决策,选干部也需要决策,决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而言,既是重要职责,也是基本素养。决策的正确与否,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能对一个地方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错误的决策不仅浪费财力、人力、物力,也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可以说,最大的失误,莫过于决策的失误。
第一、要注重勤学善思。学习是政治坚定、科学决策的基础条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武器。乡镇干部受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的制约,往往视野窄、起点低,看问题提不上“纲”,主意拿不到“点”上,直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因此,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理论素养、思维能力和政策水平。要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法律、科技、历史和市场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根基,及时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逐步转化为基本的思想理论素质。要结合当前世情、国情、市情的快速变化,切实加强市场管理、经济管理、现代领导知识学习,不断充实知识储备、更新思想观念、拓展思维领域、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综合素养、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在认识上求深化,在理解上求深入,在落实上求突破。切实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决策能力,转化为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指导日常工作的实际能力。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谋得准,才能做到在决策中以理性思考取代直观判断,以敏锐的视角改变惯性思维,从而赢得工作的主动权,做出高水平的决策。
第二、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的决策来自于正确的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则来源于对客观实际周密的调查研究。有些领导干部不调查、不研究,对上级指示理解得不深不透,对下面情况若明若暗,以致出现“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的盲目决策;有的同志下基层身到心未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摸不到实情,出现轻率拍板的随意决策;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挂村驻村觉得是迫于上级要求,下乡热衷于打牌喝酒,没有真正入户调查、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政策不好,只是我们干部没有把好政策向群众宣传,没有把好的办法传授给群众;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的群众没有意见和建议,只是我们的领导干部没能听到,以致决策没有充分反映群众的意愿;很多情况,不是我们的领导不愿执政为民,只是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作出的决策不符合现实要求,以致“好心帮倒忙”。这些行为无疑会给我们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必须强化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的意识,在决策中先调查再议事,先知实情,再谋对策。要自觉深入到群众中去,依托“我在农家”、“驻村夜访”等活动载体,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实实在在抓落实,真正沉下身子,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收集各方面的反映,多搞典型调查、解剖麻雀,获取大量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系统的归纳、整理、比较、论证,形成符合实际、体现民意的工作思路,使决策建立在坚实的客观基础之上。
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考虑问题、决策工作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想问题、做决策的时候,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出的决策才会合民意、得民心,才能体现党的意图,才能经得起历史、经得起实践的考验,这样的决策才有生命力。因此,必须切实树立为民执政的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把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决策的试金石。在决策上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三种观念:一是正确的政绩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抱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尽心尽力为人民谋利益;二是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幸福指数的关系,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三是牢固的群众观。充分维护群众利益,从思想上消除“对上负责得实惠、对下负责活受累”的错误意识,在具体决策中杜绝“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的错误倾向,确保做出的决策体现群众意愿,符合群众需求。
第四,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有的领导民主作风差,把集体领导变成“一言堂”,结果堵塞了言路,导致决策偏差,工作失误;有的领导片面地认为广泛征求意见会影响决策效率,在做重大决策时仅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而且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往往带有某种暗示,导致班子成员不敢发表不同意见。事实上,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广泛征求意见可能暂时会花较多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则是减少麻烦、防止工作陷于被动、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科学决策,就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发挥好三个群体作用、抓好三个阶段工作、注意三个方面要求。发挥好三个群体作用,即要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在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决策中,应邀请有关专家帮助论证;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在事关广大群众利益、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上,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多渠道让群众周知,让群众发表意见,并结合群众的意见对方案加以改进,在“征求-改进-再征求-再改进”中集思广益、取得群众的支持;要广泛征求班子成员意见,对一些常规性的决策,也要提交会议请班子成员讨论。抓好三个阶段工作,即在决策前吸纳各方的建议;决策中善于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断补充完善方案;在决策后勇于面对现实,真心听取反馈意见,该修正的修改,该中止的中止。现在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有些领导明明知道自己的决策不太符合实际,却不愿意对原先的决策作出修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太顾及自己的面子。事实上,能发现自己决策失误而又能听取群众意见加以改正的领导才是成熟的领导,群众才会更加信任。党委书记要有自我改正的勇气和魄力,敢于采纳正确建议,勇于承担工作责任。
第五,要善于当机立断。决策条件成熟时要当断则断、“一锤定音”。在现实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把握大局的能力差,优柔寡断,导致发扬民主变成了相互扯皮,会议讨论变成了无休止的争论;有些单位在决策过程中,议事程序不规范,仓促开会,临时动议;有的对有分歧意见的问题,事前不做个别酝酿和统一思想的工作,动不动就采用举手、投票等简单表决的方式。“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决策方针,揭示了民主集中制运用于党委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要懂得,必要的程序是实施有效决策的可靠保证。作决策,一定要严格按“十六字”方针办事,该拿到党委会上集体讨论的重大问题必须上会,对不属于党委的议事范围,政府首长有权决定实施的问题,则无须再议;在集体决策时,主要领导应坚持原则,把好第一关,坚持先议政后议事,先把上级的指示精神学透,把规定要求搞明,把实际情况弄清,再来研究具体事情;当出现不同意见时,不要强行作决议,而应反复分析比较,共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以逐步达到议深、议透、议准的目的;当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该断要断,果断作出决策。同时,也要建立违反程序追究制度,凡没有按照规定程序作出的决定都要取消,凡违反民主集中制程序的,都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实行决策失误追究制。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了损失,要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四:对提高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思考
复杂局面,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时期事物内部纷繁复杂的状态。复杂局面中,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头绪繁多,或山雨欲来、暗流涌动,或明争暗斗、场面失控,或具有非常态性及连锁性反应。复杂局面处理起来的困难与风险超乎寻常,其负面影响直接涉及一个地方的安全、稳定与发展。当前,我国各项改革正步入关键时期,作为置身各种矛盾交汇点的乡镇基层政权,特别是政权核心人物的乡镇党委书记,复杂局面无法也不可能回避,必须勇于面对并妥善化解。如何驾驭好复杂局面?
第一,要积储良好的岗位素养。乡镇党委书记职位不大,但责任很重,要求很高,尤其在面对复杂局面的时候,必须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作保障。如果这也不知,那也不懂,处置时就可能“剪不断,理还乱”,使事态扩大化。只有功夫过硬,才能“艺高不惊、处之泰然”。一要树立清醒的大局意识。大局意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方向的问题。而方向上的毫厘之差,往往会造成问题处置上的千里之谬。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旗帜鲜明,方向不偏。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复杂问题,切实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意志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经得住考验。要摒弃私心杂念,正确处理个人、局部与国家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举棋子、定调子时始终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二要掌握厚实的基础知识。乡镇工作千线穿针,上级部门的大多数职能都要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脚,特别是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及网络化趋势的纵深推进,农村工作的利益关联度更大,知识涉及面更广,政策法规性更强。党委书记不但要全面掌握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而且要广闻博见,谙通经济、法律、历史、科技、人文、群体心理、乡土乡情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在面对新鲜事物,面对陌生局面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说外行话、做外行事。三要蓄积丰富的实践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复杂社会矛盾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形成和提高。要侧重到一线去锻炼,既要管,又要说。大事要管,小事要办,需要多种才能,也能够锻炼多种才能。要侧重到艰苦环境去磨练,在磨炼中增强复杂环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要侧重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历练,通过身临其境,与尖锐、突出的矛盾面对面交锋,一点一滴的积累实践经验,逐渐成熟,担当重任。
第二,要具备敏锐的思辨能力。复杂局面就像一道令人费解的数学题,其内部各种矛盾、各项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理清这种关系并正确“求解”,需要具备灵敏的反应力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力。首先,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发现在先,处置在前,总比“亡羊补牢”要强得多。乡镇党委书记扎根基层一线,从时间链上来看,可以说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矛盾和问题之中,只不过有些看得到,有些潜藏于暗处。对此,我们要多个心眼,多份职业敏感,及时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善于从琐碎的、零散的表象中发现一些重大的隐情,善于从平静的局势中察觉到汹涌的暗流,从而牢牢掌握问题处置的主动权。其次,要有滴水不漏的思维力。化解矛盾的过程中,细节的忽略,往往会造成工作上的极大被动,甚至是局面的失控。对此,我们要养成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在考虑问题、分析情况时一定要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学会运用“分析法”、“综合法”以及“网格化”的思维方式,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将矛盾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利益诉求、诉求主体的状态及相互关系、可能出现的后果等进行全面通盘的分析梳理,提出应对措施,确保万无一失。再次,要有当机立断的决断力。处理复杂问题,时机的把握极为重要,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贵州“瓮安事件”就是由于初始阶段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而引发了几万人打砸抢烧的重大群体性事件。诚然,复杂问题的决断过程,必然会与机会、风险、利害、压力、责任等紧密相连,但只要我们拥有良好的应急机制,具备当机立断的魄力与胆略,注重发挥众人智慧,善于借鉴历史及类似经验,就一定能够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果断出手、招招制敌。其四,要有另辟蹊径的创新力。复杂局面的非常规性特点,决定了其处置手段的非常规性,这就给我们寻求最佳处置方案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实际上,任何一起看似无从下手的复杂事件,都必然有一个最薄弱的撕裂口。近年一些经典的处置案例告诉我们,及时抓住主要矛盾,掌控关键人物,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或旁敲侧击,或杀鸡儆猴,或借用权威,或依靠群众,往往能够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问题化解于无形,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三,要练就过硬的心理品质。处理复杂问题,是一项劳动强度极大的工作,其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性大,极易让人产生体力上的不支感及心理上的超重感。少数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乱阵脚、动摇初衷,甚至于精神崩溃。所以,良好的心态是应对复杂局面的重要条件。一要处变不惊。普遍来看,在遭遇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个心惊肉跳的心理过程。但就乡镇党委书记而言,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这个过程应该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让其归零。这是因为,如果主心骨都犹如“惊弓之鸟”,那么就必然陷入集体思维的混乱状态,进而错过处置复杂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最佳方案,使决策质量大打折扣。当然,要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其需要坦荡的胸襟、无私的情怀、乐观的心态及较长时期亲临或模拟复杂环境的心理历炼。二要沉稳不燥。青筋暴鼓、口沫横飞、情绪失控,是处理复杂问题最大的忌讳。实践表明,面对特别艰难的局面时,难免会碰到下属工作失误,利益诉求主体群情激愤、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等情况。对此,我们不能逞一时之气、泄一时之愤,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而应以一个党政领导干部应有的成熟与稳重、风范与气度,冷静、平和地予以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将局面引向预定方向。三要持久不懈。复杂问题的处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如同一场攻坚战,可能反复拉锯,可能久攻不下,也可能一波三折。身处其间,体力及脑力的消耗,心理的冲击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正因于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身心调适方法,自觉克服心理上的焦虑感及麻木感,始终保持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决心,以充沛的精力及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在逆境中展示自己非凡的才能与毅力。
五:对提高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思考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利益大分化、信息大流通、文化大交织、科技大发展的特殊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深层次矛盾日趋凸现,广大群众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及党员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当此时刻,认真分析和研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新时期的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既是责任所在,更是能力体现。
第一,要有爱民之情。孔繁森有一句名言:“爱的崇高境界是爱人民”。爱民,必须心里装着群众,常有群众的位置,对人民群众充满深厚感情。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对人民群众才无做作之态;心里装着群众,要全身心地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把握民心;心里装着群众,要有一本“百姓档案”,对百姓的姓名、住址、职业、收入、计生等静态情况,以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做、所难、所急、所盼等动态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装着群众,就要排民忧解民难,关心群众疾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重点,只有这样,才不会“决策前拍脑袋,决策中拍胸脯,决策后拍屁股”,才会真心关爱,用心谋划,细心实施。反之,如果抛开群众意愿,一厢情愿、一意孤行、一味蛮干,只能导致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
第二,要有信民之智。“民情”既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晴雨表,也是明确我们努力方向的指示牌。因此,要相信群众的力量,多与群众打交道、多了解民情,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把群众的愿望和需求转化为工作的要求,同时,通过查找不足,把它转化为工作的动力。问民情要做到“干部要下去,民情要上来”。“干部要下去”是前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干部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更要在吃透中央大政方针和上级决策的基础上,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民情,切实弄清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做到既吃透上情,又把握下情,并把上情和下情结合起来,把群众的智慧和诉求集中起来,从中寻找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动力。“民情要上来”是关键。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有矛盾,并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好问题,圆满化解矛盾,首先必须清楚问题和矛盾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搭建平台广开建言渠道,让群众敢于讲真话。要广泛采取民情信箱、热线电话、网络媒体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全方位、多渠道了解群众困难和呼声,搭建起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第三,要有亲民之行。“远亲不如近邻”,领导干部要以群众为邻,常走乡间路,常串农家门,做群众的亲人。要真正沉下身子,经常“身入”基层、“心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会受到群众欢迎,才能增进感情。要经常到农村、到生产一线,走进百姓农家,走进田间地头,通过“面对面”接触,“心贴心”交流,用好话感人、真情动人、以理服人而不强加于人,从而使他们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拉近党群、干群关系。要正确引导群众,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对有合理要求而又暂时无法满足的,向他们说明原因,取得他们的理解;对有怨气的,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理顺他们的思想情绪;对有生活困难的,及时问寒问暖,开展扶贫帮困活动,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实现同群众的心理互动,去掉官气、贵气、怨气,带回民情、民意、民心。
第四,要有利民之实。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党中央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这就需要我们不折不扣地把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基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解决农民民生问题提供保障。要创新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为解决农民民生问题创造条件。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贯穿于所有工作的全过程。
第五,要有安民之举。民安则天下安。民不安而国可治,自古至今,未尝闻之。要健全接访、息访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不安全因素处理在萌芽状态。要始终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要加强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预防工作力度,促进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出发,及时查处群众反映强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发上访、影响稳定的问题,坚决杜绝惠农资金在落实过程中的被截留、挤占、挪用,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做到“一分不少、一户不漏、一天不误”。对乡村干部利用职权,侵害农民群众利益,发生在土地承包、土地征用、农民救济、农村教育医疗、财政管理等领域和环节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行为,发现一起坚决处理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涉农职务犯罪发案特点、规律的研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通过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让群众真正得到安稳。
“爱民”是种子,“信民”是肥料,“亲民”是水分,“利民”是花朵,“民安”是果实。只要有“爱民”之种,在“信民”之肥、“亲民”之水的灌溉下,一定能开出“利民”之花,一定能结出“民安”之果,从而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六:对提高新时期乡镇党委书记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思考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社会舆情变化,掌握网络舆情主导权,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绿色空间,已经成为当代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掌舵人,更应该顺应网络时代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积极探求网络舆情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科学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
第一,要敢于面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被称为永不停息的“社会雷达”或第四影响力,它具有极强的延展力和渗透力。但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情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够,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表现在工作中,满足于传统或既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习惯地认为做工作还是靠开会、发文件、看报纸来得现实;二是重视不够,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与其看到或听到不那么“顺眼”的“恶意”攻击,不如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信奉“沉默是金”、“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身正不怕影子斜,谣言止于智者”等信条;三是直面不够,内心怕网络、主观躲网络,“不怕通报,就怕网报”。一旦出“负面情况”避之不及,不是下达“封口令”就是摆起“鸿门宴”,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求有福,但求无祸”,有意与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四是反应不够,敷衍塞责,一方面是不好说而不想说,另一方面是不屑一说,虽有所回应,但犹抱琵琶半遮面,三言两语,闪烁其词,凡是种种。作为领导干部,不敢面对网络舆情,小则影响个人形象和影响力,大则影响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因为网络是一个“万能机器”,它很“虚拟”但又很“现实”。网民中不乏有识之士,网络中不乏真知灼见,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学会使用网络,勇敢面对网络舆情。首先,直面网络可以了解更多信息。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直面网络可以“一网网尽世界”,“世界集于一屏”,轻松获取民意,体察民情,广纳民智;其次,直面网络可以有效推动工作。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假名讲真话。直面网络,重视网络舆情,可以获取现实生活中了解不到的实情,洞察现实生活中不易察觉的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既有利于大局稳定,也便于推动工作。再次,直面网络可以引领舆论导向。正确面对网络舆情可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舆情收集,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架起巩固党与百姓沟通交流的桥梁。所以,领导干部应自觉学会使用网络,勇敢面对网络舆情,并使之成为必备素养。
第二,要善于应对网络舆情。网络具有容量大、传播快、影响广、覆盖面宽的特点。应对网络舆情,首先,要摒弃封堵思想。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记者,以对媒体和记者的尊重和诚恳赢得理解和支持。要按照从“网上来”到“网上去”的思路。建立新闻发言人和新闻通报制度,以面对面的方式和媒体的语言风格,加强与网络的沟通,确保新闻和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虚假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先入为主,确保更准、更快、更好地引导舆情。其次、要抢占舆论先机。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面对网络舆情,要有政治敏感性,要迅速核清事实,拟定对外发布口径,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增强对网络舆情把握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引导先机和主动,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引导网络舆论,要由新闻发言人或网络评论员把话说出来,避免把政府第一首长直接推到前台,以保留更大的回旋余地。再次,要回应虚假信息。网络舆情由于上网人员的隐蔽性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信息真假难辨,致使一些政府或部门很容易成为不准确信息或舆情的受害者。面对虚假信息,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对抗,对现今领导提出了挑战。如果以回避或对抗的方式出现,就难免发生舆论危机。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舆论风潮;略一迟缓,就可能带来难以控制的舆论审判,可谓“一言兴邦,一网丧言”。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员队伍,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贴和讨论,号召广大领导干部参与网评,扩大网上主流声音,增强正面控制力;同时,也可以有选择的邀请一些媒体或“意见领袖”做一些专访或现场报道,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影响公众、引导舆情。通过这些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驳斥一些消极的、失真的社会舆论,消除其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
第三,要乐于关注网络舆情。网络既是信息收集和发布的快车道,又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舆情,可以把握真实情况、了解政之所失;通过网络舆情,可以看到干部工作和作风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是否乐于关注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一个领导干部坚定的党性,更体现了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自信,一种能力。回避或抵抗网络是浪费宣传资料和错失展示形象的机会。关注网络舆情,首先,要建立信息收集制度。舆情信息是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的重要依据,谁先占有信息,谁掌握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谁就获得发言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