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欧见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14:40

对瑞士的初步印象

 

    六月四日上午,听关于项目融资的讲课。下午到ABB科研中心参观,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据介绍有400多位科学家为这个机构工作。这个研究所有世界一流的设施、仪器和检测试验手段,正在进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课题研究。每年科研费为2.6亿美元。有意思的是让我们看的研究课题,是烟气除硫和燃烧动力学理论,两位科学家都是中国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很使老板为其骄傲。ABB跨国公司,各地都有华人雇员,不少人身居要职。真是炎黄子孙多才艺,科坛处处有华人.

    瑞士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她善于兼收并蓄网罗人才,不管什么国藉人种,还是丑男俊女,只要有本事,一概收纳为公司雇员。负责接待我们的艾娃是捷克人,麦瑞是德国人,另一位女士丹妮是法国人,那位吴博士则是中国(台湾)人。他们都在为ABB工作,看起来都很勤奋.

    参观之后,我们在巴登游览了市容。逛商店使我们深感瑞士物价与中国的巨大差异。一双李宁牌旅游鞋在国内200元,这里是150瑞士法郎(合人民币1050元);一块一般的石英手表98法郎(合人民币686元);一件水洗布夹克198法郎(合人民币1386元);一束百合花是15元人民币。从货与价的实际比,他们的东西比我们贵了七、八倍。难怪老外都把中国当作购物天堂。我们在瑞士买东西自然就得大大上当。

    晚饭后,我们站在公寓前看四个小孩滑旱冰(是单滑轮那一种).两个黑孩子,奇黑无比,另外两个白孩则是娇美异常。她们亲密得好象一家人,互相扑捉追逐,嘻笑声不绝于耳。女孩们跑到坡道的高处,从那里向下滑行,速度也越来越快。突然,一个黑孩跌倒了,膝盖出了血。另外三个要跑过去安慰她,可那孩子很坚强,自己站起来,还滑出了一个花样。开始,我们觉得这些孩子有点,七、八岁的女孩竟敢在大坡道上跑旱冰,实在不可思议。细想起来,这恰是儿童的本能和追求。我的小孙女佳航上育红班,需要走一段马路,奶奶总是不放心,常常跑到学校门口去接送。可是孩子并不满意。做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应该理解孩子们的心态。他们不喜欢大人们的过多呵护和束缚,想往的是飞鸟的自由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早晨七点整,钟楼上的五个大铜钟的撞击声,深沉而悠扬。在这个要求人们讲话都要慢声细语的国度,却习惯于轰鸣的钟声。它告诉人们新一天的工作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

    据考证,钟表制造并非起源于瑞士,是一位名叫胡安的宗教避难者留居这里的时候,传给他们的技艺。瑞士是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钟表和精密仪器制造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他们使其成为自己的国粹。如今,世人把钟表与瑞土连在一起,他们对钟表也确有一种特殊感情。在苏黎世无论走到哪,抬头就可以看到钟楼、钟塔和随处可见的时钟,象拖里这种五个一串的大铜钟,是一历史遗物。这里的人们,坚持让它准时报告自己的存在。

    瑞士值得夸耀的历史并不悠久,而且是个多民族的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毗邻德国的北部讲德语,西部讲法语,南部则讲意大利语。二十六个州政府都规定了自己的官方语言,非要保留各自的历史印记,这大概就是他们刻意为历史遗迹留下一块地盘的缘由吧。

    六月五日,ABB总部发电部的总裁接见了考察团并致欢迎词。他说ABB公司在南美承揽了一个项目,刚刚完成的调试获得了圆满成功。因为打响这一炮意味着ABB将获得更多的订单。总裁对中国的市场由衷的倾慕,希望在中国能够有所作为。让我感到惊异的是这老外,竟洋腔洋调地用了中国最时髦的一个短语:ABB公司将竭诚为大家服务。所谓服务当然就是要挣你的钱。ABB下这么大的功夫,每年从我国邀请四批考察团, 要支付100多万元的接待费用。目的是看中了我们火电厂改造这个市场。

    致欢迎词之后,总裁与大家在一起合影。我带的摄像机派上了用场。有几位同行后悔自己考虑不周,没有带摄像机。大家听了一天的课,专家讲的都是环保和改造服务系统,细细品味起来,都是从不同角度作的广告。

晚饭后,麦瑞带我们到ABB俱乐部去玩德国式保龄球。   

回到住处,已经十点了。看了一会电视,躺在床上回忆到苏黎士这些天的感受。

 这里的人们对中国人都很友好,ABB是为了与我们做生意,可那么多老人和孩子碰上我们都是点头微笑,并要说上几句象似您好之类的活。

有一次,我们从ABB中心餐厅吃完饭出来,走过一个十字路口。一位蓝眼睛、黄头发的小伙子把车停下来.向我们招手致意,丝毫没有我们见到老外的那种戒备心态和冷默的表情。由于语言障碍,我无法进行采访.不知这些瑞士人是因为我们是泱泱大国的子民,还是因为他们这个民族特别好客。尤其是那些稚气可掬的幼童,看见了我们好象看见他们的老师,在扭捏之间很有礼貌地道声好,大胆些的男孩还要补上招手的动作,这真是礼仪之邦。

第二个感觉,瑞士人自我约束力特别强。我们所到之处秩序井然。街道和公路全凭交通标志管理车辆和行人,没看到有什么交通警察。在繁华的十字路口,即便是没有车在行驶,也没有人跨护栏、闯红灯。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轿车行车时前排必须系安全带的规定,我们曾大张旗鼓地公告实施,可是不足半年就丢到了脑后。而瑞士人不论男女胖瘦只要上车肯定把安全带挂上,并不认为是多余的束缚,也没人检查和罚款。据说瑞士有个法令不准大声喧哗.我们遇到的人都是彬彬有礼,无论是商店、饭堂、还是在公园里,人们谈话唠嗑慢声细语,没听到有高音.出国前,在北京讲外事注意事项时,就介绍瑞士人好静,这几天之所见,真是名不虚传。

    这里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非常整洁舒适.我们每天散步走过的路面,没有泥土,没有纸屑,更没有饮料瓶和飘扬的塑料袋。马路、草坪和树木都是一尘不染。开始,我认为是有一些人彻夜清扫的缘故。后来发现居民倒垃圾都是先用厚塑料袋封好,再送到垃圾桶里,没有人远远地抛彩球。有一次我和老李看到路边草坪上有半张废报纸,好象是一对恋人说完情话遗忘的坐垫。在我们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发现后,说了一通洋话,拐进草坪拣起报纸送进了垃圾桶。人人自觉保护环境可见一斑。

    对瑞士的第三个感觉,瑞士人举止文雅,不象电影里的美国人那么野气。他们穿着随便,朴素无华,不象我们一些人那样追求高档名牌。 ABB的高级职员只有在正式场合才穿西装,平时穿着非常随便。在中国街头看到的老外---夹克衫、牛仔裤、旅游鞋三件套,基本是他们的本来面目。瑞士是世界五大富国之一,家家是别墅式小楼。穷人住公寓,一般也是三室两厅,24小时有热水,电炉做饭,上下楼都有电梯,阳台上还要摆上几盆艳丽的鲜花,好象每家都有一台轿车,只是档次不同而已。

    昨天是公寓定期扔旧物的日子,不知什么时候在楼前放了两个大铁箱子,居民把自行车(大概是五、六台,七、八成新)、皮箱、衣服等等,放得满满的。今天早晨再看时已经被运走了。

    按理说,瑞士的生活条件,比刚刚富裕起来的我们要强得多。可他们不追求修饰,一切都很自然。我们却要西装革履,女同志还要花枝招展,实在是各有所好啊。

    第四个感觉,瑞士在市政建设上虽然力求精美但并不挥霍:苏黎世是第一大城市,楼房造型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很少是现代装饰的高楼大厦,好象他们在力图保持自己的典雅风格。

    瑞士充当中立国,远离战争,在别的国家和人民沐浴刀光血影,制造战争废墟的年代,他们默默地营造自己的小巢,与世无争,养成了一种睦邻和善的民族美德。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感到骄傲,对身边的旧建筑充满激情。ABB中心旁边有一条河,那上面的一座1912年建的廊桥(就是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的那种桥),至今人们仍然靠它过河。而在其下游20米处新建的那座华丽的钢混桥,却几乎无人问津。在这个小镇上,有一种古典的文化氛围,路边的高大木屋、镇中塔楼上的铜钟和年代久远的各式小楼,都受到人们的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