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追查“中国妈妈”(青年周末 2007-4-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6:07
报道中每句话都有证据 《南方周末》四任记者
六年追查“中国妈妈”
《北京青年报》记者: 政府七年不监管
丽江孤儿学校现在难接管
◎文/本报记者 徐英

■4月9日,丽江孤儿学校音乐教室,胡曼莉教孩子们唱歌时张开了双臂
◎供图/周春林
4月13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一南一北两家媒体不约而同报道了发生在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善款被挪用的消息。涉嫌挪用该款项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妈妈”胡曼莉,她是“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校长。
《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向本报讲述了四任记者历时6年,对“中国妈妈”真相的调查过程。《北京青年报》记者周春林回忆了胡曼莉在镜头前,拒绝表明自己没有错的采访幕后。
尽管两位记者在对胡的看法上存在分歧,但他们认为,造成“丽江孤儿学校”现在的尴尬局面,起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
报道胡曼莉的每句话都有证据
◎口述/《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
“中国妈妈”泪水感动女记者
《南方周末》对“中国妈妈”胡曼莉的调查进行了6年,历经四任记者。最初是由甄茜开始的报道。
2001年,《南方周末》接到一封电子邮件举报信,说胡曼莉这个人假慈善,说她收养孤儿是利用孤儿赚钱。信里还说了很多关于孤儿的生活情况。
当时胡曼莉很有名。她是公益广告的形象代言人,是母爱的象征。她被说成这样,编辑部人员都感到惊奇,于是派甄茜去丽江调查。
第一次采访胡曼莉,甄茜对她的印象非常好:胡曼莉说话声音柔和、优雅,看起来非常真诚。说到孤儿的处境,她会流泪。
当时甄茜去的时候,胡曼莉在给孤儿梳头,窗外一束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光线营造出来的影像,非常感人。甄茜提出所有的问题,胡曼莉对答如流,所有的疑问都能解释了。
回来之后,甄茜跟老总汇报,说对胡曼莉的举报都是假的,要给她做一个正面报道。听完甄茜汇报之后,老总只是笑笑建议她不要轻易下结论,再调查。
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甄茜到胡曼莉办过孤儿学校的三座城市武汉、福州、丽江,向一些在胡曼莉身边工作过的人,还有部分捐款人作调查。而后又奔赴美国,深入采访了和胡曼莉打官司的张春华(张春华是美国妈妈联谊会的会长,她认为自己受到了胡曼莉的欺骗,打官司要求胡返还捐款),逐渐发现了胡曼莉的问题:利用孤儿来赚钱,侵吞各界捐助款,财务管理混乱等等。第一篇报道出来了,就是《跨国调查“中国妈妈”》。
其间,甄茜到美国留学,2002年谢春雷接手追踪此事,2006年,谢春雷离职,何海宁接手。我已经是第四任报道此事的记者了。
线人给了我两本捐助人名册
年初,丽江市政府对孤儿学校的审计报告一出,张春华就给何海宁打电话,何有事脱不开身。
编辑问我愿不愿意过去。我对此事有一些了解,现在政府的审计发现了百万捐款去向不明。同时我也听说政府正准备接管孤儿学校。对我们《南周》来说,跟踪报道了6年,也算是有一个交代了。
我给张春华打了一个电话,问接管没有,她说可能要到4月1日。当时张春华在云南一些地区做慈善事业,并准备去丽江。我到昆明与张春华会合一同去了丽江。
4月3日,到达的当天,我和一个曾给我们提供过线索的线人约定见面,在我住的宾馆大堂。
线人说,审计报告里显示,2005年孤儿学校的账面上只有1万元钱。  2006年时,一分钱都没有了。但据他了解,每年光是外界的捐款就有200多万元。
“你怎么证明?”线人只是告诉我他手里头有很多证据,但一直不肯给我。
“你不给我看我怎么知道是真是假?你一定要拿出证明来。”
“那我给你看个名单。”
他拿出两本名单,一薄一厚:薄的十来页,是海外捐助人名单;另一本厚的有40多页,是国内捐助人的名单。
这两份名单对我后来的调查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根据这两份名单,我随机抽查了4位助养人。
牧师孔德明证明收到过假审计报告
这4个捐赠人来自深圳、广州等城市,当时是让我们的实习生成希采的。他们明确表示,一直都在捐助丽江孤儿学校的学生。每个月汇款在200元到300元不等。账面上没钱,根本就不可能。这些钱都去哪里了?
海外,我们向一位叫孔德明的捐助人了解过情况。孔是一位新加坡牧师。每年他会给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捐赠几万元。
为了证明胡曼莉是否如张春华反映的,有隐瞒国外捐款的情况,我们给孔德明发去了多封采访信。当时孔德明人在国外。
线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由孔德明发来的传真件,上面有他的电话。按照这个电话我们拨了过去,对方提供了孔德明的手机号。
“请问是否收到一份由胡曼莉传真给你的审计报告?上面评价丽江孤儿学校没有任何问题。”
“有的。”他回答说。但等我问及他对此事的感受时,他说人在国外不方便说话,就挂掉了。
会计是胡曼莉收养的孤儿
接受调查的捐赠人证实说,他们的钱多数是汇入孤儿的个人账户或者胡曼莉的账户。而线人也报料说,胡曼莉在捐赠人捐款时不开具正规的捐赠发票的情况居多。
找了一个时间,我去了趟孤儿学校,捐助了100元钱。孤儿学院给我开了一张发票,是那种正规的捐赠发票。
是线人给我提供了假单据?之前我也怀疑过。后来我从审计局等渠道证明了线人提交的单据没有问题。现在孤儿学校开具正规发票,也比较好理解:当地政府正在审查孤儿学校的财务收支状况,处在风口浪尖上,谁都不会犯这样的傻!
实际上,正是因为大量的捐款没有收据导致了财务的混乱。我了解到,国家有一种专门为捐赠人出具的发票,用来监控慈善捐款。如果不给捐赠者出示,就等于规避国家的监控。就算胡曼莉说这些钱是她捐赠的,也没有问题了。
在这所孤儿学校里,根本没有人能监管她,在孤儿学校创办的初始,教育局里还给孤儿学校派了20多位老师,结果,两年之内,这些老师纷纷离开了这个学校。而最了解学校财务状况的会计陈斌,则是胡曼莉最早收养的孤儿之一。
胡曼莉骂《南周》记者是骗子
4月5日,我觉得是时候采访胡曼莉了:胡曼莉周六要回丽江了,周四、周五联系采访,时间合适。
我给她打了个电话,她接了。当我表明身份说,“胡女士我想采访一下你”,胡曼莉说:“我要和你们《南方周末》打官司,你们南周的记者是骗子”。
“胡女士,你要和谁打官司是你的权利。我采访你是为了给你表达观点和证据的平台。我对你的邀请是有诚意的。”
但胡曼莉把电话挂了。
之后,我又给她发去短信,表达了想采访她是从报道角度出发,尽管现在审计报告对她有这样那样的说法。
数次发去短信,她都没回。打她手机,也不接。
本来报道是可以做到更客观、更平衡的,但是胡曼莉拒绝了采访。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报道的客观性。因为客观性是靠足够的证据来支撑的,而我掌握了足够证据。涉及到胡曼莉的每一句话,我都有证据支持。比如说她假造审计报告,是因为我看到了假的审计报告,真实的审计报告以及被审计的资料、账目之后,做出的判断。就像法院如果掌握了足够的证据,是可以做缺席审判的。

◎脸谱◎
傅剑锋:《南方周末》记者,有《卧底番禺传销》、《乡村女教师卖身供弟上学》等文。
◎声音◎
客观性是要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的。
孤儿学校难接管
◎口述/《北京青年报》记者周春林
胡曼莉的肢体语言特丰富
见到胡曼莉是4月9日。她刚从上海回来。
听说当天政府有可能接管学校,早晨8点多,我和成都电视台的同行就已经赶到了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在传达室对面的办公室里等着胡曼莉。
9点多,穿一件绿底红边、民族风味浓郁的上衣,黑色的牛仔粗布长裙的胡曼莉出现了。在了解我们的来意之后,她表示愿意接受采访,也希望借此机会传达“自己的声音”。
上午正好她要和美国的一个名叫晨星的基金会签订一份捐赠合同。我和成都电视台的人在旁边跟拍。随后她带大家去参观学校。课间操的时候,她也站在队伍中间,与孩子们一起做操,并鼓励他们不要害怕自己的动作不好看,“电视台的叔叔拍下来也没有关系”。也许是曾经做过老师的缘故,胡曼莉的肢体语言特别丰富:教孩子们唱歌时,她会配合着张开双臂,动作幅度比较夸张。
胡曼莉能叫出身边每个孩子的名字
趁着胡曼莉在音乐教室教孩子们唱歌的工夫,我一个人跑了出来。之前的报道,我也看了,我想在胡不在场的情况下,听听孩子们真实的声音。我随机找了两个孩子,10岁左右,他们说是丽江周边地区的孤儿,还很腼腆:“你们觉得胡妈妈怎么样?”“好!”“怎么好?”“对我们都好,关心我们。”
而孤儿学校还有一些来自新加坡的义工和美国来的捐赠者,我还用英文问他们对胡的印象如何?“wonderful mother”。
这和之前看到的资料里得出来的印象并不相符。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她对这些孩子的确非常熟悉,任何一个经过她身边的孤儿,她都能迅速准确地叫出名字。她对孤儿的感情究竟是自然流露还是在演戏?我无法清楚。不过孤儿学校的孩子们,感觉他们的心态和健康的孩子并无区别。就像我在礼堂看排练时遇到的一个男孩,脑袋大大的,大家叫他小萝卜头,特别活泼,他不是舞蹈队里的一员,可音乐一旦响起来,他就会跟着节拍一起舞蹈,节奏还踩得特准。从他身上一点都看不出来,失去父母那种悲戚的感觉。
胡曼莉拒绝面对镜头说自己没问题
正式采访到了下午3点左右。我们一直拍到孩子们吃午饭,他们吃的是一荤一素再加一个汤。当时有一个孩子碗里的饭还没吃完,就要跑出去玩。还被喊了回来,把碗里剩下的饭吃完,才让走。胡曼莉说,这是规定,要教育他们爱惜粮食。
面对镜头,胡曼莉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她还主动跟我们说了她的财产是自己经营玉器和冬虫夏草所得,告诉我们她女儿留学新西兰的情况。她还说,“不介意让政府接手孤儿学校”。
“那是不是意味着你能从这件纷争中解脱了?”
“我一直都在解脱啊!”她当时的表态很洒脱。
◎脸谱◎
周春林:《北京青年报》记者。 ◎声音◎
因为这7年的政府监管的缺失,谁能拿出证据来证明这所学校到底是个人投资,还是社会捐助?那就只能拿证据说话了。
10日上午,快结束采访时,我问了胡曼莉一个问题:
“你能不能当着电视镜头说,我确实没有从这些捐助款里拿钱。”
“这个我不能说,我没有错,为什么非得说”。我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倒不是说要逼迫她直面一个事情。如果我没有杀人,我肯定会拍着胸脯说,我没有杀人。这个回答挺微妙的。
段灿标回避向我展现证据
在采访胡曼莉之前,我见到了这一事件中另一个重要当事人张春华——美国妈妈联谊会会长,7年里,她坚持向当地政府部门举报胡的财务状况有问题。
8日下午两点,我接到一个短信,是成都电视台哥们儿发的,让我马上去丽江宾馆,“张春华同意接受你的采访了。”成都电视台比我早接触张,我请他们递话能否也接受我们的采访。
赶到丽江宾馆的时候,我看到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戴着一副茶色的大眼镜,是张春华。有些眼熟,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原来我从昆明到丽江采访导游砍人事件的那天早上,在民航巴士上,坐在我前排的就是她。
在宾馆,张的旁边还有一个挺壮实的陌生男人,满脸的胡子,50岁左右,打扮得像个牛仔。哥们儿介绍说,“段灿标,胡曼莉的老公。”
对张春华与段灿标的采访是在交替中进行的。张主要就是说胡曼莉在财务不透明的情况下,如何侵吞孤儿学校财产的。她给我们出示了她所掌握的大量证据:包括两次审计报告、被篡改过的报告、此前对胡有过的调查报告等等。这些证据,对我之后的采访以及对整个事件的判断有了一个依据。
段灿标与胡曼莉正在闹离婚。他跟我们讲了很多和胡曼莉之间的财产纠葛的故事。段灿标说,他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胡曼莉做假账的证据,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当我表示能不能提供一些时,他说:“我不会一下都拿出来的,我要在适当的时候展示。”
我想这个“适当的时候”可能是司法介入时。
“怎样把这些证据拍下来,上传到网上?”在他的越野车上,段灿标问我。
“用数码相机就行。那我帮你拍吧!”我想趁机看看他掩着的证据是什么。但段后来没有再提这茬。
政府部门不肯接受采访
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远非我这几天的采访就能了解清楚的。
从胡曼莉提供的孤儿学校管理框架,资金流入、支出的流程,财务审计工作材料来看,都是很规范的,好像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审计出来的问题,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我最遗憾的是政府部门在这件事里表现出来的缄默与回避:当时我去找了丽江市教育局,因为教育局给了孤儿学校最直接的帮助,比如批地。但是我要求采访时,教育局要求我去找市委宣传部,等我找到市委宣传部的时候,又让我去找市政府办公室。双方开始踢皮球,最后从宣传部一位官员口里得知,市政府的一位副秘书长表示目前正在接管过程当中,不便接受采访,一切等15日之后再说。
当初选择这个选题,就是因为它有标本意义的。民间慈善应该怎么做?当政府的确没有力量来做的时候,民间力量的加入肯定是需要的,但是民间力量介入之后,到底怎么来规范、约束他们,不能单靠道德。如果没有审查监管制度,是很容易出问题的。5万元钱可能没有事,但是500万元就不一样了。如果按照审计报告来说,2000年那次的还不算太严重,2006年就更糟糕一些,那么这些时间里,相关部门到底在做什么?
我看到一份最早丽江妈妈联谊会的材料,里面还有一个资金监察委员会,委员里面还包括市审计局的领导。但自从2000年张春华状告胡曼莉之后,他们却唯恐避之不及了。又怎么可能实现监管呢?
现在的一个尴尬是,政府要接管这所孤儿学校,而胡曼莉说,这个学校是她投资的,因为这7年的政府监管的缺失,谁能拿出证据来证明这所学校到底是个人投资,还是社会捐助?那就只能拿证据说话了。但是如果这件事能够厘清的话,那么对以后的慈善事业有一个很好的范例作用。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从法律上佐证,事情可能会僵持在这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到目前为止,接管工作仍未完成。
http://www.yweekend.com/webnews/070419/A05/070419A0501.shtml

六年追查“中国妈妈”
报道胡曼莉的每句话都有证据

报道胡曼莉的每句话都有证据
孤儿学校难接管

孤儿学校难接管
六年追查“中国妈妈”(青年周末 2007-4-19) 三大粉丝团投诉音乐风云榜圈钱(青年周末 2007-4-19) “牛奶天敌”林光常:不提牛奶不会遭围剿 (青年周末 2007-4-5) 六问“矿泉水致癌”公众知情权(青年周末 2008-6-26) 六问郭德纲代言“藏秘排油”(青年周末 2007-3-22) 郭德纲代言广告涉嫌违法(青年周末 2006-4-27) 李书航:戴姆勒“行贿门”始末(青年周末 2010-4-15) 从官哨到黑哨再到赌哨:中国黑哨起伏路(青年周末 2010-3-18) 表扬稿“肉麻” 农民日报沙洋遭收缴?(青年周末 2007-2-8) 军迷“老大”披露网络三次航母论战内幕(青年周末 2007-2-1) 《名声大震》“柯许”口水战都怪“鬼上身”(青年周末 2007-1-14) 脑白金 你的金砖在哪里(青年周末 2007-3-8) 天涯猫扑揭《明朝那些事儿》 “百万点击率”造假内情(青年周末 2007-3-15) “最牛钉子户”催生“市民记者”(青年周末 2007-3-29) 别惹男人!整蛊女友宝典(青年周末 2007-3-29) 马军:古建专家论证拆迁被指涉嫌违法(青年周末 2007-6-21) “山西黑窑事件”是怎么被揭露的(青年周末 2007-6-21) 黄秋生 当年拍三级片是被逼无奈(青年周末 2007-8-16) 季羡林关门弟子:季老要我用最笨的工夫学梵文(青年周末 2007-9-13) 二十余媒体三年角斗“万里大造林”(青年周末 2007-9-6) 河南网民被罚1900元 网警:公安部认可处罚依据(青年周末 2007-9-25) 央视感恩门:图报恩 骗媒体“免费救人”(青年周末 2008-4-10) 山寨春晚的非正常死亡(青年周末 2009-2-4) 张倩:谁给警方“强行尸检”权(青年周末 20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