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你知道多少吉普赛人的事——一个到处为生的民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0:58:21
实拍:真实纪录法国吉卜赛人的真实生活(高清组图) 中新网
国际在线专稿:据德国《明镜周刊》9月5日报道,早在15世纪,吉卜赛人(罗姆人)就通过希腊从印度来到伊比利亚半岛。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吉卜赛人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定居,他们至今已经在法国生活了数百年。但是法国目前正在掀起一股驱逐吉卜赛人的行动,在全球引发强烈争论。德国摄影师杰斯克·丹泽尔日前在汉堡举行摄影图片展,展示了吉卜赛人在法国佩皮尼昂的现实生活。

1、2004年4月,一对年轻吉卜赛人夫妇走在圣杰克斯小镇的大街上,这个小镇位于法国佩皮尼昂与西班牙巴塞罗纳市交界处。

2、吉普赛人一天大多数时间在街头度过,比如停车场或者浅水池旁边。

3、德国摄影师杰斯克·丹泽尔花费数年时间,在佩皮尼昂观察吉卜赛人的生活。这张图片是2004年7月拍摄的,孩子们总是在大街上来回跑动。

4、2007年9月,一户吉卜赛人家庭在他们房前的街道上吃晚餐,孩子在街上翻着筋斗。

5、一名传教士在街边用麦克风喊话,呼吁吉卜赛居民去教堂。

6、这家咖啡馆是圣杰克斯的男士们聚会的主要场所。圣杰克斯的吉卜赛人与被驱逐的吉卜赛人没有太大联系,他们的先辈是19世纪早期才到达佩皮尼昂的。

7、一名吉卜赛新郎开着宝马来到新娘家门前。

8、新娘在伴娘和孩子们的簇拥下,步行向教堂走去。

9、近年来,五旬节派(基督教的一个教派)教堂数量增加很快。许多传统上信奉天主教的吉卜赛人开始转而信奉五旬节教派。

10、新年前夕,吉卜赛男子聚集在酒吧举行聚会,直到午夜。他们一起喝酒跳舞,而女子则留在家里准备节日盛宴。吃过丰富的饮食后,当地人开始走亲访友。

11、法国禁止斗鸡,但这项活动却是吉卜赛人的传统文化。(李金良)

到处流浪的吉普赛人

Gucci 2009春季度假系列被鼓胀的大袖子和飘逸的印花雪纺长裙主宰着,模特们仿佛是不断旋转起舞的吉普赛女郎。

除了来寻觅郎君的少女,还有已经在新娘集市上配对成功的已婚年轻人。

打扮得漂亮点,也许能卖个好价钱

参加集市的母亲埃拉娜说:“带我们的女儿来这里,是希望她们可以在这个集会上跟男孩子们多熟悉,因为我们不允许孩子们去舞厅。 ”

不锈钢炊具的大量生产淘汰了补锅业,一些城市吉普赛人成为汽车技工和修理工。流动马戏团和娱乐场所为现代吉普赛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如驯兽师、小吃摊贩和算命仙。

而未婚的少女,也加入到舞蹈的行列,表达自己对婚姻的渴望之情。

吉普赛人一般早婚。图为十三岁的吉普赛新娘

吉普赛人现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欧洲为主。吉普赛人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传统上,吉普赛人一向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寻求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

吉普赛女郎在集市上展示性感的身材

吉普赛人现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欧洲为主。吉普赛人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传统上,吉普赛人一向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寻求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

吉普赛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

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黑白铁匠)和充当乐师为业。妇女从事卜筮、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兽医学问世以前,很多农民依靠吉普赛的家畜商人指导牧群的养护管理。

如今的时装界对吉普赛风格也是颇为迷恋。Giorgio Armani 08秋冬秀场上模特们穿着流苏印花长裙,裹着波西米亚风格的蕾丝刺绣披肩款款走来。

上千名吉普赛少女盛装打扮佩带珠宝,在父母的陪同下参加保加利亚一个户外新娘集市,寻觅如意郎君。最好是能给自己的未来生活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

象出售物品一样,吉普赛人将少女卖给别人当新娘。据了解,在这样的新娘集会上,一位年轻美女的身价可高达数千欧元。

一名吉普赛女郎的夫妻正在和一名男子讨价还价

这次集市在东正教复活节斋戒开始后的首个周六举行, 吸引了来自保加利亚南部共计2000人前来参加。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的“朋克”一族或是乐队就效仿吉普赛人,开着大篷车到处巡演。

在保加利亚的旧扎戈拉附近墨吉拉村每年都会有上千的吉普赛人来到这里进行相亲,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新娘集市。

与此同时,年少的兄弟姊妹们也前来欢庆,品尝糖果。现场的一对新婚夫妇在旧车上跳起了肚皮舞,庆祝自己找到了另外一半。
图片来源于网上,版权归原创者
吉普赛人
(Gypsies) 亦作Gipsy,吉普赛语称罗姆人(Rom)。 深色皮肤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现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欧洲为主。大多数吉普赛人讲吉普赛语(Romany),一种与印度北部现代印欧语密切相关的语言;也讲各居住国的主要语言。一般认为,吉普赛人经屡次迁徙,离开印度,11世纪到波斯,14世纪初到东南欧,15世纪到西欧。20世纪下半叶,吉普赛人的踪迹已遍布北美和南美,并到达澳大利亚。吉普赛人自称罗姆人(「男人」之意),称非吉普赛人为加杰人(「外人」之意)。
生活方式
吉普赛人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传统上,吉普赛人一向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寻求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黑白铁匠)和充当乐师为业。妇女从事卜筮、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兽医学问世以前,很多农民依靠吉普赛的家畜商人指导牧群的养护管理。虽然现代吉普赛人仍四处流浪,但他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外部世界的进步。他们乘坐带有大篷的汽车、卡车和拖车旅行,以出售旧汽车和拖车代替了家畜贩卖。不锈钢炊具的大量生产淘汰了补锅业,一些城市吉普赛人成为汽车技工和修理工。流动马戏团和娱乐场所为现代吉普赛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如驯兽师、小吃摊贩和算命仙。
家庭结构
吉普赛人的定型家庭由夫妇、儿女和至少一个已婚儿子及其妻小组成。婚後,夫妇与男方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学会婆家的规矩。理想的情况是,兄长准备分居时,弟弟已准备结婚,将与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给女方父母聘礼,是吉普赛人婚姻的主要特点。吉普赛人维特萨(vitsa,宗族)的领导权要由最能体现吉普赛人理想的成年男子掌握,这种人善于运用智慧和力量安排婚姻和解决争端,能为自己的女儿商定满意的聘礼,而且能巧妙地与吉普赛人和加杰人做生意,认真遵守吉普赛的传统。普遍流传的「吉普赛王」这一故事性的想法无疑部分来自维特萨首领的形象。维特萨的领导权不一定世袭,优柔寡断或失败的首领会被更有能力的人取代,或者一个维特萨内的若干家庭抛弃原来的首领,加入另一个更有威信的宗族。<
分布区域
欧洲和北美的某些城市有定居的吉普赛居民集团,他们遵守很多吉普赛习俗,从事传统的吉普赛人的职业,讲吉普赛语,但受当地语言很大影响。罗姆人把这些已经定居的吉普赛人称为「辛特」人,认为他们已放弃了真正的吉普赛生活。「真正」吉普赛人按照他们在欧洲固定流动区的形成的先後,分成了几个居民集团。在巴尔干和中欧的,叫卡尔德拉什人(Kalderash),占全部欧洲和北美吉普赛人的大多数;流动在伊比利半岛、北非和法国南部的叫吉塔诺人(Gitanos),在法国、亚尔萨斯和德国的,叫马努什人(Manush);每一种人又以定居的地点进一步加以区分。由于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注册和人口普查是其普遍特点)以及在社会和政治上长期受歧视,确切估计他们的人数相当困难。全世界的吉普赛人约为200∼300万,20世纪晚期大部分仍住在欧洲,尤是中部和南部地区。
名称起源
“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误以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变。
不同的称谓
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而吉卜赛人则自称为多姆人(Rom),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 吉卜赛这个名字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吉卜人(Gypsy或Gypsies)是从英语埃及人(Egyptian)一词演变而来的,这是英国人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他们的传统称呼。这是由于15世纪时欧洲人对于流浪到他们那里的异乡人不太了解,误以为他们来自埃及,所以就称他们为“埃及人”,慢慢就变成“吉卜赛人”了。吉卜赛人自称罗姆人(Rom),这个名字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1965年成立的吉卜赛人国际组织——罗姆人国际委员会(Committee Internation Rom)就使用了罗姆人一词,而且现在正得到国际的承认和尊重。不道由于习惯和传统的称谓,多数仍称他们为吉卜赛人。
总之,吉卜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而且根据主观臆断确定了他们的族源,编纂了他们的历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世纪末期,对于吉卜赛的研究工作才有了突破。
日常习俗
在他们的日常习俗里,有两种重要的概念——纯净与不洁,例如,一个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扫过一个男人的碗周,那么这碗食物势必要倒掉;在他们终年流浪的敞篷车里,永远备有三桶水,其一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为洗脸用,其三为洗脚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错,就会受到惩罚。自有其法庭。当一个人或者一家族有纠葛诉讼,一个审判监狱是不存在的。刑罚可以将一个人赐死,却不能剥夺一个人的自由。严重的被定为“不洁”的罪犯,将会被排逐于部族之外。一个被孤立的吉卜赛人,生存的价值几乎等于零。
算命占卜是吉卜赛人,尤其是吉卜赛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传统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赛人已非常少见了,大多数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赛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吉卜赛算命者大都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然后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几世纪以来,吉卜赛人的传统职业,一直是“弄熊的人”。他们向一些专事偷猎的人购买幼熊,然后拔掉熊的牙齿及锐爪,再加以训练,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这个旧行业的人所剩不多,大多数人宁可拿“政府庇护”当职业——向社会局领取救济补助。这对他们而言,并不当成行乞一样的羞辱,反而认为是老天爷赏赐的饭碗。
吉普赛人可能浪迹过中国
明初李浩的《三迤随笔》,记载了一段罕为人知的吉普赛人佚事:
三月十六,(大理国)王见诸部酋、异邦使臣于五华楼。始赐以酒席佳肴,奏以《奉圣乐》、《锦江春》等诏乐、段氏名曲。亦有异域之音来自天竺、波斯,中有罗摩人,亦称吉普色人之女。不分老少常至叶榆(大理城),以唱乞、巫卜为生。多赐以米粮。其部男子则以游牧为生,所至之地不入民舍,而结棚有水草之地,利于放牧。男者于栖地结棚,管家务、放牧牛马骆驼、领婴孩、侍老者。亦喜狩猎,不种禾稼。元世祖平滇(1252),其部族为元征服。其部三千男女随世祖平滇,为兀良哈台部收编。哈帅喜罗摩女善歌舞,有八妾,最美者三妾皆罗摩人。(明)太祖平滇(1382),遣其部为民。分其地于澜沧一带泽地,封之而不受。喜浪游,卖唱、巫卜,皆女人之事。西平侯知而怜其部族之传习,视人世若梦,行踪若浮萍,飘而不定,结棚栖地多则半年。冬居勐缅、勐定、威远地,三月移居于大理、蒙化、永昌,亦有西走天竺祭祖者,秋凉始归。其所唱之曲,有梵曲、龟兹曲,善诸异域语,精通汉话。兀良哈台令乐师教其蒙汉语。良妾芙蓉夫人为罗摩酋长之长女。良卒,其部至龙尾城哭悼之,来者千余。其女随部族归父所游居。每年清明日必于千里外至良墓(在下关龙坡),哭悼祭之,历三十余年。洪武鼎革以来,其部族后人每年入德胜驿(大理下关镇)卖唱祭祀,皆循前制。曲有大曲十二,小调八十余,皆以汉语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