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起点:“十二五”时期上海的历史方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9:03
战略新起点:“十二五”时期上海的历史方位
日期:2010-05-31 作者:周振华 来源:文汇报

■周振华
编者按:即将编制的上海“十二五”规划,是上海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极其重要的发展规划。如何谋划好“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发展,有待社会各界解放思想、集思广益,破解难题、探索思路,形成共识、团结奋进。从今天起,本报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辟“上海‘十二五’规划大讨论”专题栏目,刊发上海专家学者对“十二五”规划的真知灼见。同时,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就“‘十二五’规划与我们的期盼”发表见解,以期推动上海的科学发展。来稿请发电子邮箱whllb@wxjt.com.cn。
上海已经具备了作为全球城市崛起的潜在基础及条件。上海走向全球城市,是一次重大的蜕变重生,是一个非线性的发展轨迹转换。尽管城市发展有其路径依赖,但上海要走向全球城市,必须摆脱原有的发展轨迹,实现城市全面转型,犹如上海当初从单一功能工商业城市转向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那样。
上海“十二五”规划需要有一个新的历史方位的判断
按照以往的惯例,每一个五年规划都要确定一个阶段性目标。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当地发展阶段水平及其特点、面临的发展环境条件等作出科学研判,然后才能提出一个符合实际且具有前瞻性的阶段性目标。上海“十二五”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同样也不例外。我们的研究表明,与以往五年规划研究与制定有所不同,上海“十二五”规划更需要有一个大时间跨度(不限于五年)的历史方位的判断与阐述。这并不是“十二五”规划本身有什么特殊性质和要求,而是上海将以“十二五”为标志进入一个历史性重大转折的发展阶段。这不管是对“十二五”上海发展阶段水平及其特征、环境条件的基本判断,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总体思路的选择确定,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需要我们在规划中予以特别关注和体现。
当我们在研判上海目前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各种问题时,需要对这座城市的发展机理及其轨迹有一个透彻的洞察和理性思考:它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足迹?如今它处于何种历史方位,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它又将走向何处,需要迈出什么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步伐?根据我们的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在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两大历史足迹,而在未来30年中又将留下新的历史足迹。在这90年的时间序列中,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将清晰呈现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建国后30年,上海成为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市;改革开放后30年,上海转向经济中心城市;未来30年,上海将走向全球城市。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但在建国后30年,上海却走上了工商业城市之路。这种城市发展逻辑断裂性的转折,是由当时特定历史背景条件所塑造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战略遏制与经济封锁的条件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资金融通、先进技术交流等方面都无法广泛展开,上海在近代所形成的对外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东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都不可能再现。与此同时,国内亟待复兴,在中央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经济发展方针指导下,上海作为当时全国工业基础最好、设备最优、生产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高、产品质量最好的城市,重点发展工业及形成全国制造业生产基地,无疑是当时国家战略的体现和要求,也是发挥传统优势、挖掘潜力、实现“投入最少、速度最快、效益最高”的明智选择。而随后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更是强化了上海制造业生产中心的功能,使上海成为一座较典型的单一功能的工商业城市(以工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城市)。
其主要特点是:(1)形成了具有门类齐全的产业配套功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其中重工业发展又比轻工业更为突出。(2)形成了高密度的财富创造,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全国1/6的财政收入。(3)在短缺经济的状态下,提供了大量日用工业品,其中不少是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并形成了基于计划渠道的产品批发中心。(4)通过产品调拨,以及提供人员、设备甚至整建制企业的输出方式辐射外地。(5)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居民住宅、绿化环境等方面建设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上海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与束缚,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城市复兴与再生,拓展了新的城市功能。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实施“以东带西、东西联动”的发展战略,并通过打造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和实行土地批租、发展资本市场、吸引外资等制度安排,推动新一轮的城市改造与开发,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与配置能力,成为连接内地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实现经济高增长,逐步演化为一座以金融、贸易、航运为支撑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
其主要特点是:(1)通过完整而强大的市场体系,吸引与集聚了国内外大量资源要素,并具有明显的内敛性与沉淀化特征,从而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凸显出较强的经济实力与静态配置效率。(2)通过在“调整中发展”与“发展中调整”,服务业打破长期滞后局面而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迅速高度化,服务业与制造业“双轮”驱动,支撑了连续15年的两位数经济高增长。(3)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设施基本配套,城市形态大为改善,具有较强的经济集聚功能,形成大量的财富创造活动。(4)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金融机构和研发中心入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集群。(5)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竞争程度增强,依然保持着“中心-外围”的关系,强调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上海具备了作为全球城市崛起的潜在基础及条件
今天,特别是以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又将面临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得上海自身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过多依赖土地财政、大规模投资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全面转型;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金融格局调整以及上海世博会所带来的机遇,又为上海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实现新的发展跨越提供了可能。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30年,上海将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走向具有强大网络功能的全球城市。
在后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革,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正加速重组,全球经济重心不断向亚洲地区转移,中国等新兴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引擎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在世界经济网络体系中的作用将发生新的变化,国家竞争将日益演化为城市竞争,全球城市体系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未来30年内,中国仍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总量将跃入世界前列(据高盛预测,中国将在202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及其影响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等将明显上升。当前,随着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CEPA6的实施以及两岸“三通”机遇的出现,在东亚城市链上已经出现大量的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就迫切要求在中国大地上崛起全球城市。特别像上海正处在东亚沿海地带城市链的枢纽位置,若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网络中的主要(基本)节点,通过网络控制力和影响力来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组,承担起我国参与和影响世界经济事务的重要平台的作用,充当全球经济资源流动与配置的重要空间载体,那将是具有十分重大战略意义的。因此,中央要求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属具有卓识远见的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崛起、争夺全球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上海也具备了作为全球城市崛起的潜在基础及条件。无论从经济规模、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功能等方面看,当前上海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人均1万美元,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已集聚了大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际金融机构、国内外的生产者服务公司以及研发中心,在金融、航运、贸易、技术、信息等方面形成巨大规模的经济流量,对外联系和连接程度均较高,与亚洲各国和地区具备了良好的贸易往来与合作。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完备性,生活环境良好,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基础较雄厚,基于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别是通过上海世博会,上海这张城市名片有了很高的国际知晓度。另外,上海所处的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长三角各类城市都已建立起较广泛的国际性联系,且具有良好的内部联系性,表现出全球城市区域的显著特征,已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平台。与传统的全球城市崛起不同,当今全球城市通常是立足于一个全球城市区域中崛起的。上海在这一全球城市区域中作为首位城市,同时具备了作为全球城市崛起的区域性条件。
当今,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两大潮流的交汇发展,作为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主要(基本)节点的全球城市,是全球经济网络的控制与管理中心。与传统的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相比,全球城市除了一般经济中心的功能外,还具有四方面的突出功能:一是世界经济组织(机构)高度集中的控制点;二是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公司的主要集聚地;三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四是产品及创新活动的市场。因此,全球城市具有更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上海走向全球城市的总体目标
参照目前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的标杆,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崛起,必须在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努力争取达到:(1)在世界经济网络体系中具有基本(主要)节点的地位,能够促进全球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增值化,强调流量经济与动态配置效率。(2)具有完备和强大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产生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创造。(3)集聚大量全球公司、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机构,形成基于主导性公司(企业)网络的微观基础,具有广泛的对外联系与联结程度。(4)与周边地区形成“核心节点-次节点”的网络关系,强调在全球城市区域中发挥主导作用。尽管这是上海未来30年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但在“十二五”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和发展思路中必须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在“十二五”期间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上海走向全球城市,是一次重大的蜕变重生,是一个非线性的发展轨迹转换。尽管城市发展有其路径依赖,但上海要走向全球城市,必须摆脱原有的发展轨迹,实现城市全面转型,犹如上海当初从单一功能工商业城市转向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那样。如果说“十二五”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在内容上有所不同的话,那就在于它要体现一种非线性发展轨迹的转换。也就是,上海要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从工业与服务业并重的产业结构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从单核的城市空间结构转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从经济建设主导的城市发展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协调与促进的城市发展,从集聚主导的城市服务功能转向集聚与辐射并重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这是“十二五”的重大突破,也是提炼“十二五”发展主线的基本依据。
当然,上海前60年发展历程形成的路径依赖,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更不是可以随意否定的,它将影响和决定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崛起与其他全球城市不同的操作方式与实现途径。因此,上海“十二五”的发展战略及其重大举措,要从现有的发展基础、特定结构和约束条件出发,结合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城市发展新趋势,着力解决城市全面转型中的现实障碍和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上海特点的全球城市崛起之路。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