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穆斯林社会心理的实证分析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5:33
□ 贺 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04期
1/5页123 ...5
新疆是穆斯林人口较多的边疆地区,研究和分析这个区域穆斯林的社会心理问题,对包括新疆在内的穆斯林居住区的宗教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新疆地区穆斯林的宗教心理具有明显的索求性特征,宗教行为动机在向世俗化、非宗教方面变化。信奉伊斯兰教,既是他们宗教归属的需要,也是他们民族归属的需要。在伊斯兰教和现实问题之间,他们更关注和重视现实问题。怎样在非宗教的基础上满足公民全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不必为了寻求安慰而去求助于宗教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成为当前新疆宗教工作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疆 穆斯林 社会心理 实证分析
作者贺萍,1966年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区同样也不例外。作为穆斯林人口较多的边疆地区,新疆地区的穆斯林如何应对这种变革,其选择取向如何,将直接影响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走向,研究和分析新疆地区伊斯兰教主体的社会心理,不仅有助于我们引导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现代发展,也有助于促进新疆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
2004年5—9月间,笔者采用分类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克陶、喀什、伊宁、新源、托里、阿勒泰等县(市)的城乡(镇)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为了弥补定量研究的缺陷和不足,还在阿克陶县、伊犁市和新源县等,对当地城镇和乡村社会生活分别处于高、中、低水平的穆斯林公民的宗教信仰状态进行了典型访谈。本次问卷用维、汉、哈三种文字制作,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3份,回收率为88.8%。


上表显示,参与这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从性别上看,以男性为多;从年龄结构上看,20-35岁的人最多,其次是35-45岁的人,再次为25岁以下、45-55岁的人,55-65岁和65岁以上的人数量较少;从民族结构上看,维吾尔族最多,其次是哈萨克族,再次是回族,其余的是其他各民族;从职业分布结构看,农牧民和公务人员人数较多,其次是宗教人士,此外,还有教师、商人和工人等;从收入水平看,收入在1000以下和1000-2000元的人占到63.2%,占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从分布区域上看,主要是南疆和北疆的穆斯林,东疆的人数极少。由上述可见,本次调查的结果主要是反映新疆地区中青年男性穆斯林、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职业为农牧民和公务员的穆斯林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从目前新疆地区穆斯林的社会结构来看,他们的宗教行为和社会心理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新疆地区穆斯林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倾向。
一、新疆地区穆斯林的宗教行为及其折射心理分析
本次调研我们把伊斯兰教的礼、斋、课、朝四功作为观察和测度新疆地区穆斯林宗教行为的变量,期望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观察和测度,了解和认识新疆地区穆斯林宗教行为的基本状况,进而分析其所折射的社会心理。我们认为,在伊斯兰教中,念、礼、斋、课、朝五功在不同层次和意义上依次递进地培育、巩固和增强穆斯林宗教观念、感情和体验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穆斯林宗教意识层次的一种外在表现和标志,实践这些宗教行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伊斯兰信仰内化和深化的过程,虽然在宗教实践中,穆斯林遇到条件不具备,特殊情况不能履行这五项宗教功课时,伊斯兰教另有可以变通的各种规定,但这些规定在伊斯兰教中属于例外原则,不带有普遍意义。因此,我们认为,通过观测新疆地区穆斯林礼、斋、课、朝的修持状态,大体上可以了解和把握新疆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认知状态、信仰程度及其所投射的社会心理。问卷统计结果如下:上表显不:
(1)在被调查者中,相当多的人坚持每天做五次礼拜,比重达40.2%;其次,在两节(库尔班节、肉孜节)期间做一次礼拜,比重为21.4%;再次,每周做一次礼拜,比重为17.3%;从不做礼拜的比重为14.8%;偶尔和每月做一次礼拜的被调查者的比重共计3.0%;还有3.4%的被调查者对此采取回避态度,选择未答。这一统计结果与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基本吻合,2004年6月,笔者在伊宁县某村访谈时,村长对此作了这样的介绍:两节期间大家都去礼拜寺做礼拜,主麻日做礼拜的人要比平时多一些,丧葬期间去的人也多。一般宗教人士、老人和丧失劳动力的人一天做五次礼拜的情况较为普遍。做礼拜的人大多是4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去的不多,因为他们要干活挣钱,没有时间做。


这表明,在新疆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通过做礼拜坚定自己的信仰,在实践中,多数人根据自己的认知状态和具体情况修持这一宗教功课。从认知角度看,许多穆斯林是在遵循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上做礼拜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它已日渐成为制度化的象征,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仪式、符号,其终极意义几乎不起主要作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两节期间去一次,有的人偶尔去一次,有的人从不去,更多的人是两节期间做一次礼拜。这就折射出新疆地区的穆斯林不仅把做礼拜视为一种宗教活动,更把它视为民族习俗的一部分,做礼拜能够满足他们宗教归属和民族归属的双重需要。在新疆地区,穆斯林的礼拜行为不仅表达和反映了他们的宗教心理和感受,也表达和反映了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值得注意的是,少数穆斯林对此不予以回答,对宗教信仰问题表现出相当谨慎的态度。
(2)被调查者的封斋情况比较复杂。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夫妻一起封的情况多,劝朋友一起封的情况少,相当数量的调查者一天也不封。统计数据显示:40.0%的被调查者是夫妻一起封斋,23.3%的被调查者是一天不封,11.4%被调查者是自己封,9.0%的被调查者是全家一起封,6.2%的被调查者是断断续续封几天,劝朋友一起封的只有4.7%,还有5.4%的被调查者对此未做答。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现在,新疆地区穆斯林一般根据经济条件、身体条件、工作情况和季节的不同确定封斋时间,往往是从几天到十几天不等,也有斋月前三天或后三天封斋的情况,封斋人员以老人为多。
调查显示,在新疆地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封斋的情况比较普遍,家庭成为新疆地区穆斯林宗教信仰形成的重要渠道,在伊斯兰教传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疆地区穆斯林复杂的封斋状态表明:大多数穆斯林难以超越现实生活的影响而严格遵循伊斯兰教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现实社会对穆斯林的宗教行为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和制约。
(3)被调查者在缴纳天课方面表现出高遵从性。统计数据显示:81.6%的被调查者选择交纳天课,15.0%的人选择不交,还有3.4%对此未作答。造成新疆地区穆斯林在缴纳天课方面的高遵从性,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来,新疆地区经济社会生活水平较前有了很大提高,必然使穆斯林交纳天课的能力随之提高。此外,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宗教氛围比较浓厚,一些人迫于环境和舆论的压力不得不缴纳天课。
(4)被调查者对朝觐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统计数据显示:33.2%的被调查者认 为,作为穆斯林应该五功齐备;27.4%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有钱就应该朝觐;22.5%的被调查者打算子女成家后再去;1.5%的被调查者打算年龄大了再去;11.8%的被调查者对此持无所谓态度,3.4%的被调查者对此未作答,在访谈中,当笔者问及“在朝觐和现实问题之间,你更看重哪一个问题?”,绝大多数穆斯林认为,解决好现实问题比朝觐重要,完成今世使命比完成来世的任务更重要。对于朝觐,主要有这样几种代表性想法:(1)想去,但是现在条件不允许,等经济条件允许了再去;(2)没有钱,目前自己的生存尚有问题;(3)没有想过。现在主要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如果有钱,还是想去;(4)不想去,有钱也不想去,有钱不如自己花;(5)中东不稳定,去那里不安全等。
综合研究和分析目前新疆地区穆斯林的宗教行为,我们发现,在被调查者中,除了交纳天课的比重高达80%以上,礼、斋、朝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可见,新疆地区穆斯林较普遍地履行着伊斯兰教宗教功课,在社会心理方面对伊斯兰教具有较强的依赖感和普遍的心理需求。
在访谈中,当笔者问及“你遇到困难一般找谁?”时,许多被调查者回答: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一般找村委会,丧葬、婚姻方面的事情一般找宗教人士,有的穆斯林告诉笔者,做礼拜是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对教育孩子有好处。这表明,新疆地区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的心理需求主要是对生命的保佑、现实困难的解脱,这在信仰层次上属于低层次要求,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为进一步了解这种心理需求,我们对新疆地区穆斯林选择孩子受教育学校和职业期望的取向进行了测度。统计结果如下:


上表显示,多数被调查者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义务教育学校,其比重达75.0%。在调研中,许多穆斯林告诉我们:只有学习科学知识才用处,才能在今天的社会立足,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前途。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职业期望,第一位是教师,占23.5%;第二是科学家,占22.5%;第三是医生,占10.9%;第四是宗教人士,占10.3%。第五是公务员,占9·0%。
综合分析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疆地区,伊斯兰教虽然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把伊斯兰教信仰作为最终追求的人并不是很多,与现实问题相比,他们似乎更看重后者。对于那些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能认知和把握的问题,诸如苦难、生与死,对那些无法理解、不能预测的因素的恐惧和无奈是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心理根源。通过履行宗教功课反映自己对社会角色的选择和定位,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与归属,是导致新疆地区各该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新疆地区穆斯林信教动因的分析
上表显示,导致被调查者中皈依伊斯兰教的第一位因素是家庭,比重达40.9%;其次,居住环境的影响,比重为29.1%;再次,阿訇的影响,比重为12.0%;第四是,亲戚朋友的影响,比重为1.9%。可见,家庭和社区是新疆地区穆斯林形成伊斯兰教信仰的初始媒介和第一个社会环境。在访谈中,一位穆斯林告诉笔者:“伊斯兰教是祖先传下来的,我如果不信教,害怕受到真主的惩罚。自己对伊斯兰教不太了解,也不太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跟着老人做。”
(1)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时至今日,虽然有些人已不信仰伊斯兰教,但信仰者仍居大多数,而且,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伊斯兰教的某些教义与礼仪已渗透各该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演化为传统的某些内容,深刻地影响着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在新疆地区穆斯林家庭中,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往往受到伊斯兰教伦理规范的约束,它塑造着儿童的经验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儿童进入到伊斯兰教世界,最终成长为一名穆斯林。可以说,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中,儿童从出生起就开始了伊斯兰教观念和实践的内在化过程,家庭是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维系,扩展信徒规模的重要载体。
(2)在穆斯林聚居区,伊斯兰教文化往往被社区成员视为主流文化,拥有话语霸权。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其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只有符合伊斯兰教的要求,才符合社区规则,并得到社区其他社会成员认同,实现归属,否则,就会出现被孤立的现象。许多人就是在适应这种直接社会环境中,获得了穆斯林的心理特征,变成了一名穆斯林,实现了个体满足宗教需求,又满足诸如需要交往、需要安慰、需要精神和物质的帮助等具有社会意义的需求。

(3)调查表明,目前,在新疆地区,阿訇引导人们皈依伊斯兰教的作用并不突出。统计数据显示,只有12.0%的被调查者是在阿訇的影响下皈依伊斯兰教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伊斯兰教是外来宗教,新疆地区的许多穆斯林对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和教规的认识和把握主要来源于阿訇的传授,而目前新疆地区阿訇的宗教学识和讲经水平难以满足穆斯林宗教生活需要,许多阿訇宗教学识有限,讲经停留在一般性的伊斯兰教拜功、饮食禁忌、生活细节的说教上,这势必会影响伊斯兰教的吸引力。阿訇的活动范围和职能较之过去发生了变化。如,过去,在新疆地区,阿訇可以通过自办经文斑点等方式带培塔里甫(满拉),传播伊斯兰教,现在,只有具备相应政治素养和宗教素养并得到政府认可的阿訇,方可带培塔里甫(满拉)。这样,阿訇在伊斯兰教传袭中的作用自然就减弱了。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习俗和环境影响,传统习俗与人际关系是当前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得以传袭的主要力量。在新疆地区,人们信仰伊斯兰教在某种程度上是习惯力量规制的结果。对新疆地区的穆斯林而言,伊斯兰教主要是一种承袭的习俗型宗教,皈依伊斯兰教蕴含着对他们对民族共同礼仪和教条的遵循,信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在他们所意识到的宗教信仰动机中,主要是对传统、道德的认识需求及其对慰藉的需求,这些是宗教外在的动机和需求,这表明新疆地区穆斯林的宗教行为动机在向非宗教方面、世俗化方向发展。
三、新疆地区穆斯林的适应心理分析
现阶段,我国宗教工作的落脚点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宗教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因素是当前新疆宗教工作的着力点。要实现这一政策目标,既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也需要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主动配合。那么,宗教界和信教群众是否具有自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宗教工作应该也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就当前新疆地区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认知和评价状态进行了测度,期望通过这种测度了解和把握新疆地区穆斯林社会心理的调适状况。统计结果如下:上表显示:


(1)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对伊斯兰教的价值持肯定态度。统计显示,86.7%的人肯定它对社会发展有作用或有一点作用;73.4%的人认为,伊斯兰教对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有促进作用或者有所促进;72.8%的人认为,信仰伊斯兰教对风俗习惯会产生有利影响。这表明,新疆地区的穆斯林在价值取向高度认同伊斯兰教。
(2)少部分人对伊斯兰教的价值持否定态度。统计显示,3.0%的人认为伊斯兰教对社会发展没有作用;5.3%的人认为,伊斯兰教对经济发展有制约作用;3.2%的人认为伊斯兰教对风俗习惯产生不利影响,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研究。
(3)相当部分的被调查者对伊斯兰教的态度是模糊的、不明确的。统计显示,10.4%的人在回答“你认为,伊斯兰教对社会发展有作用码?”这一问题时,选择未答或者说不上来;21.4%的人在回答“你认为,伊斯兰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了无所谓、不知道或者未答;24%的人在回答“你认为,伊斯兰教对风俗习惯的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选择了无所谓、说不上或者未答。分析个中原因:一是,新疆地区穆斯林普遍缺乏对伊斯兰教教义深入而系统的了解,自然很难对其社会作用作出宏观评价;二是,为了慎重起见,一些人对此采取回避态度,避而不答。

(4)目前,新疆地区的穆斯林对于伊斯兰教不再停留在简单、虔诚地信奉层面上,而是开始了反思过程。他们对伊斯兰教价值评判的多元化取向即是佐证。这种理性倾向的出现为新疆地区伊斯兰教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疆地区穆斯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用“当遇到困难,你克服困难的力量来自于何处?,“你认为,提高个人水平靠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测度。统计结果如下:
上表显示,只有12.9%的被调查者虔诚地信仰并依赖真主,更多的被调查者相信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在调研中,许多穆斯林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主要靠自己解决,不行的话找政府,亲戚靠不上。
定量和定性调查的结果都表明,新疆地区的大多数穆斯林是务实的,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在访谈中,当笔者问到“你遇到困难,一般先找谁?”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一般先找村委会,丧葬婚姻事务一般先找宗教人士。并认为,找村委会或者居委会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找宗教人士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新疆地区的穆斯林主要把伊斯兰教视为一种精神寄托,一般情况下,是把它与具体的现实生活区分开来。表7的统计结果说明了这一点。
调查显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自己劳动解决,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解决,已经成为新疆地区穆斯林较为普遍的看法,认同这一点的比重达76.6%。这种认知状态为新疆引导信教公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现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和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对此,新疆地区的穆斯林如何评价?统计结果如下:

表8、9表明,新疆地区的穆斯林对党的宗教政策和新疆各级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肯定的、拥护的。71.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非常好和好;74.8%的被调查者对所在地区貫彻党的宗教政策的情况非常满意或满意。但不能忽视是,在这两个选项中,约2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执行宗教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并表示不满意。这表明,在宗教事务管理方面,新疆还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总体来看,新疆地区的穆斯林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潜质,对党的宗教政策也是认同和满意的。今后,新疆在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同时,需要切实解决好穆斯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是优化他们社会心理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四、几点基本认识
通过对新疆地区穆斯林社会心理的实证分析,笔者形成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新疆地区穆斯林的宗教行为动机在向非宗教方面、世俗化方向变化。人们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目的是把伊斯兰教作为获得现实感性生活的幸福和向真主索取保佑的手段,宗教心理具有明显的索求性,它体现的是新疆地区穆斯林对现实感性生活的肯定、依恋和执著。
(2)在新疆,大多数穆斯林伊斯兰信仰的形成,主要不是个人有意识追求获得的,而是承袭家庭宗教传统和社区环境影响的结果。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不是一种他们学习和选择的结果,而是一种社会角色的表达和定位。

(3)新疆地区的穆斯林通过信奉伊斯兰教满足了自身寻求宗教归属和民族归属的双重需要。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当民族文化以一种宗教形成承载的时候,宗教也就具有了民族象征意义。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观念体系,还是一种囊括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的生活方式的综合体。在新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一些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礼仪、好恶等发展成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一部分。这样,宗教中的内容就成为民族文化的内容,宗教和民族文化相互重叠,紧密相关。这样,信仰伊斯兰教可以在满足人们寻求宗教归属愿望的同时,满足人们寻求民族归属的愿望,对新疆地区的穆斯林而言,伊斯兰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对生命状态和生活境遇的解释,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提供理想人格和寻求自我完善的方式。
(4)在伊斯兰教和社会现实生活问题之间,新疆地区的穆斯林更关注和重视现实问题。调查表明,目前,新疆地区的穆斯林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惑,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伊斯兰教的依赖上,还能够注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宗教心理开始向非宗教方面变化,这就为我们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奠定了现实社会心理基础。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怎样在非宗教的基础上满足信教公民的需求,使人们不必为了寻求安慰去求助于宗教的方法和手段成为摆在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 李建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