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封建社会大一统理论的奠基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51:04
来源:衡水人才网
先有孔子后有董仲舒,先有董仲舒后有儒教。是董仲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是董仲舒制定了“三纲”“五常”,奠定了封建社会道德伦理基础。中国封建社会不管怎样改朝换代,儒家思想却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大一统,董仲舒的理论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谈董仲舒,先说最近美国国会的一件事。10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并赞扬儒家思想对人文社会的贡献。众议员格林说,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人文社会带来无价的贡献。好了,说这些就够了,孔子是一位世界级名人,儒家思想是世界思想宝库重要贮藏。那么,是谁让孔子这么风光?是谁让儒学这么闪光?那就不能绕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要知道,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说流派百花齐放,有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等。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却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却难以施展抱负,有时陷入挨饿的地步。战国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是群雄割据的时代。这个时代合纵、连横学说在各国穿梭来往,儒家学说很难主导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来了个焚书坑儒,秦王朝短短十几年便土崩瓦解。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从汉代始,从董仲舒始。
汉初遵循的是黄老无为的思想,在休养生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到了汉武帝时代,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代,迎来大一统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一套理论体系保持这大一统,董仲舒理论便应运而生。
董仲舒把统一思想当做首要任务。他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意思是说,目前人们效法学习各种学说、主张,五花八门,意向各不相同。这样朝廷无法用来统一治国之道,无法统一天下人们的思想主张,官民不知该坚持哪种主张。干脆凡是不是孔子学说的,都禁其存在,不许在社会上传播。各种歪理邪说一消除,就可一统天下了。这就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这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拍即合,马上实行。不仅如此,董仲舒又创新修郊祀、改正朔、建封禅、礼百神等宗教仪式,把儒学神秘化,儒学从此渐变成儒教。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思想,创造出全球巅峰的汉唐盛世,使中华文化永久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感化力,使中华文化成为一脉相承的文化。

为什么中华文化能一脉承传?为什么中华版图除去短暂分裂始终保持大一统?为什么不论哪个民族统治中华都被中华文化同化?为什么封建秩序能两千多年不变?这都与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理论根基有关。
我们平时说的口语中有句“天意如此”,还有“苍天有眼”、“天不可欺”、“老天爷”等等,把天神化,认为天是神。可是谁把天神化?是董仲舒。他为什么神化天?为的神化君主。
过去把皇帝称为天子,即老天爷的儿子。皇帝奉上天之命主宰天下。这是董仲舒的一大创造。他先把天神化,天下一切包括春夏秋冬及人的形体、情感都是天造的,天造人就是为了体现天的意志。于是天的儿子出现在人间,引出了他的“天子”学说。他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深察名号》)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对封建统治的又一理论贡献。在没有这一理论前,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实力为王。在秦代,项羽见了秦始皇出巡的气派,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则说:“大丈夫生当如是也!”而君权神授理论,使皇帝成为天之子,奉天之意统治天下,万民信神则信君,使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决不可随便哪一个可“彼可取而代之”。
中国封建社会一统天下几千年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森严的、牢固的政治伦理和道德伦理。这强大的封建秩序千年一贯制,其基础也是董仲舒奠定的。孔子是中国封建伦理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一部《论语》主要内容就是封建伦理学。而董仲舒把孔孟伦理发挥并创造,并找到应用者。两千多年来主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三纲”、“五常”就是董仲舒活学活用孔孟之道而创造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里既有政治伦理,又有道德伦理,既有思想理念,又有行为准则。董仲舒把这些都说成是上天创造的,是天地阴阳的反映,不可改变的。神权下的君权(政权)、父权、夫权成为统治中国人的秩序保证。“三纲五常”不仅是汉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还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统治的理论基础。这四大权力被毛泽东同志称为“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正是有了这封建伦理做秩序保障,才使中国封建社会稳固运行两千多年,不论哪个民族统治,均把儒家学说当做经典,因为这是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能更好地驾御万民,服从统治。宋代皇帝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就是经过强化这封建伦理打造封建秩序,进而进行统治。封建地主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在汉代仍处于上升阶段,代表了先进力量。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董仲舒理论,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董仲舒理论确保了封建统治的一统天下,保证中华民族的统一,进而保证了中华版图的统一,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汉唐盛世,不能不说董仲舒是中华民族的功臣,是中华文化的功臣,是中华大一统的功臣。

在战国百家争鸣中,有法家的法治理论,有儒家的仁政理论。孟子就主张仁政。到董仲舒这儿,他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提出了“德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德治”也成为中华政治文明中的优秀遗产,至今我们还倡导“以德治国”。
董仲舒作为一个大儒,对社会下层情况的了解却非常清楚。他清醒地认识到大众受到的各种压迫和剥削,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不公平对封建统治是多么具有危害性。他说,“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他对当时豪强兼并土地,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贫者穷急愁苦”现象十分警怵。他从秦王朝覆灭的教训中看到,不解决社会和谐光靠严刑峻法实现不了社会稳定,不利封建统治。他提出了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原则。虽然他的哲学理念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但他主张“更化”,也就是要求变革,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秩序,创造新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秩序。如限制豪强兼并土地,反对官吏与民争利,反对蓄储奴婢。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他反对两极分化,主张均财富。在《春秋繁露》中,他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是财不匮,而上下相安”。虽然他认识不到导致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但是从社会和谐角度提出均调财富,无疑是进步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德治,是中华文明政治遗产,在纪念董仲舒之际,应当发扬光大。
总之,董仲舒作为封建社会大一统理论奠基人,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理论一直在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中华大一统文化、大一统民族、大一统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