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二代 路在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6:48
2010年05月18日 17:18 重庆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9

“是农民不会种地,是工人没有技术,是知识分子没有文化,是城里人却被称作农民”

农民工二代 路在何方

编者的话:他们,是一群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后代;他们,是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面临边缘化的尴尬群体;他们,在改变着生活和生命轨迹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规则。在城市,他们可能找不到工作,还招来白眼;回村里,他们已经不会种地,也不想种地。他们是众多的80后、90后农民工。有人说,他们是不愿意种地的“农民工v2.0”。

不是农民

也不是城市人

朱大鸣 blog

农民工二代不愿种地,已经成为事实。广州市公安局年初对9万旅客抽样调查,结果显示,80后、90后农民工已习惯城市,不会种地。他们从小学或者初中毕业后就直接来珠三角城市的工厂打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会上网、会用MP4听音乐、会追求新潮,也更看重精神需求。

事实上,城市化不仅仅是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市民化的迫切需要。早期的农民工很多都已经掌握了一项技术,笔者认识一位80后的农民工——来自湖南的小周,他已经成为广告公司的老总,年利润已经超过200万。

“种地没什么出息。再说,现在都已经机械化了,家里那几亩地根本不需要几个人就能搞定,我们在家里不是浪费吗?”小周解释了不愿回家种地的原因。事实上,在笔者和几位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农民工聊天时发现,小周已经成为他们的目标。

“能够在上海学习一门技术,攒点钱,自己做生意。”“在工厂打工太累了,工资还很低。”这是他们常说的话。他们要么渴望自己成为技术工人,要么渴望成为一个小老板,开个夫妻店,等等。

城市化大浪潮在21世纪的中国正在展开,城市的扩张也在高速运转,如果城市化略微慢了,这些农民工就很难觅得一席之地。成功的农民工要么就地转化为市民,要么回到家乡的小城成家立业。而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已经逐步失去前几代农民工那种吃苦耐劳的优势。一些城市的犯罪正在年轻化,广州市公安局就指出,一些盲目流入的外来人员也有可能会因生活所迫走上偷、盗、抢等违法犯罪道路,带来治安方面的压力。

农民工不是农民,但也不是城市人,游走于两端。事实上,农民工属于“两栖类”的人群,家里的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但他们确实属于城市,或者属于工业化的一员,已经不属于泥田里种地的农民了。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民不愿意回到农村,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他们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正像城里人不愿意到农村生活一样,不能强迫,只能不断地引导,增加农业价值链的长度。另一方面,更要促进小城镇化,小城镇化能够腾出更多的荒村来耕地,因为城镇化本来就是人口集中化的过程。

谁来养活城里人?

王晓雷 blog

谁来养活城里人?或许你会说这是个伪命题。这还用说,当然是城里人自己,只要有钱就饿不到肚子,因为有钱就可以买粮。可你想过没有,当没有农民种田,或者他们只种自家人吃的,城市人有钱也买不到粮咋办?

“80后农民疏远土地,谁来养活城里人?”这是近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新闻标题。报道说,重庆农村流传俗语“嫩脚杆踏不实烂田坎”,形容年轻农村人口对土地的疏离。“80后”农村人口绝大多数不会种地、不愿种地,中学毕业就外出务工,没有农业生产基本经验,对土地缺乏感情。

重庆的农民工唐道桉说:“我家有13.5亩土地,都是父母在种,每年能收1万多斤谷子,乍听起来挺多,其实也就能挣2000多元钱,还没有我和媳妇一个月薪水多。”

我种过地,深知种地很苦,但这种苦活却也是一门技术活,要成为一名种地的能手,也得多年的历练才行。就如重庆老农傅思祥所说的,种地是一门复杂的技术活,原来可能只需要镰刀锄头,现在要懂得怎么操弄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要知道什么种子是良种,什么农药更有效,没有几年功夫干不成。

“20年后我干不动了,年轻一辈又接不上茬,”傅思祥说,“这些土地留给谁耕种,谁又能给城里人生产粮食呢?”其实这种担心不仅是老农有,许多城里人也有,比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评论家童大焕等,他们都担心“十年之后谁种田?”

年轻人不想种田,也不只是中国现象。邻国的日本也如此,日本1950年有600万农户,到了1999年只有324万户,减少了近一半。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约占50%,老龄化严重。农作物种植面积锐减,粮食自给率减少一半,大量依赖进口。韩国的年轻人也不愿种田。

对于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种田没有后继之人,其实是中国之大事!

“我们不想再做

城市的过客”

贺玉良 blog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后出生、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与他们的父辈已大相径庭。他们会像城里人一样,拥有自己的QQ号,耳朵里听着MP3,口袋里揣着不一定高档但却功能齐全的手机。他们吃苦精神差了,但是权利意识却增强了,如果工作太累,加班加点,就会甩手不干。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父辈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外出打工的目的基本是挣钱回家,一般都把最终回到农村作为自己的归宿。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一般都没有种过地、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不想再回农村。这些“是农民不会种地,是工人没有技术,是知识分子没有文化,是城里人却被称作农民”的新生代农民工,长期与农村、土地、农民生活形成的隔膜,让他们在农村显得很另类,格格不入。父辈们看不惯他们穿名牌抽高档烟的奢侈,他们看不惯父辈们盯着一亩三分地不停盘算的“农民意识”。

虽然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形象定位已经优越很多。但现实还是让他们感到迷茫。因为他们仍然是一批农民的后裔,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社科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年民工观念与老一代民工完全不同,他们中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外出务工动因是“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在家乡没意思”、“羡慕城市生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生活”的人共占到71.4%。他们大多不能忍受身份歧视,更注重工作环境、自身的权益乃至个体感受,他们有更强的融入城市的动机,他们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锻炼自己、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为了享受人生!

二十年后

谁会去种地?

dans blog

只要是同最基层的农村有密切联系的人(比如有父母兄弟或亲戚朋友在农村)都知道,在今日在广阔的黄土上耕种的人都是一些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自从分田到户以后,农民有了自由耕种土地的权利,于是便有了剩余的劳动力,于是便有了进城打工的群体,在这一时期这些农民工无论是对城市的发展还是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时间一晃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在农村有一些在外地打工赚了些钱的农民早已不要家乡的土地,他们已是彻头彻尾的城里人了;大多数人来往于打工的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在外打工,家里的土地由他们的父辈或祖辈耕种;年轻人几乎没有人愿意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的父辈也不希望他们的后代过这样的日子。

那些年轻孩子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做农活,他们也不愿做那些辛苦的农活。再过十年、二十年,种地的老人去了,今日在外打工的主力农民工老了,而年轻人又不愿回到家乡,试问:还会有谁去农村做那些最基本的农活?难道科技可以发达到不用人地里就可以长稻谷?而现今这种田地都分到各家各户的形式是不适应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

《三国演义》里开篇便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许未来有一天,为了适用农村现代化耕种的模式,土地的拥有方式会是另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