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新闻:范曾与新儒学代表杜维明对话中国艺术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7:39:30
范曾与新儒学代表杜维明对话中国艺术精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4 00:14:47  

  中评社北京5月4日电/编者:范曾是当世一流的艺术家、学问家,杜维明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中华文明进行着承载、阐释、传播、光大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范曾和杜维明两位先生就是当代的大儒。他们的对话是学术界的一个佳话。2010年 2月,由北京大学和北京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一个电视节目《天与人》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即截取二人对话中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一段话,以飨读者。

  杜维明:范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大家,是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上创造艺术。他对中国经典文字之美特别欣赏。他有几句概括我不能完全记得,但我觉得是对经典之美非常传神的一种概括。他说中国经典之美是简约的、是高华的、是确实的、是朴直的,同时它也是圆融的、博大的。另外,他用到一个我不曾想到的词语,就是“深雄”,又深厚又有气派。

  范曾:博大深雄、简洁高华,这的确是中国文字本身,带给我们文化人的无与伦比的稀世之宝。我们中国文字的确是一种很简练的文字,它的语言涵盖内容却是非常的丰富。

  尤其在中国的经典,像《论语》、《孟子》里,要言不繁,可是说的事情很多。孟子在《梁惠王》里面讲:“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谓有世臣之谓也。”故国是什么?不是长了几棵大树,而是因为有人,“有世臣之谓也”。我们也讲,北京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谓有大师之谓也。杜先生来到北大,北大才是个北大,对不对?你说一个大的知识分子不是可以批量生产、论堆计算的。国家学术之安危,往往系于一两人之身。中国儒学走向世界,儒学之所以有未来,杜先生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极大。中国人讲话,的确有时候要言不繁。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昌黎,他有时候一篇文章几十个字,照样很完整。苏东坡写文章,“行其当行,止其当止”,这又是中国文人一种潇洒的气度。这个孔子不讲过吗,“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个史和野,都不是中国的文人所需要的语言风格和气质。中国文人所需要的风度、气质和他语言本身都是统一的。其实人的气质之美,往往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张载文章写的非常之好,他曾经谈过人的气质问题。张载说人,有一个“本然之性”,还有一个“气质之性”,人的第一等重要的工作就是改变气质。改变气质从哪开始?他的语言是其气质最重要的载体。这人,典雅;这人,高华,这人,鄙俗。这个完全是内在的修为所使然。

  有记载云,张载,他平时待人接物,不动声色的,以自己行动做无言之教。张载特别强调改变气质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我想这个包含着语言、行为、动作。一个人走到我面前,我是很注重看相格的,这相格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看他皮毛外相。第二个要看他骨相,这个骨相又不是皮毛外相了。骨相之成,须几代人。最后一点看,风神如何。也许他的皮毛外相,骨相还都不行,可是呢,这个人有一道风神。这道风神把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了,这道风神是十分离奇的。刚才我们谈到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当然杜先生非常熟悉的,见过很多次。我呢,仅仅见过一次。在人大会堂吃饭,他和我同一桌。他端坐那里,吃的很少很少。很瘦的一个小老头,危然端坐,巍巍然,大气象。我是一个艺术家,所以我经常从外相先判断一个人。先察其貌然后再听其言、再观其行,子曰:“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