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与中国政治改革---姜志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32:02

谈古论今

  2010年初以来,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先后多次提及政治改革,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对于政治改革问题,中国的左派和右派、保守派和自由派争论不休,其所争论之焦点,无非是应否接受西方自由民主的问题。其实,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接受西方式自由民主的问题,而是如何取舍,以使西方式自由民主理论,和中国的传统及现实结合起来的问题;也就是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使得西方的理论能较轻松的融入到中国的传统当中。笔者认为,儒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切入点。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近百年来受到了各种误解和攻讦。199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国内兴起了国学热、儒学热,但这种对儒学的兴趣仅限于社会人生领域,至于政治领域,则普遍认为儒家思想乏善可陈,许多人甚至还停留在鲁迅笔下的礼教吃人的观念中。

  学界的认识虽然比民间深刻,但并未就儒学在政治领域之价值有太大的突破。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学在政治领域只有“治道”而乏“政道”;显然,“治道”更多是行政管理领域的思想。大陆学者蒋庆虽然高调提出“政治儒学”,但其内容仍然是春秋公羊学的内容,并且很少有学者认为蒋庆的“政治儒学”,对儒学在当今政治领域之价值有太大的突破。儒学政治价值研究的这种现状,束缚了人们从儒学思想的角度反思中国政治改革的积极性、甚至是可能性。

  毫无疑问的,儒学尤其是先秦儒学之中的各种概念、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今政治学领域的各种主流概念、思想比较起来,差别不谓不大,儒学中更有很少可以直接用来服务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显然,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很难突破前文描述的樊篱。不过,从儒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儒学思想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许多都直指当今政治领域的弊病。

  政治改革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一般来说,政治文明包括思想即理念、制度和行为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通过儒学来反思政治改革的方向。

  第一,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也可以称为私人伦理和公共伦理。先秦时期,孔子面临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他继承周礼的过程是一个损益的过程(类似于对周礼进行改革)。不过,孔子之儒学主要是从“仁”出发规范仁义礼智、孝友弟恭等道德观念。

  孟子延续孔子的思路,可以说孔孟儒学注重的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这种儒学的思路是通过规范个人道德和家庭道德,达到树立君子人格和忠孝观念,进而通过儒家的亲亲之爱推广到全国,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但这种思路在当时的现实中受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也没有得到实行。这种注重个人伦理道德的思路,到荀子之时发生了转向。笔者称之为荀子的儒学转向,即从注重个人道德的思路,转向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一并注重的思路。荀子提出的公共道德涉及政府政治的多个方面。在他的思路中,对国家治理来说,公共道德比私人道德更加重要。不过,荀子构建公共道德的活动和思路,在秦以后就中断了。需要公共领域的道德观

  荀子的思路对中国当今的政治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今,中国同样面临一个个人道德思想丰富、公共道德思想匮乏的局面,政府提倡的社会道德,更多的还局限在个人道德的范畴,比如,被政府大力提倡的“八荣八耻”就是这样。在政治学的语境中,“公共”一词有特点含义,不是说一个人遵守的是个人道德,多数人遵守的就是公共道德,而是和政治问题相关或相对的。现今中国需要构建的公共道德,应该以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为基础。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是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理论结合起来的一个切入点。

  第二,主体性政治制度和辅助性政治制度。对政治制度的这种划分,是为了区分那些发挥主要作用和发挥辅助作用的制度。儒家道德制度在历史上到底起到了何种作用?比较普遍的观点是阳儒阴法。也就是说,表明上主体性政治制度是儒家,其实是法家。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包括汉宣帝在内的许多古代帝王的认可。

  儒家道德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的只是辅助性的作用,也就是救济作用,当作为主体性制度的法家制度作用不及或作用出现障碍时,才需要儒家道德制度来发挥作用。这种说法也是符合道德的特性的。

  可以说,在任何文明社会中都存在道德,但道德都是以隐性的状态存在的,平时规范人们行为的都是各种主体性政治制度。比如,在西方民主社会中,平时维持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的是民主制度,但特殊时期,基督教道德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道德制度作为辅助性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的政治改革中,儒家思想也会有用武之地。

  中国的政治改革,需要考虑主体性政治制度和辅助性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只有两个方面一起考虑,才能建设一个较完备的政治制度,如果只是考虑主体性制度而忽视辅助性制度,那么政治改革就是不完善的,甚至会出现问题。

  现今,中国的许多改革饱受非议就是因为忽视了辅助性制度的建设。就拿国企改革来说,有些企业非常注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种西方式的制度虽然能改善管理,提高效率,但忽视了文化、习性等中国员工的心理因素,从而忽视了辅助性制度的建设,进而导致企业改革失败。

  第三,仁政和福利政治。儒家有仁政的传统,这种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现今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的民生政治就是仁政的延伸。不过,仁政和民生政治还是有区别的,其主要的就是仁政侧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而民生政治侧重对特殊民生领域的关心。不过,现今的民生政治有向西方福利政治发展的趋势,就是把特殊的、需要政府大力关注的民生领域,纳入福利政治的范畴。但是鉴于福利政治在西方社会遇到的种种困境,中国政治改革的这一趋势应该慎之又慎。  西方一些国家的福利政治,已经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其弊端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建立时间不长,但已经开始为养老金不足而发愁,政府更开始考虑延长退休年龄,这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福利政治改革方向的有效性,特别是反思福利政治和仁政的区别。相对于对所有人都大包大揽的福利政治来说,针对弱势群体的仁政更有优势,也只有弱势群体才更真正的需要政府的福利补助。比如,养老金制度,是否所有人都需要养老金?笔者认为,高收入者完全可以自行负担养老成本,只有那些收入少或不能自行负担养老成本的人才需要养老金。

作者是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