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新闻:民进党发展路向与大陆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07:38
民进党发展路向与大陆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6 00:43:21  

 中评社香港9月16日电/编者按:今年5月间,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办座谈会,邀请前民进党“立委”林浊水、民进党文宣部主任郑文灿、台湾社秘书长罗致政、台湾国际法学会副秘书长李明峻、马偕护校助理教授赖怡忠、台湾智库研究专员高嘉瑜与会,并由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王昆义教授主持,全面探讨了517之后民进党的发展路向与前景。3个多月过去,我们看见,民进党发展路向与大陆政策处在激烈的摇摆之中。对比之下,今年5月间的座谈会见解,不少是具有预见性的,值得重温。《中国评论》月刊九月号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全文。

    王昆义:开场白

  感谢各位新朋友、老朋友出席今天由中国评论月刊所举办的这一场论坛。今天讨论的主题是,517之后民进党的发展路向与前景,特别是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对大陆政策的走向。

   517游行是继去年830游行、1025游行之后,绿营举办的第三次大型的群众游行,也是民进党在马英九执政以后亲自主导的第一次大游行。

  这次游行的特质首先还是让大家看到“反倾中”的色彩相当浓,显然当前民进党的政策主轴还是在“反”的一面,群众运动并没有让人看到民进党提出“正”面的论述,这也许是反对党的宿命,似乎只有等到执政党出现差错,反对党才有能力去提出“正”面的论述。

  其次,这次游行虽然是“反”,但游行结束之后,民进党高雄市长陈菊随即束装到大陆访问,虽然陈菊的行动让人有些错愕,但陈菊的大陆行,未尝不是在帮民进党找出一个可以“正”面论述的机会。

  这里还可以看出民进党的一个趋势,那就是党主席蔡英文显然是站在“反”的一面,陈菊是站到“正”的一边,两个女人正分别走出“正、反”两条路线,未来这两条路线是否能“合”,将是攸关民进党能否走出一条“新新中间路线”的关键,唯有“正、反、合”能产生辩证,应该才是民进党再起的机会。

  这一个简单的观察也许不是什么大道理,但应该可以提供大家一个思考的起点,所以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就先请林浊水委员发言。 

 对民进党来说,517游行的效果有两个:第一,民进党稳住了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蔡英文对自己领导能力的信心,因为一方面游行场面不小,表明民进党还有一定的动员能力(尽管根据过去的经验,这么多人的游行场面,绝对不会只有绿军参加,一定还有所谓的中间人士,甚至浅蓝的人士);二方面是游行期间发生警车撞伤人事件之后,民进党居然能够把场面控制住,使得社会对民进党可以比较放心,这对民进党明显是正面的效果。

  第二,本来大家讲好既不要把反扁的旗子拿出来,也不要把挺扁的旗子拿出来。但游行的结果是,看不到反扁的旗子,但挺扁的旗子一大堆,表明陈水扁因素对民进党还有相当的影响,使得这次游行对民进党的正面效果大打折扣。

    陈菊大陆行成功有助于民进党检讨大陆政策

  我觉得,陈菊的大陆之行,有可能造成两岸及台湾内部跟过去来比较,会有相当不同的发展。为什么呢?因为,首先蓝军会说,你们绿的过去老是骂我们跑中国大陆就是亲中媚共,现在陈菊去了,蓝军很庆幸终于为他们解套。但是,在我看来,并没有解套,因为绿军不是没有去过大陆,只是比较少,而且陈菊去是直辖市对直辖市级,加上是公开场合见面,她又是中常委,层级算是比较高,会变成一种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陈菊去大陆之前,本来有非常多人反对,有人认为不应该跟大陆往来;也有很多人担心被矮化。如果陈菊真的被矮化回来,我认为陈菊会很惨,但结果她在一个公开场合上,说出了“我们中央政府的‘总统’,马英九‘总统’”。我觉得,在两岸一个相对高层次的官方见面中,陈菊这样讲,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因此,绿营人士对陈菊的担心不见了。同时,她对马英九的称呼,国民党的党公职在大陆是做不到的,因此陈菊登陆不但谈不上为国民党解套反而替国民党加了一个新的绳套。

  对于原本认为两岸应该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我觉得他们现在对去不去大陆开始有一些犹豫,另外陈菊大陆行对绿营也会有进一步的冲击,他们会开始思考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要不要调整,要如何调整?这会使民进党产生变化。陈菊大陆行的成功,促使绿营人士思考,在维持对等尊严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尝试跟大陆来往?因此,我认为,民进党很快就会去检讨相关的问题。

  如果往这个角度检讨的话,我会建议民进党应当采取“稳健台独”的立场。这个“稳健台独”,我觉得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立场坚定,不放弃自己的台湾主体地位;第二,态度善意,避免用刺激的语言,不要让对方难堪;第三,政策弹性务实。

    民进党的大陆政策需要讨论和整合

  民进党目前被贴上标签为“锁国的政党”,这应是最近几年陈水扁走上冒进台独路线之后,社会形成的印象,其实从历史的发展,一直到现在的事实,都有太多的证据说明,这看法是有问题的。

  比如说,在开放探亲这件事情上,大家都说是蒋经国下的决定,这点没有错,但是这个开放的发动是来自于哪里?是老兵开放探亲的运动,那时候为了要求开放探亲老兵走街头和国民党政府抗争,在这个抗争里面,有民进党的参与──民进党不只是参与,而且也因此跟一些过去从来不认识的老兵建立了关系,甚至这些老兵里面有一个干部就变成民进党的国大代表。可以说,蒋经国的开放探亲决定是民进党和老兵共同在街上冲撞出来的。

  又如,到2000、2001年的时候,陈水扁定下“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两岸政策,大幅开放两岸的经贸关系,小三通也差不多从那个时候开始发展出来,开过去国民党政府没有开的门,怎么会是“锁国”?虽然民进党政府的开放幅度不如在野之后的国民党所要求的大,但已经远远逾越2000年前国民党政府的开放水准,这是毫无问题的。

  再如,在陈水扁走上冒进路线,主张两岸经贸要积极管理时,“行政院”两岸政策团队事实上尽量采取稳健的具体政策而对扁予以一定程度的“阳奉阴违”,积极和大陆沟通,为事后江陈第一次会谈有关观光客来台和定期包机协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因为陈水扁在过去既有前后不一,民进党又有对陈水扁一定的阳奉阴违,因此民进党的问题与其说是锁国,不如说是政策轮廓不明,以致于连党员都莫衷一是,因此政策的整合是当务之急。

  最后,回过头来看看陈菊的大陆行,我认为,只要台湾的利益跟尊严能够照顾到,同时可以跟中共建立互惠关系,民进党就可以大胆去做。

  总的来说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应非过去被抹黑所谓“锁国”的政策一句话可以概括,但是也不会走国民党目前在我看来是一个无厘头的开放政策。    郑文灿:517游行对民进党未来发展的影响

  很高兴来参加这个论坛。民进党517大游行,是马政府执政一年,面对反对党跟反对阵营的一个总体检。所以,这次游行对民进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过去一年,曾经有三次大型的群众运动,一次是去年的830,那是由本土社团发起、民进党响应的一次百日呛马活动。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于,是绿营人士对马政府快速倾中政策的一种反弹。

  第二次是去年1025大游行。这一次是因为大陆毒奶事件造成社会的普遍反弹,除了一般的政治性社团外,还有很多的中产阶级、妇女、年轻人都有参与。所以,这次大游行呈现的是,台湾社会对于马政府的一些忧虑──有没有能力在两岸的交流过程当中,守住台湾的利益?

  而今年517大游行,其实是累积了从去年到今年各种层面的问题,作一次总体检。总体来看,这次大游行,对内巩固了绿营的基本盘,大致上确立了民进党在绿营里面的主导地位,这对年底的县市长选举,以及与马政府、国民党的竞争,有一些正面的影响。同时,蔡英文在党内的位置,也获得某种程度的确认。

    民进党应重新思考处理与大陆关系的基本原则

  对于两岸政策,我的看法是,总是有人受益,有人受害。在民进党的论述中,我举个例子,像民进党执政的县市,都是中南部的农业县,农业县对于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非常敏感;虽然马政府一再承诺,即使将来签订ECFA,也不会把目前管制的831项农产品开放进口,但南部农业县其实是非常紧张的,反弹也很大。

  像传统产业的劳工,或者是中小企业主,其实都有同样的感受。我甚至感觉到,中高阶的工程师跟上班族,对将来两岸签订ECFA,对两岸可能走向共同市场,或者往共同市场的方向走,都有蛮大的危机感。所以,我不认为两岸政策对于县市长选举毫无关联。这个关联性,就看双方阵营怎么去操作。

  在陈水扁执政的时代,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是毫无作为,像开放小三通、开启包机直航、开放专业人士交流,甚至对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限制也有很大的变化;而执政后期以“积极管理”为主轴的大陆政策,也有一些台湾社会结构上的合理性。但是,面对当前两岸关系的新情势,没有了执政包袱的民进党,有更大的空间重新思考大陆政策,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应该秉持三个原则:

  第一,要面对“中国”。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崛起,是一个事实,中国也必须面对国际社会的一些要求和挑战。台湾离中国大陆这么近,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去面对“中国”的崛起。

  第二,要立场坚定。民进党作为一个守护台湾主权地位的政党,无论从亚太地区,或者从两岸关系来说,民进党在立场上的坚定,是确保两岸关系不致向大陆倾斜的法码;两岸关系里面如果少了民进党,国民党的“倾中政策”就会完全失去制衡的力量,就会更大程度地把台湾推向“一中”方向。

  第三,要务实前进。随着两岸各方面的经贸文化互动越来越密切,民进党必须务实地处理每一个问题。

  不过,面对国民党在主权问题上的退让和自我矮化,未来一段时间,民进党一方面要有一个让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整合性的主权论述;另一方面要有积极性的保台运动:虽然民进党没有执政权,但是保台的观念可以跨越蓝绿、跨越族群、跨越台湾社会里面不同的群体。我认为,积极性的保台运动,可能是未来民进党的重点。   民进党不是“逢中必反” 但应从陈菊等的大陆行个案中建立起一些与大陆交往的规则

  我认为,陈菊大陆行不是一个完全的个案,因为从2008年5月之后,国民党开放县市长登陆,之前有云林县长苏治芬登陆推销农产品,嘉义县长陈明文登陆参加交通论坛。民进党必须从每个个案当中,建立一些规则,个案累积多了,规则就会建立。

  民进党内本来对陈菊登陆的时机有不同看法,但是基于世运即将来临,加上她在大陆的表现守住了民进党的底线,对陈菊有加分作用。

  但是,尽管陈菊把登陆的政治涵意降到最低,还是有很大的值得政治上去思考的空间。最大的问题是,从之前的吕秀莲说要登陆访问,到陈菊的破冰之旅来看,民进党必须认真思考将来怎么处理高阶党政人士与大陆的人员交流问题。

  民进党中常会通过决议,517游行之前禁止党公职人员参加在福建举行的海峡论坛,对于卸任的政务官跟卸任的“立法委员”,也认为不宜参加,对于违反决议的人士,党内给予负面评价。但是未来若有实质的交流,或基于公务的需要,能不能够登陆,是民进党需要思考的。

  对于人员交流是否要采取“逢中必反”,或者“坚壁清野”的政策,民进党内会有很多的讨论。民进党“中国事务小组”曾经就民进党人赴大陆交流访问拟定要点,主要是谈如何避免不被矮化、避免陷入被统战或者宣传的陷阱等等,以及将来如何表达台湾“另外一种声音”。

  未来如果真的有登陆,如何不卑不亢地拿捏分寸,确实是民进党需要面对和深入讨论的问题。

    民进党在年底县市长选举前不会进行“中国政策”大辩论

  尽管民进党内部在“中国政策”问题上有分歧,但是还没有达到南辕北辙的程度,大家都有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共识。因此,在年底县市长选举前,民进党不会有“中国政策”的大辩论,民进党不可能在选举之前去加深或扩大内部的分歧。

  由于马政府执意在今年底或者明年与大陆签订ECFA,民进党则正推动ECFA公投,朝野两党正展开一场两岸政策主导权之争,因此,绿营内部要求进行“中国政策”大辩论的压力会减少。

  但是,这不代表蔡英文主席在走一条更激进或拥抱深绿的路线。她作为党主席,需要从民进党内不同的想法之中找到一个基准点。因此,民进党也许在政策的微调上需要累积一些个案,需要凝聚内部的共识;两岸问题对民进党来说,内部的处理是蛮重要的。假如内部不能团结,就不可能往前走一步。

  民进党不会做公开形式的“中国政策”辩论,但不代表民进党不作政策讨论。民进党未来在两岸政策上,在“反倾中护台湾”、推动保台统一战线上,会做更多努力。    赖怡忠:许多民进党重要人物都在寻找合适的访问大陆机会

  陈菊在民进党517大游行之后马上访问大陆,实际上已经把大游行的气势和效果消解大半,同时重挫了民进党这个“反马倾中”游行的正当性。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陈菊之后,民进党内会不会有其他人跟着过去?我认为,陈菊访问大陆不会只是个案,因为民进党的确有不少前公职或者现任的党工和公职,都在寻找一个较为合适的去大陆的机会;尽管每个人去大陆的理由或动机不太一样,但是起码他们现在是等着有人把这个铃铛解下来,使他们能够去大陆。

    选举因素对民进党大陆政策辩论的影响

  根据过往经验,遇到选举的时候,民进党进行大陆政策讨论的空间比较小,因为在这个时候只要讨论就一定会有多数和少数意见,无论要采取何种方向和意见,民进党都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内部的整合,因此对选举必然产生比较负面的效应。

  但是,由于今年年底有县市长选举,明年年底又有直辖市长选举,接着2012年又有大选。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三年内民进党要进行大陆政策辩论都会变得很困难,因为整个政治的空间是比较困难的。这不是说民进党不应该讨论大陆政策,或者说民进党没有讨论大陆政策就是错的,而在于说回顾过去,民进党逆势讨论大陆政策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它在讨论大陆政策时的内容和主张上,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过去十几年来,似乎每次都有在讲,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累积,每次讨论都变成一种宣示性的行为。

    民进党要想执政面对大陆是一个基本条件

  民进党或台湾任何一个政党想要执政,都不可能不面对大陆,或者说面对大陆是一个基本条件。但是面对大陆跟大陆政策的重点在于,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怎么确定台湾的利益?怎么评估大陆未来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民进党要讨论大陆政策,有几个基本功要做,包括怎么评估大陆未来的发展?以及大陆未来的发展对台湾意味着什么?两岸关系会有什么结构性的变化?这些问题清楚之后,再来讨论党的其他立场就会比较清楚。

  民进党如果要成为一个执政党,必须务实面对大陆,起码要务实地分析大陆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