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童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0:49:36
埋没天资就是犯罪
田童心
经文:《马太福音》25章14—30节。(附后)
经济界的人从这段经文看出商场上的“马太效应”(盈利的商家越发容易生存,不盈利的商家保本都困难)、教会里的教牧人员从这段经文看出在教会管理方面的忠心侍奉的必要。而我们要看的是,难道这段经文仅仅适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吗?如果我们重视我们的救主耶稣的自我表白的话,就应当把福音书里记载的他所说所做的一切事都和人类的生命层面挂钩来解释,——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章10节)所以我们就可以肯定“马太效应”也同样适用于生命层面:耶稣生平所展示的神圣恩典、神圣公义最后都是为了让我们今世得百倍的生命并且来世得永生,耶稣生平所展示的神圣恩典、神圣公义都传达出了一种神圣期望,上帝期望人类生命能够得到充分和丰盛的张扬,在更加广泛的生命层面,发挥生命积极创造者就会获得更加丰盛的生命乃至永远的生命,埋没天赐的生命禀赋而消极无为的人就永远地失去了个体生命的价值,不配得永生。我们基督徒认为人人都有罪,人人都需要悔改。那么什么是罪呢 ......
参考资料:《中国儒教研究通讯》创刊(含发刊词、目录、编后)2005年12月
中国儒教研究通讯 (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
主任:卢国龙 秘书长:陈明 执行主编:王心竹 投稿信箱:zgrjyj@163.com
《中国儒教研究通讯》发刊词………………………………………………(2)
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蒋庆(3)
论大陆儒教派的学术理路………………………………………………韩星(8)
关于儒教争论中的方法论问题……………………………………… 陈勇(20)
论儒家神学的二次重建…………………………………………… 田童心(32)
关于儒教的民意测验………………………………………………… 陈勇(49)
编后………………………………………………………………………… (54)
编后
如果要总结2005年中国学术文化界值得评点的事件,“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的成立,无疑是可以大费笔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儒教研 ......
不要说教会内一般弟兄了,就是一些学者也可能忽略了,“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哲学词典》和《新华词典》里特别把“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做了区分。认为“人本主义”anthropology是德国的费尔巴哈首先提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俄国的车而尼雪夫斯基也把他的唯物主义叫做人本主义。而“人文主义”humanism也叫人道主义,是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一种思潮。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还有所不同,不可等同,人本主义是本体论意义的概念,而人文主义是不一定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如果说唯物主义和信仰上帝有矛盾还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够说一切人文主义都和上帝信仰格格不入,人文主义还分有神论的和无神论的,其中有神论的人文主义毫无疑问是承认宇宙最高本体是神圣上帝的,而无神论的人文主义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学习过西方哲学史的应当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很多都是在上帝信仰的前提下反抗旧势力对人的不尊重的。也就是说人文主义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上帝信仰,二者并不排斥。有神论的人文主义毫无疑问是承认宇宙最高本体是神圣上帝的。有神论的人文主义者对 ......
胡同口 > 社会人文 > 宗教 > 儒家基督徒论坛 :
无法发出的一封回信
ID: 09282634 百家书生 发表于:2005-12-12 11:22:49
昨晚收到你们的邮件,震惊。发生这样的事件是国家的羞辱,中华文明的羞辱。虽然我未必完全赞同各位激进的政治改革主张,但是发生了这样的事件,作为一个儒家基督徒,我的良心无法平静,必须表达一下自己的声援以制止此类事件的模仿发生。要让人民活并且活得好,才是ZF的追求。
ID: 09426051 神学生 发表于:2005-12-12 14:04:35 第2楼
诗人绿原在《重读〈圣经〉》里写下这样的诗句:
......
答果树先生
(田童心2005年11月30日)
果树先生:
是田老吗?为什么您要否认主耶稣的复活呢?为什么要否认天堂地狱的客观存在呢?为什么您要否认因信称义呢?尊敬的田老,为什么您没有把信仰当成自己的事呢?小弟兄很困惑。
田童心:
由于我看到太多的人发出了对我的误解,所以,我愿意与你谈谈。我并没有否认主耶稣的复活和天堂地狱的客观存在和因信称义呀,我太把信仰当成自己的要紧的事了。看来,某些人的有意蛊惑或者无意的误解,的确影响了一些像你这样的弟兄。
首先的确面临着一个如何解释“因信称义”的问题。保罗和路德强调因信称义都是有历史背景和针对性的。如果把“信”片面理解为和行为毫无相干的“信”则不仅是落伍的,在哲学上也是错误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佛家的“一切唯心造”论,等等,都在强调一个精神事实,那就是,内心光景一定以某种形式对应着外在的人生实践行为。圣经旧约里其实也有类似观点:“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这样看,脱离“行”而强调“因信称义”,就是片 ......
[